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2)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5.05湖北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有联系,但也存在显著区别:(1)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阳光、空气和水等,虽然对人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但因不是劳动产品,它们也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社会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消费的需要,而是用来满足他人、社会的消费需要。(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例如,农民用于交纳地租的粮食,虽然也是满足他人消费需要,但未经过交换,因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3、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1)具体劳动

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的特定种类的劳动,例如,生产服装要有裁缝的劳动,生产桌椅要有木匠的劳动等等。这些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着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

尽管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就可以发现,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的大脑、筋肉、神经、骨骼等等的生产耗费的具体形式,都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因而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显然,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才是构成价值的实体。然而,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比较生产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数量的必要,才必须将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因此,抽象劳动又不同于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5、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具体表现在:(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和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1)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资源的丰富,等等。

因此,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依次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1)简单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是与最初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关系相适应的一种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可用1只羊等于三把石斧来表示。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羊处于主动地位,它通过石斧表现自己的价值;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充当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羊的价值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它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因而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石斧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表明羊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它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在等价形式上。

2)扩大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羊)可以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这样,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个性质,才真正表现出来。因为,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不是和某一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相等,而是和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各种不同的商品相等;各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也就自然地和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的比例更加接近,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决定这一关系也就得到充分地表现。

应该说,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扩大的价值形式没有局限性。扩大的价值形式最明显的局限性,就是商品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扩大的价值形式所反映的商品交换,依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这一缺陷的存在,经常会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这表明扩大的价值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

应该说,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地表现,而且还可以对商品价值量进行统一的比较和衡量。因此,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实际上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了。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不一样。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性,仍然有碍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因而一般价值形式还要进一步向货币形式发展。

4)货币形式

当贵金属从商品世界游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某些金属取得了固定地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然而,金、银能够排除其他商品而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并非金、银本身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因为:一方面,金和银也是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另一方面,金和银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即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会腐烂、便于保存等,这些自然属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为此,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的出现克服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

9、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0、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高于其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低于其价值。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否定,相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因为:(1)无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怎样变动,它都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它们的价值比例总是一致的。(2)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但价格的波动也会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价格与其价值的背离。(3)就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商业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和方式

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3)利用国家政权,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率

(l)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可变资本(v)。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型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①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②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四、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1)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

(1)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2)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一般是一种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地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其军政官僚机关管理国家的政体。它的特征是:个人独裁,终身任职,权力世袭,绝对服从等。其形式又可分为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两种。君主立宪制的出现,是由于资产阶级还不能完全战胜封建势力,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并结成联盟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许多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日益加强井得到最终确立,但为了避免政治制度发生剧烈变动和适应民族传统心理的要求,这些国家在形式上还保持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象征。

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其形式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由于民主共和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同时又便于资产阶级愚弄人民,能巧妙地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实质,因而它已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正规形式”,它“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因此凡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人民力量比较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民主共和制是比较完备、成熟和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专制独裁制,是垄断资产阶级公开实行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专政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些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削弱,资产阶级旧的国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方法已不能维持其统治。只有用严酷的极权专政和恐怖手段才能保持政权。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内公开实行反动的独裁统治,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残暴镇压劳动人民,摧毁一切进步组织;对外推行沙文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久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德国就属此种政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政体,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体也能一再发生变化。然而,“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极其繁杂,但本质是一个: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是资产阶级专政。”

3、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

(3)资本主义的法院

(4)“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4.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土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休系,从而充分暴露

出资木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性.

2、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3.产业资本的循环

能够发生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产业资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G—W—APm…P…W’—G’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③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因而产业资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Ⅰ(v+m)=Ⅱc

由此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Ⅰ(c+△v+m/χ)=Ⅱ(c+△c)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χ)+Ⅱ(v+△v+m/χ)

△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m/χ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容交换就可实现的是Ⅱ△v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占有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

(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

(2)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应该说,商品价值的这三部分都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转移过来的价值,它代表了物化劳动的耗费,(v+m)是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了活劳动的耗费。然而,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消耗的物化劳动表现为他的不变资本的耗费,消耗的活劳动表现为他的可变资本的耗费。这样,资本家在计算生产商品的费用时,只计算他所耗费的资本数量,即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就叫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变成了W=K+m。

资本家并不满足于将剩余价值看作他的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是视为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列入成本价格,但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不再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因此,利润是指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可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区别在于把剩余价值看成是谁的产物。把它看成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把它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因此,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

资本家既然将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他在比较企业盈利大小时,便不是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是用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这样,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了。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1)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②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平均利润的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慢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小于价值。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商品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三、商业资本的作用

1.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3)商业资本的存在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四、商业利润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借贷资本的形成

2.借贷资本的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的本质

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利润率

(1)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x利息率

②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银行利润率同股票价格反比。

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l)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二、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经营垄断。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

4.级差地租的源泉

5.级差地租的形态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三、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农业资本家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而租种劣等地则不缴纳级差地租,但必须缴纳绝对地租

四、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THE END
1.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新浪教育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时,就产生了货币。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https://edu.sina.com.cn/l/2003-06-23/46777.html
2.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原创教案6篇(全文)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不是其他的商品? 这是由金银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管和携带.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golqhbq.html
3.货币的本质是A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B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C 金银等贵金属 D 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 正确答案 货币的本质 --- 解析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3108152.html
4.早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牲畜布帛贝壳象牙等,但历史上早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牲畜、布帛、贝壳、象牙等,但历史上后来选择由贵金属固定充当,是因为贵金属货币具有以下优点( ) ①商品交换的发展使金银成为一般等价物 ②金银的体积小、价值大 ③金银具有不易磨损、易分割、易保存和易携带的特点 ④人们乐于接受金银,它是交换媒介Ahttps://chuzhong.zujuan.com/question/detail-9187004.shtml
5.高一政治题,什么叫货币?本质是什么?货币与商品,一般等价物,金银是1.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3.货币是商品https://www.ximalaya.com/ask/q5471252
6.货币的产生PPT课件.ppt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理解: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理解: (1)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5/0721/21517979.shtm
7.高一政治必修一12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回忆,货币的含义,从商品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3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1287774.html
8.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货币的含义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https://m.51test.net/show/8151964.html
9.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人们在长期交换中发现,贵金属金银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便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而成为固定统一的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https://www.meipian.cn/25xxuhdd
10.高中政治必修教案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wnd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