黄金之所以成为财富最直观的象征,主要源自其作为全球文明世界公认的一般等价物的身份。稳定的化学性质在这其中起到了相当大作用,不容易氧化,也不活跃,使得黄金比绝大多数金属更易保存。
“稳定的”价格预期使得黄金更适应近两年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投资黄金也逐步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点方向之一。
但跟着资产价格波动做配置,往往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了解波动背后的叙事,对于预测波动的趋势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黄金的定价逻辑最近两年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又与这个时代的主线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全球化变革中,贸易货币的锚又到了要变的时候。
成为货币的前提是稳定
给黄金“定价”前,首先要了解货币系统基本知识。
八爷党铸的钱既消耗国家财力,还容易造成通缩,阿其那是真坏。
该向社会提供多少货币,即便在今天也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大家的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货币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方程式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非常重要概念,其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所以也叫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表达式为MV=PQ,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商品和服务价格,Q是商品和服务数量。这一公式阐述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即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名义GDP。公式左边表征货币,右边表征实体经济。
适度通胀和适度紧缩都是经济的理想状态,但如果变化过于激烈,就会对经济循环造成巨大损害。理解了货币系统运行规律后,大家会发现,货币的第一要义是稳定,然后在供给上最好能够跟经济的运行相匹配。黄金成为纸币时代的锚,其实也经过了一番拉扯。
金本位货币体系的立与破
十九世纪,世界主要采用金本位货币体系:国家的货币价值直接与黄金挂钩,即每单位货币可以兑换一定量黄金。
金本位货币体系拥有两大核心优势:
2、稳定的币值让跨国贸易更加可控。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掀开了高潮,金本位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金本位货币体系雏形:银行发行印有黄金数量的票据,持有票据的客户找到银行时,银行有义务予以兑换。为了给这些票据增信,银行必须尽可能多得存储黄金。
1844年,英国出台《英格兰银行特许条例》,彻底将金本位体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种稳定有担保的英镑,最终成为英国称霸全球贸易的另一种“坚船利炮”。
金本位货币体系下,稳定的货币对全球贸易而言,有积极的确定性,但这一体系也有难以调和的根本性问题,这种内核矛盾,困扰了金本位和全球贸易两百多年。
金本位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三点:
1、黄金供应局限性:黄金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其供应量不可能伴随全球经济增长而无限增加。黄金供给限制了货币供应,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阶段,或容易造成通货紧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2、国际贸易不平衡:金本位体系下,一个国家如果持续出现贸易顺差,就会积累更多黄金,而贸易逆差国则会失去黄金。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国际支付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
和平时期,各国央行会为维护金本位贸易体系相互合作,但是等到经济危机或战争年代,金本位就会迅速被政府叫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黄金展露了其与宏观经济的强绑定属性。
战争和萧条里的金本位
一战中的德意志主体民族情绪高昂,全民沉浸在大国崛起的民族叙事里。在倡议下,彼时德国民众发起了“我用黄金换铁炮”运动,纷纷将自家黄金制品出售给帝国银行。
一战期间,德国普通老百姓佩戴黄金首饰,会被视为愚蠢贪婪。相对应的,彼时德国流行很多铁首饰,如铁戒指、铁吊坠等。这些铁饰品上大多印有“我以金换铁”、“我为国家做贡献”等字样,彼时的德国人以佩戴此类铁首饰为荣。
一战结束后,英格兰艰难重回金本位,彼时担任英国财长的温斯顿·丘吉尔签署了《1925年金本位法案》。然而,曾经帮助英国疏通世界贸易的金本位货币体系,此时反而成了桎梏。
由于美国工业能力强势崛起,英国在汇率稳定性和工业出口竞争力上首鼠两端,金本位和全球贸易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成为一战后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的痛苦抉择。
锚定黄金的全球货币体系,同样使得一国的经济不稳定性极容易向全球扩散。而当经济危机来临时,金本位对财政、货币纪律的约束,又进一步遏制了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及扩大财政支出的能力,最终造成经济危机恶化。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相信,大萧条的核心原因就是金本位货币体系。金本位的僵硬兑换机制,使得经济决策者无法防止银行业倒闭,也无法阻挡金融恐慌的散布。
影响了近现代世界一百年走势的大萧条,来的极其突兀。当大萧条从美国迅速蔓延至欧洲后,各国陆续选择脱离金本位,并主动进行货币贬值以增强出口竞争力,同时增加货币供给,向居民提供救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斯福新政,除了银行法、财政刺激、就业计划等著名的系列政策外,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与黄金有关。
1933年4月,罗斯福颁布了著名的第6102号行政命令。该命令的核心内容是禁止在美国本土囤积金币、金条和金券,并要求个人、企业和银行以20.67美元的价格,将自身持有的黄金向美联储兑换金券;普通人拥有、交易超过100美元的黄金,就是刑事犯罪。罗斯福的命令实际上暂停了美国金本位制。
为了储藏黄金,美国修建了著名的诺克斯堡金库,这大概是世界上安保最严密的地方。自罗斯福时代起,美国源源不断地将国家储备黄金搬运至地堡。这个超级花岗岩岩体构成的金库神秘无比,堪称美国立国之本。
007系列电影的第三部金手指在1964年上映,讲的就是一个敌人用核武器企图染指诺克斯堡金库的故事,帅气的詹姆斯邦德最后挫败了这一邪恶的计划,肖恩康纳利凭这一个角色就可以影史留名。007系列的很多经典元素和套路,阿斯顿马丁、邦女郎、邪恶组织反派,都始自这部电影。这部全球爆火的影片,也从侧面说明了诺克斯堡金库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开始质疑美国经济的根基的时候,都会谣传诺克斯堡金库其实早已空空如也,美国财长总会反复告诉所有人,储存在这里的黄金完好无损。
因为黄金对于美元而言,是如此的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金本位的进化
1944年7月,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的44个国家的代表们,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签订了一份协定——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由于许多国家在战争中又一次负债累累,并且自身货币发行量急速膨胀,所以维护各国货币币值的稳定一度成为非常困难的工作目标。取而代之地,在美国的指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固定的美元兑换率,即1盎司黄金能一直稳定的兑换35美元。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逐步调整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汇率。
美金就此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泰晤士报》称其为“在诺克斯堡黄金库中随时可以兑换黄金的有价货币凭证”。“美元—黄金本位制”站上了历史舞台中央。
站在个人视角,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绑定英镑的金本位体系,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世界经济中心从伦敦切换到了华尔街。但金本位体系和全球贸易,仍然存在不可调和的深层次矛盾,这种矛盾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有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特里芬困境。
耶鲁执教的比利时裔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曾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做出过精准概括:世界对美元流动性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美国维护黄金-美元比价的“义务和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全球贸易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安全资产。但安全资产的稳定性和不可扩张性,又与全球贸易的持续扩张性,存在深层次矛盾。
被卡死在每盎司35美元左右的黄金官方兑换价格,在历史的进程中,最终渐渐兜不住了。
伴随着越战打响,美国军费开支剧增。同时出于能源依赖、通胀抬头等原因,以法国为代表的反骨仔们,开始主动质疑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不可避免地松动了。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毫无疑问从这个时刻就松动了。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刚性兑换,一个崭新时代来临了。
新自由主义与布雷顿森林体系2.0时代
旧体系破碎后,新体系构建前,黄金价格迎来史无前例的飙升: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黄金兑美元的价格维持在35美元/盎司;等到1980年最高点,黄金价格一度超过850美元/盎司,价格暴涨二十几倍。这是令人瞠目结舌的10年。
任何一种资产价格的超级牛市,都离不开宏观背景驱动,黄金也是一样。经历十年超级上涨后,自1980年见顶开始,黄金价格进入了近三十年停滞期。这背后是世界运行的内在逻辑悄悄产生了本质改变,全球化的黄金年代,黄金成为了配角。
1981年,里根上任。彼时美国经济深陷泥潭,高通胀、高失业并存,经济失去活力,这背后存在根深蒂固的经济思维矛盾:1930年开始,为摆脱大萧条,欧美经济体力推凯恩斯主义,即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的罗斯福新政等)刺激经济增长。
伴随着二战胜利,许多西方国家也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福利国家体系。凯恩斯主义世界经济从大萧条的泥潭中走出来,福利社会体系更是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欧美社会结构和思潮。
凯恩斯主义也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政府过度干预限制了市场活力和个人自由;福利社会运行成本高,相应的税收也更高。今天可能很难想象,在1964年肯尼迪推行税收减免法案前,美国最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率高达94%。彼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持续走低,滞胀的现象,其实是在反馈经济的积重难返、困难重重。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开始崛起,他们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新自由主义者相信,市场竞争能够最有效地分配资源,政府干预往往导致效率降低和资源浪费。他们提倡自由市场经济,减少税收和监管,以促进私人企业和经济增长。
1976年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根的供给改革就是沿着新自由主义学派思路开启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减税和放松监管来刺激生产、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世界经济内在逻辑完成了一轮巨变。而因为推崇去政府管制化,主张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所以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全球化加速。
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贸易,使得全球亟需一种可膨胀的安全资产,来满足各方贸易需求。经过多年折腾,大家逐渐发现,还是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金融市场比较靠谱:美国发行的债券逐渐成为全球认可的安全资产,美元信用与黄金脱钩后,重新与美国国家信用绑定,成为全球新的安全资产信仰。
当经济体打开国门拥抱资本时,会渐渐发现美元原来也是长着獠牙的。有一个经济学常识,叫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具体来说,一个国家最多三选二,不能三者兼得。
如果一个国家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那么它就无法维持汇率稳定,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如果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那么必须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如果选择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则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然而美国却拥有超然地位,因为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汇率对美国自身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是对全球其他经济体,特别是中小经济体而言,自身汇率就很容易受到美元流动性影响:美国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主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著名的美元潮汐现象。美国通过其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的降息和加息操作,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性和经济周期。当美联储实施降息或量化宽松政策时,美元流动性增加,资本流向全球寻求高收益,导致一些国家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过热;而当美联储加息或缩表时,美元流动性减少,资本回流美国,可能导致其他国家资产价格下跌和经济困难。
在当年美国掀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他们的财长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是你们的问题。其实这句话在布雷顿森林1.0时代,并不明显,在整个布雷顿森林的2.0时代才明显。尽管很多人说所谓的美元潮汐是阴谋论,但客观上来说,就是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韩国当时债台高筑,在金融危机中形势危急,号称国家破产日。韩国民众为了帮助国家度过难关,发起了捐金运动,1998年两个月内,韩国人捐出了价值22亿美元的黄金来帮助国家增加外汇储备。在现代经济史上,这也是比较罕见的事了,不得不佩服韩国人的爱国精神。这个事也可以跟一战时期德国号召民众捐金对照起来看,一个国家刚刚崛起的时候,确实是精气神很足的,在国家的危急时刻,黄金依然有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布雷顿森林2.0时代世界承平,黄金没有站在世界中心。
06
布雷顿森林体系3.0呼唤新的安全资产信仰
布雷顿森林体系2.0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其最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3.0的提法太出名了。
佐尔坦强调,俄乌冲突后,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国,通过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来制裁俄罗斯,这件事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的根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2.0时代基于美元和美国国债为安全资产的内核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3.0时代强调商品(食品和能源)作为货币的背书,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3.0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布雷顿森林体系3.0中,美元霸权被削弱,商品重要性大幅提高。由于黄金包含了部分美元空头属性,所以当美元被削弱,世界再次需要新的安全资产时,黄金就又慢慢回到了世界经济的中心。
进入2022年,黄金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开始背离,呈现出更强劲走势,这背后反映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撕裂。此前,全球在同一体系下运转,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合作共赢,以美元为主的特别提款权是各国认可的储备货币;疫情和俄乌冲突后,经济国家主义的兴起加速了全球货币体系分裂,各国央行加大对黄金的配置。
在未来,或许可以畅想,由金砖国家共同创建一个剔除美元的新兴货币贸易体系,因为金砖国家掌握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能源和食品的产量,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工业克苏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此庞大的经济体,自然也有着强大的意愿去摆脱美元体系的剥削和勒索,特别是考虑到有俄罗斯的前车之鉴。
写在最后
信任美元的国家仍然选择美元,不信任美元的国家转而寻求黄金作为补充和替代。
世界正在走向Onegold,twoworld的局面。大家可以看到,即使实际利率大幅攀升,寻求“去美元化”的国家仍愿意支付高昂“保险费用”持有黄金,这也导致了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
当下又到了一个世界贸易货币体系发生变革的关键年代,在时代巨轮的剧烈转向过程中,或许人类还是无法摆脱自古以来对黄金这种金灿灿金属的财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