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一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出版了一部名为《摆脱贫困》的书籍,该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他最后在跋中发人深省地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位年轻的作者就是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从哪里开始。2012年,《摆脱贫困》出版20年后,当年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如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带领着14亿中国人民,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攻坚战。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生活费1.9美元的标准测算,1990年,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19亿,其中80%的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历史的变化,悄然发生。近30年,这一区域,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世界贫困版图被改写,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中国。历史的进步,往往都是在重大节点开始的。2012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中!2012年12月29日河北省阜平县
2012年12月29日,即将跨入新的一年。这一天,河北阜平县的气温降到零下十多度,在太行山深处,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从北京驱车300多公里来到这里。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一直是人类历史上难以攻克的巨大挑战。此刻,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面对的就是要战胜这个挑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和贫困抗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就有对小康的憧憬。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疾病、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历史上的“盛世”,人们也从未远离贫困。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在那个时期的影像中,中国百姓的形象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
很多历史学家都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其实我们从这个政党的宗旨上,就能找到答案,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向贫困宣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消除了造成贫困的不平等社会结构,奠定了消除贫困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使这一进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中国大地上相继展开。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奉献了激情和梦想,带领着中国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短短的几十年间,按现行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七亿多。当历史的长河流向2012年,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此时的世界,欧债危机尚未褪去,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贫富差距的加大,撕裂着西方社会。此时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有着全世界最密集的工厂和楼群,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而与此巨大成就相对应的是,中国,还有着9899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比2012年世界人口排名第12位的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这些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而且他们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脱贫成本之高、难度之大、见效之慢,超过以往。如果采用过去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脱贫任务将难以完成。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甘肃省六盘山区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新年考察,来到了甘肃省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
从这次考察之后,每年新年首站考察看扶贫,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一个惯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位人民领袖在扶贫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心力。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
这条蜿蜒的山路,习近平走了七年。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当起了一名知青。贫困不仅给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激发了他异于那个年纪的毅力和韧劲。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刘金莲高速记者:“习近平担粪时还不担小筐筐,担就担个大筐子,担起粪来还用铁锨把这个粪要铲到这筐里头,还要铲得满满的,肩膀压得全都烂了,习近平把衣服脱下来叠整齐,叠起就衬在肩膀上,说你肩膀疼你不要担,他说不怕。”在回顾这段岁月时,习近平这样说:“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七年的劳作、七年的锤炼,让他从一个一天只挣六个工分的青年,成为一个一天挣十个工分的大队支部书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的小院子里吃顿农家饭,已经成为游客们的打卡首选。2013年11月3日,就是在施成富家门前的这个小院里,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词,他形象地对大家说,“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精准扶贫的提出,给下一步的扶贫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把贫困人口精准地找出来。
2015年6月18日,在贵阳召开的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系统地把精准扶贫的要点概括为“六个精准”,之后给出了实现精准脱贫的五大路径。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机要室里,存放着一本本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订的,封面上印着金色的党徽,显得格外庄重,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决心。翻开责任书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省区市的贫困县有多少、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向中央承诺的内容是什么,责任书的最后一项这样写道: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扶贫脱贫情况,接受督查考核。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说:“总书记讲军中无戏言,签了责任书,立了军令状你就要做到,这是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参加会议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脱贫攻坚这件事,总书记是下了最大的决心的,所以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扑下身子去干。”这样形式的军令状、责任书,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都能看见,通过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强化了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
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大家,层层压实责任,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他们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贫困群众同风雨,共奋进。2016年,在扶贫开发30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助20年之际,7月20日,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宁夏银川召开。在这次会上,习近平要求东部地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更大气力帮助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2017年2月21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刚刚过去。北京,中南海,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正在进行。
2017年2月21日北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为此,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党的庄严承诺,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二月的四川大凉山天寒地冻,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17个县市中有11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达97万人。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了这里,7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车行近两个小时。习近平冒着严寒走村串户,仔细询问查看贫困群众的生活情况。“如果有条件做一些搬迁安置,住进新房子,这应该是一个目标,现在有很大改善,但是这个还不行,继续改善。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一年,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的攻坚战全面打响,人、财、物迅速向中国最穷的深度贫困地区聚集。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累计投入各类资金就超过3400亿元。
江西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当年一首《十送红军》,表达了老区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唤醒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历史的回音仍在耳边回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承诺解放劳苦大众,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当年的承诺,而这个承诺,更是让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减贫速度之快、脱贫规模之大、攻坚力度之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