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公汽为何迟迟未能完成国有控股?
事实上,奥一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与西部公汽签订了《深圳市公共汽车特许经营协议》补充协议,其中明确西部公汽应保持国有控股原则。
而直至如今,西部公汽仍未按协议要求落实这一原则。现任西部公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泉生去年刚刚到任,他在回应奥一新闻报道时表示——
“国有控股指的是占公司股权51%以上,或者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对公司的控制力有51%以上。但这两条西部公汽都没做到,确实没有实现国有控股。”
奥一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罗湖区人民法院曾对西部公汽二股东中南集团持有的33.5%的股权进行拍卖。而西部公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泉生回应奥一新闻记者称——
“宝安区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正在积极协调,希望按照公交特许经营协议中“保持国有控股”的要求将股权定向协议转让给国有股东,但最终的结果还未确定。”
追问二
充电运维服务为何不走招投标?
在此前的报道中,奥一新闻记者调查了解到西部公汽与深圳市中兴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现改名为“深圳市中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鑫公司”)在充电合同没到期的情况下,未按照采购流程公开招投标,且于2019年提前2年续签充电运维合同5年,变相将合同期延长为10年,到2027年才到期,中间并未重新进行招标。
而在深圳阳光采购平台及西部公汽官网的招标公示中,亦未能找到有关“新能源公交辆充电运营服务”的采招信息。
此外,奥一新闻调查发现
事实上,与西部公汽续签“长约”的
中鑫公司曾出现较大的变动
其原始实际控制方和主要受益方
已经完全退出
天眼查显示,在2015年和2016年,中鑫公司由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中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新能源公司”)全资控股,而知名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当时是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超80%。此外,中兴通讯是2015年首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备案的企业。
而在2019年6月26日,中鑫公司的股权发生变更,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在中鑫公司的股份减持至51%,由深圳市驰跃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驰跃公司”)持有49%的股份。
后来,中鑫公司又发生数次股权变更
▽
2020年3月4日,中鑫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中兴新能源公司和驰跃公司分别持股51%和49%变更为中兴新能源公司、驰跃公司和深圳市中鑫服务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中鑫服务管理公司”)分别持股49%、45.9%和5.1%。
2021年4月1日,再次经过股权变更后,驰跃公司、中鑫服务管理公司和深圳市宜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宜信达公司”)分别持有中鑫公司股权70%、10%和20%。另外,天眼查显示,中鑫服务管理公司由驰跃公司和宜信达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80%和20%。
在合同尚未到期
且对象公司发生重大股权变更时
选择续签合同
事实上,在此前的报道中,西部公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泉生曾公开表态,有财政资金补贴的企业应该都要上政府阳光采购平台,而多年来西部公汽一直没把采购事宜推上去。他向奥一新闻记者透露,将采购招标推向阳光平台的过程中,推起来非常难。
值得一提的是
早在2016年
深圳市审计局就曾对西部公汽
通报称,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西部公汽公司通过邀请招标购买的公交运营车辆保险一直以无合同、单车保单逐月出具的形式购买商业保险(交强险按年购买),直到2016年4月审计期间才开始改为公开招标。
而在此次通报后,西部公汽在诸多项目上仍未上政府阳光采购平台,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其阻力在哪里?
追问三
西部公汽各项主要支出是否合理
有无有效的监管?
据奥一新闻此前报道,西部公汽的公交车辆清洁费单价相较同行高出了30%以上,而其在车辆清洁费这项上2021全年费用支出高达1451万元。若按照巴士集团的车辆清洁标准,在这一处支出项上,西部公汽一年能省400余万元。另外,西部公汽十多吨的废旧钢材减去处理费用仅仅不到一万元,与市场价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
事实上,在此类涉及大额支出项上,深圳市审计局亦曾进行了通报——
通报称,2015年西部公汽公司为4366辆公交运营车辆购买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车辆损失险、玻璃单独破碎险和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等保费支出共计4966万元,每辆车平均保险费1.14万元,远远超出同期巴士集团(0.56万元)和东部公交公司(0.55万元)的同行业标准。
深圳公交行业发展关键节点回顾
“随着市民出行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公交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主体分散,行业中缺乏数家骨干企业的分散发展格局已成为深圳市公交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2007年印发的《深圳市公交行业特许经营改革工作方案》中提到了深圳公交行业中存有的问题。
于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大刀阔斧,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深圳公交行业进行深化改革。形成了东部公交、西部公汽、巴士集团三家公交特许经营企业经营全市公交业务的市场格局。
1975年
深圳的第一条公交线路诞生。
1985年
深圳组建城镇公交公司,经营特区外的线路,逐渐形成了多种营运主体并存的模式,公交行业采用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政府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005年
深圳首次公布深圳关外公交将实行区域专营改革,计划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重组小企业。此后,对于关外公交改革的调研和准备工作陆续展开。
2007年
深圳市启动了公交行业特许经营改革以及“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规划工作,从此进入了公交线网统筹规划时期。《深圳市公交行业特许经营改革工作方案》指出,在2008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工作,非特许经营企业完全退出市场。
2009年
“100%统一车身标识、100%线路经营权移交”的目标圆满实现。此后,深圳进入公交区域专营时代,形成东部公交、西部公汽、巴士集团三家公交特许经营企业经营全市公交业务的市场格局。
深圳公交行业的前世今生
据统计,深圳公交线路数量达900余条,停靠站点约1.3万个,线网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其承担的市民出行需求量不言而喻。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深圳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诞生于十六年前,是深圳公共交通市场竞争向区域专营转型的产物。
在分工上,巴士集团主要负责原关内线路,东部公交主要负责原关内到深圳东部之间的线路,西部则主要负责深圳原关内到深圳西部的线路。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东部公交和巴士集团的大股东均为深圳市国资委,西部公汽的大股东宝投集团则系宝安区国资局全资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