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工商银行发布关于调整账户贵金属业务的通告之前,已有数家股份制银行对贵金属业务进行了调整。
3月11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关停账户贵金属业务(福满金-账户贵金属投资业务),同时将停止新开仓交易,并要求客户自主平仓。
4月9日,招商银行将双向纸黄金白银、实盘纸黄金白银业务风险等级由原“R3中风险”调整为“R5高风险”,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低于“A5(激进型)”的存量客户,限制进行新开仓交易和新增买入交易。
银行扎堆调整贵金属业务并不是第一次。去年11月,受贵金属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工农中建交等大行就曾一起发布公告,暂停账户贵金属交易等业务客户签约开户。从禁开新户到如今通过关停账户、限制持仓、上调保证金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限制贵金属交易,越来越多银行逐渐开始重视起贵金属市场的不确定性。
贵金属不总是“避险工具”
黄金等贵金属近百年来都被公认为是可以对抗通货膨胀,最能实现保值的避险资产,因此贵金属投资也一度被贴上“稳健投资”的标签。然而从去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诸多严管措施却处处将贵金属业务与“风险”挂钩,那么银行的贵金属业务到底风险如何?
据悉,目前银行的贵金属业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账户贵金属业务,即“纸黄金”、“纸白银”,个人客户按照银行提供的账户贵金属买卖价格,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进行账户贵金属交易的业务;二是代理黄金交易所的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指银行代理黄金交易所贵金属现货、贵金属现货延期等品种的交易。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贵金属交易面临的是杠杆交易以及全额交易下的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其中银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现货递延产品的交易是保证金杠杆交易,其风险与期货类似,属于高风险投资,如果投资者没能清楚认识贵金属杠杆交易的风险,在贵金属价格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下,有可能面临爆仓;而账户贵金属产品一般是全额交易,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但若贵金属价格波动很大,则账户资金波动也会很大。
考虑到近年来的经济大环境和疫情带来的影响,黄金等贵金属价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震荡。去年11月银行集体限制账户贵金属交易,就是因为人民币黄金的价格跌幅一度逼近20%,由此可见,贵金属的“避险”属性并不总是成立。
银行限制贵金属交易为投资者负责
总体来说,通过银行进行贵金属业务交易的投资者相对更为保守,因此贵金属市场的持续震荡带来的风险性对于大多数银行客户而言并不可控,贵金属业务。业内人士指出,即便是专业的贵金属投资者,在如今的形势下也很难避开负面影响。
工商银行此次通告就提醒客户,考虑到贵金属市场风险较大,工行未来将进一步从严限制账户贵金属业务,对于有账户贵金属持仓余额的客户,建议投资者择机减少持仓,防控自身风险。工行将账户贵金属产品的风险级别将调整为第5级(R5),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要求调整为进取型(C5),既是强调该产品现阶段的风险性,也是为了提醒贵金属投资者合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有专家表示,限制贵金属业务交易的举措,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表现,银行客户大多追求低风险低收益,在贵金属交易风险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入场门槛,是在降低投资者的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