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货币的产生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又必须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这种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价值的货币形式,这也就是货币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由萌芽到形成的全部历史过程。
商品的价值
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这种观点中的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表现。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有些经济学者经常把价值等同于价格,不论该交易市场竞争与否。
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价值。马克思还将商品的性质分为使用价值(给予商品购买者的价值)和价值(劳动的凝结),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的量)则是价值的形式,表现作为劳动的“价值实体”。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1只羊=3把斧子
这个等式表明了1只羊的价值通过3把斧子表现出来。所以说它是简单价值形式。因为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个商品的价值只简单地表现在另一商品上。
所谓偶然的价值形式,因为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古代原始公社之间偶然的交换关系。那时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而只是把偶然多余的羊拿去和斧子交换。
左边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斧子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右边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与绵羊价值是等价的,因而叫做等价形式。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的作用,是主动地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个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三点: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往往不能明确地、完全地在相对价值量上如实反映出来。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这个商品的相对价值的变化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3、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简单价值形式的本质和矛盾:
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表现为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使用价值而存在,其价值要通过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而存在,其使用价值变成了表现另一个商品价值的材料。这里已经孕育了货币产生的胚芽。由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偶然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因此,在这种形式下,还不能充分表现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这一本质,在量上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双方生产产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交换的发展,必然进一步要向更高的价值形式发展。
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公社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力,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此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各类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起来了。
缺点和矛盾实例体现在:例如,有绵羊的人希望用绵羊去换斧子,但有斧子的人却需要上衣,而有上衣的人却需要布。如果有布的人正好需要绵羊,则有绵羊的人要经过用绵羊换布,再用布换上衣,最后才能用上衣换到斧子。如果有布的人不需要绵羊,那么交换还会遇到困难,以致于绵羊交换不出去,绵羊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以上这种困难表明,商品经济的矛盾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一般价值形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要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2把斧子或80斤粮食或60尺布或1克黄金=1只绵羊
从等式看,一般价值形式似乎只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是这一颠倒却反映了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中,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一系列其他商品成为它的特殊等价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羊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上,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羊来表现。在这里,羊不是某一商品的偶然的等价物,也不是某一商品的一系列特殊等价物中的一种,而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价物。现在处于等式左端的许多种商品,都通过羊这种唯一的和统一的商品来表现它们的相对价值。这许许多多商品从使用价值看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的价值表现却是一样的,都通过羊表现出来,因而具有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而等式右端同它们相对立的羊,则成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羊,以它的自然形态成为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形式,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从而,生产羊的私人劳动,也就被公认为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克服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贝壳、布帛、牛、羊、兽皮、盐等等。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显露其不适应性,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突破了地区的界限,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一种新的价值形式——货币,便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