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并将投资者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也多次明确提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等内容。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银行理财市场开启新征程,在“真资管”时代与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银行理财净值化时代,投资者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净值化转型叠加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
1.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投资者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真资管”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盈亏情况与市场联动愈发紧密,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更加直观地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走势上,且产品的亏损需要投资者自行承担,这让长期习惯于保本理财的投资者难以接受。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理财产品投资复杂性的逐渐提高、投资者对于净值化认知转型的严重滞后,都对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金融素养,重要性不言而喻。
2.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教育紧迫性更加凸显
面对市场波动的压力测试,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银行理财投资者如何适应净值化转型后的新理财模式,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一大考验,银行及理财公司开展投资者教育的紧迫性更加凸显。
(二)银行理财业的成功转型与稳定发展离不开投资者教育
1.投资者教育关乎理财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随着理财产品投资门槛降低,大量普通投资者进入银行理财市场,理财投资者数量实现破亿是大势所趋。作为理财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投资者的理念和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理财市场的发展水平。做好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金融素养,培育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和风险防范能力,关乎理财市场乃至整个资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投资者教育促进理财业务成功实现净值化转型
虽然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基本完成,但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已经转型成功。投资者是否了解与接受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并形成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性投资理念都将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投资者教育已在证券、基金行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框架体系,但占比数量最为庞大的理财投资者对于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的“刚兑”时代,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都较为欠缺。因此,银行及理财公司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提升投资者对于投资理念的正确认知,增强“买者自负”的契约精神,让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从产品认可到价值认同,进而促进理财业务成功实现净值化转型。
3.投资者教育推动理财机构与投资者建立和谐共赢的金融消费关系
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与市场剧烈波动导致的“破净潮”之下,理财市场发生金融纠纷的风险有所上升,银行及理财公司面临较大的投资者投诉压力。
作为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纽带,投资者教育能够加强投资者对金融知识和投资风险的认知,了解并接受理财产品净值的合理波动,有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其金融素养水平,增强金融服务获得感,从而自源头减少金融纠纷和投资者投诉案件的发生,推动机构与投资者建立和谐共赢的金融消费关系。
二、投资者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与理财市场转型步调还未统一
(一)需求层面: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但风险偏好下降、理性程度不足
1.个人投资者占银行理财投资者绝对主力,机构投资者逐年增长
《资管新规》及配套设施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1508.09万人,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33.28万个。整体结构上,银行理财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22年底,个人理财投资者数量为9575.32万人,占比99.01%;机构投资者数量为95.95万个,占比0.99%。
2.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下降,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占比增多
从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其中,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增长,分别增加1.10%和0.55%;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5.44%。
3.投资者理性程度不足,认知与理念亟需适应净值化新市场
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以及股市债市的双双震荡,理财市场深受影响历经了两次“破净”事件,引发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不安情绪。特别是11月债市大幅度调整,导致理财产品赎回增加、产品存续规模大幅度缩水。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2022年四季度全国性理财公司理财存续规模环比下降超1.8万亿,环比跌幅在8%左右。大规模的非理性赎回进一步反噬市场表现,形成了“产品破净-投资者大规模赎回-产品抛售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净值加速下跌”的恶性循环。
(二)供给层面:业内机构多措并举初见成效,但困难与挑战仍存
1.理财公司不负使命,积极践行投资者教育
理财公司作为银行布局理财业务、研发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第一主阵地,承担起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理念的重任。《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理财公司的成立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22年底,获批筹建的理财公司已达31家,其中有存续理财产品的29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为22.24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高达80.44%。
2.部分理财公司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基于此,我们以两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工银理财与中银理财,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招银理财,和一家地方性银行理财子——苏银理财作为机构代表,对理财公司在投资者教育工作上的开展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此外,工银理财还通过收集投资者问询最多的理财问题编写了《理财掌上书》,内容分为基础篇和进阶篇,帮助投资者掌握基础知识、了解产品类型、认识风险与收益、学习投资策略、树立正确理念,并同步上线H5版本,方便投资者实时查询和访问。
(2)中银理财:以诗话财新意境,手边书答疑解惑
中银理财在线上平台开通了多个投资者教育栏目,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讲解科普金融知识,内容涉及理财基础、市场常识、投资理念、风险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理财诗研室》栏目“以诗话财”独具特色,通过解析古诗名句引出寓意深长的理财思考,帮助投资者树立科学、正确的理财观念。
中银理财在线下也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用心倾听投资者声音,耐心解答投资者疑问,并将投资者的常见投资问题汇集成册,推出理财知识手册《中银理财手边书》。内容分为基础设施篇、热点词汇篇、理财入门篇、投资策略篇、消费者权益篇5个篇章,并且制作了H5形式的线上信息页面,便于投资者随时随地查阅。
(3)招银理财:内容切入点新颖,漫画投教增加可读性
招银理财在线上平台开设了多个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投教栏目,以漫画和趣味短视频的形式居多。其中,《图说理财》《绘理财》《绘金融》等投教栏目的展现形式为手绘漫画,内容通常以网络热词、热梗等角度切入,将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与当下喜闻乐见的潮流相结合,并融入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趣味性、可读性、可看性较强,使得投资者更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招银理财还曾联合知乎推出《理财一课堂:简单学理财》线上专题,包含《理财一刻堂》电子书、《理财一刻堂》视频专栏及业内专家直播互动等多维度内容,帮助投资者系统掌握理财通识、建立理财思维逻辑。
(4)苏银理财:“游学”理财,专属形象IP陪伴式教育
苏银理财在线下渠道的投资者教育实践中也积极探索新的内容模式,联合普益标准打造投资者教育知识绘本——《苏银「理财」攻略》,苏银理财专属吉祥物IP“源源”作为旅游向导陪伴投资者边游南京、边学理财,著名景观与理财知识的结合引人入胜。
*注:此部分案例分析以调研各机构线上平台的投资者教育内容为主,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各机构投资者教育体系可能未涵盖完全。
3.投资者教育已初见成效,部分方面还有待完善和优化
虽然业内机构在投资者教育工作上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
(1)投前教育相对丰富,投中投后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业内机构的投教内容基本集中在基础知识、产品介绍、申赎规则、投资策略等投前阶段的知识科普,尽管一些机构的投教内容也会覆盖市场情况的跟踪和分析,但是投中阶段的业绩跟踪、运作决策以及投后阶段的复盘优化、目标修正等方面鲜有涉及。
(2)投教信息碎片化,系统性与针对性不足
业内机构推出的投教内容虽然覆盖范围广泛,但信息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大多数业内机构推出的投教内容仍以栏目名称进行分类,投资者需要从海量推送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且,目前的投教信息鲜有考虑细分群体,缺乏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层级的专项投资者教育。
(3)内容实操性较弱,重形式过于重实质
投教内容仍以产品介绍和知识科普为主,围绕产品交易、策略执行等实操层面的介绍和指导相对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各机构在投教实践上尝试了长图、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但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不同的投教栏目只是将相同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出来,重形式过于重实质。
三、如何做好银行理财业的投资者教育?
作为一项集教育、服务和保护的长期系统性工程,投资者教育始终是资本市场运作中最需要重视的方向。近年来,我国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者教育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实践层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借鉴国内外资管机构的投资者教育经验,我们认为银行及理财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投资者教育工作:
1.加强投中沟通与投后陪伴,打造全周期“陪伴式”投教体系
相比股票和基金投资者,银行理财投资者大多风险偏好较低,对投资风险和账面浮亏更加敏感,因此银行及理财公司不能仅依赖售前履行告知义务与适当性管理,更要向投资者体验视角转变,加强投中沟通和投后陪伴。
投中阶段,强化投资者保护和风险提示,特别是在市场异动期,结合产品业绩表现给出专业分析和合理建议,做好投资者情绪疏导,避免其作出非理性投资行为,逐步建立起投资者与机构之间的信任桥梁;投后阶段,加强产品投资组合的复盘分析和目标修正指导,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解答投资者疑惑,与投资者共同成长。将投教内容与市场变化、投资者不同阶段需求同频,打造有温度的全周期“陪伴式”投教服务模式,有利于增强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升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
2.针对不同投资者类型,实施差异化投教策略
银行及理财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投资者进行精准画像,根据投资者的各类属性(如年龄、职业、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结合不同层次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基于现有的渠道矩阵,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投教策略。
比如,银河证券的互联网投教基地网站页面就包含了财商教育、投资入门、理财进阶、大咖观点及老年人风险提示五大板块,针对不同年龄层、知识结构、投资经验的客群制作了体系化、差异化系列投教课程,实施分层教育。银行及理财公司应加强投资者分类管理,拓展投教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精准投教方式提升投教的有效性。
3.构建互动式投教,提升投资者参与度和体验感
银行及理财公司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场景,通过举办交流会、研讨会、讲座、社群讨论、沙龙,或打造集成化的互联网投教平台、快闪店等,实现与投资者高质量的有效互动。
4.搭建多媒体矩阵,创新投教宣传形式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消费者已逐渐习惯“快餐式”阅读,银行及理财公司可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通过短视频、微电影、音频、直播、答题竞赛、APP内嵌互动游戏等创新形式,提升投教内容的可视性、互动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