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池行业,一个全村的希望要熄火了。
Northvolt,一家被欧洲资本捧在手心的电池巨头,正式提交破产保护,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也选择离任。
最新消息是,其第二大股东高盛也要准备抛弃这家公司了,冒着被割韭菜的风险,也要在今年年底前,将其近9亿美元的投资股份减记为0。
事实上不光高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准备放弃Northvolt。
从“全欧洲的希望”到弃子,这家明星企业怎么了?
01
CEO离职,大股东出走
其实就在一个月前,Northvolt的股东们,还在认为其是欧洲最有可能实现突围的,从而完成平替亚洲电池,如今不光希望没了,钱也没了。
重组程序预计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期间将保持正常运营,也就是说仍将向客户交付产品,并向主要供应商付款。
然而,Northvolt的现状并不太乐观。目前Northvolt的账上只有约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的现金储备,这只能维持公司一周左右的运营,而其债务负担却高达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亿元)。
最关键是,申请破产保护后的Northvolt,正处孤立无缘的状态,其背后的股东金主们纷纷选择了撤资跑路。
Northvolt申请破产后,作为其第二大股东的高盛紧接着宣布,计划在年底前要将其持有的Northvolt股份价值减记至0。
高盛则表示,虽然我们和众多投资者一样,对这一结果感到失望,但这只是通过高度多元化的基金进行的一项少数投资。我们的投资组合设有集中度限制,以降低风险。
高盛是在2019年首次投资Northvolt,截至目前,高盛的私募股权基金持有Northvolt至少8.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股份,占比19%。
但申请破产保护的Northvolt大概率是没钱给了,高盛接近9亿美元的投资或许就打了水漂。
有意思的是,就在半年前,高盛还乐观地公开表示“对Northvolt的投资价值是其购买价的4.29倍,到明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6倍”。
如今价值落差之大,让一众投资者在风中凌乱。
赔的“血本无归”的不只有高盛,持有Northvolt21%股份的最大股东,大众汽车集团也放弃了继续投资,早早的就开始了减持并宣布撤出董事会成员。
除此之外,Northvolt的老主顾沃尔沃汽车也在其申请破产保护前中止了合作,不但不再投资,还要把2021年成立的合资公司NovoEnergy全盘收购回来。
这其实怪不了沃尔沃汽车,成立NOVOEnergy这家公司时,双方各自持有50%的股份,当时双方决定投资300亿瑞典克朗,而沃尔沃迄今已向该合资工厂投资了30亿瑞典克朗,而彼时自顾不暇的Northvolt已放弃投资,表示将不再向NOVOEnergy注入更多资金。
沃尔沃汽车不得已才会回购股份,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而且由于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德国政府以及加拿大政府均表示不再对Northvolt的投资计划进行资助,就连其大本营的瑞典政府这次也表示了沉默。
02
欧洲希望陨落记
早在申请破产前一年,Northvolt就已经显露颓势。
一年前,Northvolt的谢莱夫特奥工厂曾发生过一次爆炸,导致了一名Northvolt工人死亡。随后,瑞典环境检察官以涉嫌严重过失杀人罪对Northvolt提起调查,而那次事故也让Northvolt停止了工厂生产,导致其对最大客户Scania的电池供应出现延误。
而在今年年初,Northvolt工厂又发生了三起不明原因的工人死亡事件,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无疑是灾难事件。
去年8月份,Northvolt又突然宣布关闭2021年才收购的电池初创公司Cuberg的研发部门,并且一下裁掉200名员工。
紧接着在9月,位于瑞典的电池阴极活性材料工厂也被关停,还放弃了在瑞典的博伦厄再建造一家工厂的计划,并计划出售旗下的储能系统组装厂NorthvoltDwa。到了11月,更是把Cuberg整个卖给了硅谷的电池初创公司Lyten。
危机的真正爆发,是从今年开始的。今年1月,Northvolt签署了一项50亿美元的无追索权项目融资协议,然而这笔资金并未实际支付,那时Northvolt的资金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今年9月份,又是一波超大规模裁员,1600人被扫地出门,占了公司总人数的五分之一,10月底,其美国子公司EttExpansionAB率先申请破产。
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今年6月份,丢掉了宝马价值21亿美元的电池大单,2020年,宝马曾与Northvolt签订了一份价值20亿欧元(21.5亿美元)的电池单元长期供应合同。按照原计划,这些电池原定于今年在瑞典生产。
但最终,大客户宝马以产品交付延误和质量不佳为由,终止了这次的合作,转而投向了三星SDI的怀抱。
要知道,Northvolt的订单本来就很依赖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比如大众、宝马这些大公司,特别是宝马集团,本身就是Northvolt的大股东之一,所以这些订单基本上都是Northvolt的囊中之物。
03
既然一度被称为欧洲电池的希望,Northvolt自成立就被光环环绕。
成立于2016年的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首先来头就不小,已经卸任的联合创始人PeterCarlsson曾就职于特斯拉全球供应链管理部门,2011年加入特斯拉,2015年升任供应链副总裁,是马斯克的核心管理层成员。
2016年,PeterCarlsson从特斯拉离职,回到他的家乡瑞典,与昔日同事PaoloCerruti共同创立Northvolt。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2013年雷军到访特斯拉时,Carlsson曾出面接待,并与雷军合影。
另外,当时一道参与创业的还有绿色科技平台Vargas的所有者Carl-Erik和HaraldMix,以及后来加入团队的日本电池行业的专家安野康夫。
这种创业团队自然为公司增色不少,再加之它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电池巨头的依赖,所以得到了欧洲政府和新能源行业的大力支持。
在欧洲政府的大力支持下,Northvolt一路高歌猛进,投资方的阵容,是要多豪华有多豪华,其中包括了大众集团、高盛、欧洲投资银行、北欧投资银行、摩根大通等一众投资巨头。
像宝马、沃尔沃等欧洲知名车企也送来巨额订单,到2022年,Northvolt的客户订单量达到550亿美元。当时风光无限的Northvolt称得上是欧洲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电池工厂。
夸张到什么地步,2019年Northovolt首家工厂尚未完工,还没有生产出一块电池,就拿到130亿美元的订单,生产都排到2030年了。
8年间一共完成了14轮融资,总融资金额高达150亿美元(约人民币1087亿元),投资方更是多达62家,几乎集齐了全欧洲之力。
这么看来,作为欧洲锂电池希望的Northvolt并不缺钱,但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是,Northvolt申请破产时账上值剩下了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更要命的是,它还背着420亿人民币的债务。
这也意味,融资加上债务,8年间Northvolt就烧掉了近1500亿。
不理智的扩产,成为Northovolt资金承压的重要原因。最初Northvolt计划只在瑞典小镇谢莱夫特奥建立一家工厂,但是在一众资本和订单的加持下,扩张特别激进。
他们的第一个工厂还没顺利投产,就开始在瑞典、德国和加拿大等地接连投资建厂,德国、加拿大、波兰等国家都成为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地。
除了电池制造之外,Northvolt还做起储能设施、阴极生产和回收等生意。如此激进导致的结果是,Northvolt的庞大产能规划迟迟无法达成。
按照彼得·卡尔森的表述,2023年Northvolt的实际产能并未达到规划水平,公司手中合计达55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难以兑现,这也导致了Northovolt资金链断裂。
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研究员威克认为,“Northvolt扩张得太快了。在一座超级工厂正常运转前,就宣布建更多工厂。”卡尔森也表示,“我应该早点在扩张道路上踩刹车,以确保核心引擎按计划运转。”
曾毓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jinyaoy
2024年11月13日,COP29大会期间,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中石化、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氢能助力气候行动:迈向净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未来”主题边会在蓝区“中国角”成功举行
会议期间,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发布了《IHFCA绿氢经济报告(IHFCAGreenHydrogenEconomyInsight)》。本报告深入剖析了绿氢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示了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作为关键解决方案的作用。报告全面涵盖了绿氢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制氢、储存、运输到广泛应用的全过程,特别聚焦于技术创新、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经济性的评估。这些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行业专家带来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帮助应对氢能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技术瓶颈、成本控制以及政策支持的不足。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携手英美资源贵金属市场拓展执行总经理BennyOeyen、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杨福源共同发布《IHFCA绿氢经济报告(IHFCAGreenHydrogenEconomyInsight)》
本场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炼化安全副总监,健康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况成承共同主持。开幕致辞环节中,中国生态环境部赵英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以及阿塞拜疆能源部ElnurSoltanove分别发表讲话,强调了氢能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除《IHFCA绿氢经济报告(IHFCAGreenHydrogenEconomyInsight)》的发布,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的处长王语懿女士也对《COP28“氢能安全、气候有益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倡议落实进展报告》进行了发布。
“氢能助力气候行动:迈向净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未来”主题边会在COP29“中国角”成功举行
此次边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成就,也为全球氢能产业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未来,IHFCA作为氢能领域国际组织,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氢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会议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主持。她表示,氢能作为一种关键的清洁能源方案,在难减排行业中的脱碳潜力不容忽视。此次边会不仅契合了COP29关于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议题,更聚焦于氢能在重型运输等难减排领域中的转型价值,通过探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多边合作,为全球氢能的推广与应用贡献新的视角和思路。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主持会议
UNIDO气候和技术合作伙伴处高级技术顾问刘恒先生与国际氢能中心副主任付晓龙先生在会议中分别致辞。刘恒先生表示UNIDO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低排放氢能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通过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在中国开展的“绿色氢能:从生产到难减排终端应用”项目,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驱动低排放氢能技术在多个行业落地,为实现可持续工业化奠定基础。付晓龙先生强调氢能在全球交通、工业等领域能源转型中的关键性,同时呼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随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代表GurbuzGonul发表了主旨演讲,分析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再生氢的挑战与机遇。
圆桌讨论由英美资源集团贵金属市场拓展部执行总经理BennyOeyen主持,邀请了重塑集团副总裁马晶楠、海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姚昌晟、UNIDO研究与工业政策官员SmeetaFOKEER女士,以及水木明拓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规划与工程副总监IbrahimaSini先生,围绕氢能在重工业和长途运输等难减排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技术突破及政策支持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就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优化和区域性需求差异等关键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如何加速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难以脱碳板块推广应用提出了诸多见解及建议。
“用低排放氢能投资未来的难减排行业”主题边会在UNIDO会场成功举行
11月15日,IHFCA作为“氢能转型峰会”(HydrogenTransitionSummit)的合作机构,连续第二年支持这一全球性行业峰会。IHFCA秘书长王菊女士受邀参加“交通运输革命——释放氢能潜力”的嘉宾讨论环节,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副董事ErikRakhou和FNMS.p.A首席战略官StefanoErba共同探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未来应用。
在发言中,王菊秘书长指出,重型商用车虽然仅占全球车辆总量的13%,但却贡献了道路交通领域40%-57%的二氧化碳排放。她强调,氢能是解决这一减排难题的重要途径。以我国为例,2023年氢燃料电池车辆销量超过7,000辆,其中重型车辆占比高达80%。政策支持,如“氢能高速公路”计划,通过高速通行费减免和加氢站建设,有力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她还表示,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的百公里成本将大幅下降,具有成为柴油车经济性替代方案的潜力。此外,她还讨论了氢能与电池电动化的互补性,指出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高负载领域展现了快速补能和长续航的独特优势。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受邀参加“氢能转型峰会”(HydrogenTransitionSummit)的嘉宾讨论环节
11月16日,王菊秘书长参与了WomeninRenewablesAlliance(WiRA)举办的“能源转型中的女性:巴库对话”会议,并荣获“2024影响力大使奖”。该会议围绕“影响力投资、性别平等与可持续能源”展开,旨在探讨女性在推动能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在圆桌讨论中,王菊秘书长介绍了IHFCA主导的“绿色氢能:从生产到难减排终端应用”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她特别强调,该项目承诺至少30%的参与者为女性,从研究到政策制定、项目管理和影响评估,各环节都充分发挥女性的作用。她指出,性别平等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在颁奖典礼上,王菊女士因其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与性别平等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唯一获奖的东亚代表。与她共同获奖的还有ArcelorMittal并购与XCarb创新基金副总裁IrinaGorbounova、InterContinentalEnergy联合创始人AliciaEastman和欧洲燃气基础设施秘书长BoyanaAchovski。这些获奖者展示了全球女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深远影响力。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女士荣获“2024影响力大使奖”
此次COP29大会的系列活动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氢能在全球实现净零排放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道路交通和难以脱碳领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在氢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还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与实践路径。这些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国与全球在清洁氢能领域的合作,还推动了各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构建上的共同努力,标志着氢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确认。通过此次边会,IHFCA希望借助COP29这一国际舞台,进一步加强与全球氢能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未来,IHFCA将继续支持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促进氢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为女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力与影响力创造更多机会,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nternationalHydrogenFuelCellIHFCA,IHFCA)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佛吉亚集团、中石化集团、上汽集团、丰田汽车、现代汽车、英美资源、本田汽车、国能集团、清华大学、彼欧集团等全球知名企业和组织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2022年7月正式注册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协会致力于推动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与广泛应用,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作为总部位于北京的氢能行业国际组织,始终致力于推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发展与产业应用,促进全球合作与交流。在本次COP29大会中,IHFCA深度参与了“中国角”边会、“UNIDO角”边会、氢能转型峰会(HydrogenTransitionSummit)、以及由WiRA举办的“能源转型中的女性:巴库对话”主题活动。通过这一国际舞台,进一步加强与全球氢能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氢能产业的建设和推广。
UCAR汽车网站
LGEnergySolution近日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LGEnergySolutionArizona与电动车新创品牌Rivian签署供应协议,将在未来5年向Rivian提供4695圆柱形电池,作为旗下RivianR2等车款使用,电池将在LGEnergySolution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工厂生产,再交付给Rivian位于伊利诺州的工厂,总产量预计达到67GWh。
4695圆柱形电池满足电动车长续航、高安全性等特点
据LGEnergySolution表示,旗下新一代4695圆柱形电池,其直径为46mm,高度为95mm,以提供电动车长续航里程、高安全性为特点,容量叫现有2170圆柱形电池增加达6倍,大尺寸结合高能量密度,提升空间使用效率;而合作美国电动车厂Rivian,将近一步强化LGEnergySolution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透过高竞争力电池产品拓展市场。
R2采用全新平台打造,搭载Rivian马达、网络架构及车载界面
Rivian继电动货卡R1T、电动大型SUVR1S后,于2024年3月亮相入门SUVR3与R3X,以及瞄准特斯拉ModelY等主流级距的中型SUVR2车系;预计采用LGEnergySolution4695圆柱形电池的R2,使用品牌MidsizeVehiclePlatform平台打造,将电池直接与车身结构整合设计,搭载Rivian自家马达、全车网络架构及车载界面软件。
电气性能优于现行800V架构,预估电量落在81度左右
先前RivianR2亮相时,U采用979.2伏特电压规格,相较现行800V架构车型,能对应更高的充电功率,以及马达功率输出、动能回收等,搭配推测理论值最高达10C的充放电率,展现Rivian新平台具竞争力的电气规格;外媒提到,Rivian新平台电池包由272颗电池芯构成一个模块,共3个模块构成电池包,因此推算最小容量的电池电量约莫落在81kWh左右。
R2最大续航逼近500公里,半小时完成10%至80%充电
Rivian公布信息显示,R2车系将提供单马达后驱、双马达、3马达共3种动力版本,采用4695圆柱形电池的3马达版本车型,预计提供2种电池容量,大电池版本再EPA规范下,续航表现有望落在300至310英里(约483至499公里),自静止加速至时速100公里,可在3秒内达成,换搭NACS充电规格下,可在30分钟内完成10%至80%充电。
车联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跟小伙伴们普及一下固态电池的知识。区别于由液态电解液构成的锂电池,固态电池是以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固体材料替代液体,从而具有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循环性能等特点。就以能量密度举例,当前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致在150~250kW/kg之间,而从一些实验数据来看,全固态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600kW/kg。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情况下,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可以超级加倍,如果固态电池真的大规模量产,三元锂电池以及磷酸铁锂电池,只有被淘汰的份。
再来看一下,两家汽车行业巨头在这方面的动作。丰田是固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该品牌在2008年便已进行布局,玩的年头够久,所掌握的专利也够多,根据统计,目前丰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300多项固态电池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从丰田方面所公布的信息来看,该品牌所研发的固态电池在续航上将会达到全球通用液态动力电池的两倍,纯电里程为1200公里。此外固态电池的充电速度也将会达到目前特斯拉充电速度的1.5倍,可在10分钟内将电量充至80%。同时丰田表示该电池将于2026年量产上车,这比原先的计划早了一年。
在刚刚过去的9月11日,奔驰方面宣布与美国电池初创公司FactorialEnergy展开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一款新型电池。该电池组命名为Solstice,其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可让奔驰纯电新车的续航提升80%,达到600英里以上,也就是1000公里+,并且该电池可减轻40%的车重,提高行驶效率。奔驰方面所释放信息比较全面,关键数据也是全部给到,不过按照规划,这款电池在2030年才会量产装车,看来论速度的话,奔驰也是整不过具备先发优势的丰田。
众所周知,中国在锂动力电池领域有着巨大优势,海外车企想要继续玩电池,玩新能源,肯定是绕不开中国厂商,于是海外车企巨头大多选择了搞固态电池这一条道路。目前来看,欧美日韩等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都有着一定的研发能力,我们不能排除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在该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目前来看,固态电池想要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量产还需面对正负极关键材料、界面、电池包等层面的进一步技术攻关。比如说固态电池的正负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固态和固态材料刚性接触,更易产生高阻抗界面,并会出现膨胀收缩、裂缝孔隙以及粉尘等问题,最终导致电池失效。除此之外,固态电池落地的另一项核心挑战是成本,按照目前的行业价格来看,一块常规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约为10万元左右,而固态电池的成本则至少要翻一番。其中蔚来的掌门人李斌便曾提到:蔚来汽车所测试的150kWh固态电池整车成本接近30万元,每度电成本已经是普通电池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