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禁止出口稀有金属,美与日两国坚决反对

消息称中国将禁止出口稀有金属,对此,美国和日本坚决反对,并威胁如果中国禁止出口稀有金属,美日就禁止进口中国服饰。

所以,如果中国禁止出口稀有金属的事确实,估计美国和日本就不是拿一堆从中国进口廉价服装说事了。

2008年9月下旬一条未被证实的帖子一直在网上流传:

解放军总参谋部向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现任防长汇报,在包头稀土公司的支持下,日本和美国已从中国获得大量稀土资源(稀有金属含稀土),并将其贮存在海底。这条帖子里更为惊人的内容是,由于国内的稀土公司拥有商务部的出口牌照,便以国际技术交流背景下,派出技术人员帮日本人改进潜艇和导弹工艺,致日本的导弹已可以覆盖中国武汉以东地区。帖子还说,防长听完总参的汇报后,批示:1.着令总参情报部调查是谁在背后支持包头稀土出口;2.包头稀土公司领导是否从出口人收取回扣;3.本应1000美元/公斤的稀土为何出口价不到20元人民币/公斤;4.商务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出口公司领导和日本人的交往情况;5.包头稀土公司领导子女和内蒙分管冶金工业的领导子女是否在国外留学或经商工作。

以上是两条未说明信源或未被最后证实的消息,当然,也没有人出面否定。不过与第二条消息疯传的同时,另一条被正式公开的新闻却看似与上述消息有所关联:

2008年8月份多家媒体曝光了商务部条法司正厅级巡视员郭京毅腐败案。郭京毅于8月被“双规”是因为在涉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司法解释时,收受外商贿赂,在法律上故意留“后门”偏帮外商在中国进行行业并购。

2008年9月26日,原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现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邓湛在北京的家中被刑拘。这是第二名在郭京毅案中被拘捕的司局级官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除邓湛外,国家工商总局与外汇管理局也有官员被怀疑涉及此案。并曾接受过纪检部门询问。

若将以上确认和未确认的芜杂消息揉合一起重新梳理,其矛头中所指的更深的幕后背景,似乎就应是在第一条消息中强烈反对中国禁止稀有金属出口的美国和日本。

中国因其全球最丰的稀有金属矿藏而垄断了全球稀有金属市场,中国在稀土资源上的垄断权相当于中东国家在石油资源上的垄断权,中国大陆主要富含的稀有金属分别是:

其中,稀土被当今世界科学家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和高科技材料。目前世界累计探明稀土工业储量约1亿吨,我国约占5200万吨,居世界首位。

但。

2008年8月,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中科联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双利曾公开谈到,作为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中国现在却不掌握定价权:

中国基本以成本价销售稀有金属,而且中国的稀有金属储量也不多了。

目前,中国的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以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的85%降低到现在的58%;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还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

以晏双利的权威说法,我估计用不了50年,中国稀土资源将空空如也,而为了国家国防战略需要,只能从世界第二大稀土资源拥有国美国购买。联系前文中传说中的国内稀土公司将本应1000美元/公斤的稀土以不到20元人民币/公斤向美国和日本出口,防长为此大怒的原因可想而知――但或者也可以因此断定,国内有关公司贱卖稀土和稀有金属的情况是不是已经到了连国防部也难以控制的地步,或者还有别的原因――-

之一,中国贱卖稀有金属太过符合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日本的战略需要――如果中国一旦禁止出口稀有金属,美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对是必然的,其实非止稀有金属,在石油、煤炭等能源及资源方面,美国和日本早就将其列入战略储备项目,美国人将廉价购买的石油用这种方式储备及封采境内能源矿藏已不是什么秘密;日本更是将廉价从中国获得的煤炭和大量稀土资源存入海底,以备后需。

早在2007年底,时任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的甘利明曾敦促中国放开对日本和其它稀有金属买家的限制。中国稍早收紧对稀有矿物资源的控制,后者对日本高科技产业而言属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甘利明同时向路透表示,日本对很多稀有矿物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从中国进口。

之二,郭京毅案涉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司法解释时,收受外商贿赂,在法律上故意留“后门”偏帮外商在中国进行行业并购。郭京毅案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稀土资源背后巨大的利益及可能的经济汉奸与国外利益集团内外勾结,即传说中防长批示中所说的“商务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出口公司领导和日本人的交往”。比如在上市公司厦门坞业的股东中,日本联合材料株式会社就以49,332,840股持有9.4%股份,而外资在中国稀有金属类公司中拥有话语又何止这一件两件。

之三,即使现在中国开始着力保护稀土资源,几十年后也可能从稀土最富国变成最穷国,届时,中国只能从世界第二大稀土资源拥有国美国购买。但你能指望美国会卖给中国制造战略武器的必需资源吗?几年前中海油只是提出要高价收购美国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石油公司,美国国会仍以“威胁它的美国国家安全”推翻收购――不过,在中国确实存在如茅于轼这样头大的经济学家,他曾说过中国不用担心耕地减少,中国没有粮吃可以去美国买;是不是在稀有金属领域,中国也一样有太多的茅于轼?其实最引以为教训的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在铁矿石的供应上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压榨,可谓触目惊心。

之四,据《国际先驱导报》,在中国南方相对落后地区,稀有金属资源乱开乱采的现象还很十分严重,地方市县靠开发资源提升GDP,供需平衡没法不被打破。此外,开采稀土的政策门槛过低,国家对生态破坏的惩罚力度不够也助长了乱开采现象。而小矿主为了短期利益竞相压价,也是致使中国稀有金属资源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晏双利说:“现在政策基本不允许外商在中国开发稀有金属了,原来外商常常在我国建工厂提炼资源,再以高价卖给我们,其实就是变相掠夺资源。”不过,如今中国每年还是从日韩进口大量进口稀有金属产品用于国防产业,“氧化钕出口价20多万1吨,人家把钕卖给我们,这个价只能买1公斤。”所以,现在,掌握稀有金属的市场定价权才是最现实的问题之一。

之五,最最强烈呼吁把控制稀有金属资源必须且马上列为国家战略,以合适方式将现有的稀有金属的开采、经营全部收回国有(煤炭业不正在做这件事吗),这完全可以参照之前的战略工业如石油、电信等的国家控制方式,亦可以参照新的中航大飞机公司的治理方式,中国如果能把世界最大储量的稀有金属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不止保护了资源外流,也变相控制了其它国家的战略力量的成长速度,能大大减少其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配合于此,人大在立法上,要对涉及稀有金属行业的行政腐败案件严厉处置,在常规腐败性质之上追加另一层“经济间谍”定罪,这既可以提高全民保护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更可以震慑国内某些官商勾结的既得利益集团。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我国稀有金属出口限制的合法性研究2009年6月,美国、欧盟、墨西哥等国共同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申诉,控告中国限制稀有原材料出口。指责中国限制稀有金属出口违反了《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中国入世议定书》的一般承诺,抵消或侵害了援引协定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享有的利益。数量限制是国际贸易中一种主要的非关税措施。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禁止使用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046310.html
2.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2009年6月23日欧盟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 (WTO)提起诉讼。这成为1月份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向WTO起诉中国的首案。欧美之所以向 WTO提起诉讼,是因为( )。 A. 世贸组织是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B. 世贸组织是发达国家的俱乐部 C. 世贸组织坚持降低进口关税https://www.shuashuati.com/ti/9a69ab81fe78418cb171fcc3318f7ce9.html
3.稀有金属出口禁止理想股票技术论坛近期,由于环保和国家安全的考量,一些国家对稀有金属出口实施了禁止或严格管控措施,旨在保护国内资源和加强国家竞争力。本文将介绍稀有金属出口禁止政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对稀有金属国际贸易的影响和行业的展望。同时,分析该政策对相关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并提供相应应对策略和投资建议。https://www.55188.com/tag-2441649.html
4.中国开始稀有金属出口管制,日本4成依赖中国8月1日开始对于作为半导体材料使用的稀有金属镓和锗的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措施。这被认为是针对以美国为中心、加强尖端半导体等对华出口管制的反制措施。虽然目前对日本企业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根据中国的运用情况,有可能对4成供应依赖中国的日本材料产业造成打击。 https://36kr.com/p/2371764536715265
5.稀有金属被出口管制,影响几何?3、稀有金属出口管制,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在昨天的新闻解读当中提到,此举其实意在遏制继续对中国的限制。今天也在新闻上得到了印证。前商务部副部长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的时候谈到,目前的反制刚刚开始,反制的工具还有很多。 其实用退休官员的身份来表明态度是一个比较巧妙的方式,因为这样既不完全代表官方,但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63206.html
6.中国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涉及两大稀有金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此报道说,中方将对制造半导体所必需的两种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显然是对美欧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后的反制。 报道称,镓和锗可以用于制造各类产品,包括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板。两者都在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清单上,它们被认为“对欧洲经济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是迄今为止世https://sputniknews.cn/amp/20230704/105154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