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真的有杨家将吗,他们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我们都曾经看过杨家将的故事,杨家作为北宋的武将世家,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浴血奋战,但是遭到朝廷里的奸臣迫害,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但这只是小说里的情节,其实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和演义小说里不一样而已。

杨家将的第一代就是鼎鼎大名的杨业了,他本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大将。北宋建立以后,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而杨业作为北汉的大将,经常和北宋作战。但是北汉皇帝最终还是担心自己失败以后会被杀,所以就主动投降了北宋,而杨业也就跟随皇帝投降了北宋,所以杨业在宋朝其实是一个降将。

杨业效力北宋之后,也是忠心耿耿,在中原基本平定以后,北宋最大的敌人就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了。在赵光义时期,杨业和潘美两人一起带兵和辽国作战,但是因为主力军的失败,潘美和杨业两人只能撤退,但是因为监军胡乱指挥,导致杨业战死,而潘美也成了背负千年骂名的替罪羊。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继承了他的职位,因为几次和大辽作战失败,北宋已经改变了对辽的策略,开始以和为贵,所以杨延昭一直就没怎么做过战,自然也就没什么战功。但是杨延昭为北宋守卫边疆二十多年,也算是北宋的有功之臣,杨延昭在宋真宗时期去世。

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杨延玉在和大辽作战的时候战死,所以杨延昭得以继承杨业的职位,而其他的几个儿子都只是受封了供奉官和殿直而已,而杨延昭也不是杨六郎,而是杨业的第二个儿子。

杨延昭死后,他的儿子杨文广接替了杨家的世职,因为这个时候北宋和大辽签订了檀渊之盟,所以两国之间无战事,而西夏的崛起又威胁到了北宋,所以杨文广的一生都在和西夏作战。而北宋在面对西夏的时候,还是比较能打仗的,经常能战胜西夏,所以杨文广等人也成为了北宋的功臣,官至步军都虞侯。

杨文广死后,妖怪以为他一定会下葬,到时候双脚着地他就可以出来作乱了,哪知道有高人算出了妖怪的想法,于是他将杨文广的棺材吊起来并不下葬,那妖怪也就一直不能出来作乱。

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杨文广有四个孩子,但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想来也是没有什么功绩。所以说杨家在历史上的原型其实也就只有这三代,而其他的所有人和事迹全都是杜撰。

没有。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将历史记载人物

1、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2、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3、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4、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但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最后导致杨业战死沙场。杨家浴血奋战,潘美应该负一定责任。

参考资料:新华网-百位杨氏后人齐聚武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杨家满门忠烈,为国为民与外敌浴血拼杀,保家守土义不容辞,其家族的英雄事迹在民间也源远流长。

杨家将说的是北宋名将杨继业一家几代人奋力抵抗辽国入侵的故事,从杨继业幽州救皇上,一门忠烈大部分战死沙场,而死里逃生的杨六郎,又受到潘仁美陷害获罪流放,后诈死归家,到贤相寇准背靴夜访,最后百岁佘太君挂帅迎敌,杨门女将替夫出征与敌交战等为国尽忠的动人事迹。

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穆桂英等一门英雄,以英勇忠烈形象深入人心,也将杨门众么多英雄人物固定在历史长河中。长久以来人们也把他们认为成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敬重流传。

其实杨家将的满门忠烈,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可是,只有祖孙三代三个英雄是真实的,至于杨家将的其余的人物,是人们为传颂杨家的功绩而锦上添花。

杨业

在历史中,杨家将的当家人杨继业,又名杨业,确有其人,他是山西太原人,原为北汉的将领,北汉投降大宋后,杨业收到了北汉皇帝的劝降书,便也归顺大宋,成为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辽国进犯大宋,出兵十万攻打雁门关,杨业仅带数千人马阻敌,他见敌强我弱,决心用计袭击,经过谋划他只带数百轻骑,从雁门关北面奔袭敌后,出其不意,突然发起进攻,

辽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因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而掉以轻心,放松了警惕,当后军突然遭到攻击时,顿时阵脚大乱,搞不清来了多少人马,队伍一时惊慌失措。

杨业趁机带着数百骑兵在辽军中猛打猛冲,辽军士兵乱作一团,自已人踩马踏加上杨业的冲杀,死伤无数。

此战,杨业还杀死辽国贵族一人,擒获辽军将领一名。

雁门关大捷后,杨业威名远播。辽军将士一听他的名字,都惊惧不已,把他称为杨无敌,都尽量避免与他交战。

太宗雍熙三年,辽景宗驾崩,辽圣宗继位,萧太后执政。宋太宗想趁此机会收复失地,派出了田重进、曹彬、潘美三路大军北伐。杨业为潘美的副将。

但战况却出乎了宋太宗的预料,北伐的三路大军,却被强悍的辽军打败了两路,宋太宗无奈只能下令撤兵,并命令潘美所部掩护百姓撤退,面对追击的辽军,杨业建议设伏围击,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畏敌不战,逼迫杨业迎敌,杨业无奈,只能与潘美约定,设好埋伏,由他引敌入围。

潘美依计设好埋伏,但久候杨业不至,王侁认为杨业已歼灭了辽军,就让潘美把伏兵撤了。结果杨业引辽军前来入围时,已无接应部队,被辽军缠住后,杨业与儿子杨延玉只能领兵与辽军展开生死搏斗。

最后儿子与手下官兵全部战死,杨业也受伤被俘。被敌人俘虏后,杨业以绝食相抗,最后以身殉国。

杨业战死后,宋太宗赵光义大为光火,将带兵不利的潘美官降三级,将监军王侁判罪流放。并对杨业大力表彰。

杨业战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继续为国征战,《宋史》中记记载,杨业共有七个儿子,杨延昭应该是长子或次子,而不是第六子。之所以被称为杨六郎,是因为他有勇有谋,能打善攻,作战有如神助。辽军对他是又敬又怕,认为他是天上的将星下凡,古时候天上的六郎星是主将之星,因此,能征善战的杨延昭,又被人称为杨六郎。

杨延昭性格沉稳,自幼熟读兵法,很有谋略,杨业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在出兵打仗时,他刻意的带上杨延昭,对他进行磨练。杨延昭在行军打仗的实践中很快茁壮成长,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宋太宗北伐时,杨延昭出任潘美的开路先锋,在宋军攻打朔城时,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顾身体已经受伤,率军攻破了城池。

其后,与辽军作战时,事先把训好的耗牛饿了数天,并在牛角上绑上尖刀,开战的时杨延昭下令将牦牛赶到辽军阵前,饿急了的牦牛见到辽军士兵,习惯性的冲过去挑开肚子寻食,杨延昭用牦牛阵让辽军死伤惨重。

后来杨延昭长期驻守河北边境,共打退了辽军数百次进犯,为边境地区的百姓的生活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延昭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病逝,享年57岁。

杨文广是杨家的第三代战将,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杨文广的一生并没有祖父和父亲那样长年征战,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宋朝以对外实行求和为主要国策,重文轻武,因此杨文广很少得到用武之地。

但杨文广在仅有的几次出征中,也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熙宁元年,杨文广奉命去秦州修建城堡,以防范西夏的入侵,而当时西夏对宋军修城堡虎视眈眈,不断进行骚扰破坏。

杨文广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把西夏军引走后,成功地修建了堡垒城。等西夏军明白中计后再回来,已经于事无补,堡垒城己变为既定事实,眼见无望攻破,只能退兵。

但杨文广却趁势追击,攻其不备,并大败西夏军,歼敌众多。自从此宋军军威大震,令西夏国另眼相看,再也不敢侵犯边境扰民掠财。杨文广在秦州共修建了三座堡垒城,巩固了当地的边防,稳定了周围的的局势,受到朝廷和百姓的交口称赞。

熙宁七年,宋辽边界又起战事,杨文广摩拳擦掌准备领兵出征,可是还没等朝到朝廷予以批准,就在当年的11月病逝了,终年62岁。

杨文广死后,因杨家世代忠良,又保境安民有功,被朝廷追授表彰。

杨家三代忠烈,为抵御外敌入侵和人民生活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民间百姓尤其对杨家的功绩崇敬有加,杨家将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增光加彩,流传至今。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1]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

THE END
1.体现和为贵的历史故事体现和为贵的历史故事有: 1、负荆请罪: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狄梁公与娄师德的故事:师德长时间出任要职,唯一能以好的功名结束自己的仕途,人们因此敬重他。 3、太阳和风:说明了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 4、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iSpF2IfG24.html
2.以和为贵的名言名人—关于“以和为贵”中的“和”的谚语或名言有泱泱大国,因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中华大国,厚重磅礴、礼仪之邦的大国感染着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关于和的名言和历史故事? 1、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https://www.lwuxueyong.cn/mrmy/mrmy166142.html
3.网课《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16、关于达摩祖师的典故和公案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下面与其有关的是( ) 答案:初见梁武、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 17、达摩与慧可关于“安心”的问答,形象地阐释了一个道理( ) 答案:所有的烦恼,皆源于人的内心、寻求解脱的方法是内省、自悟、向他人诉说来寻求解脱,基本是行不通的 18、苏轼的故事,形象地https://zhuanlan.zhihu.com/p/577601066
4.关于首届“商鞅封邑法治商洛”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和优秀组织单位的3.《法治故事的启示》 推荐单位:商州区杨峪河镇中心小学 作者:陈雅 4.《在法治文化的光辉下建设美好商洛》 推荐单位:洛南县保安镇文峪小学 作者:解建华 5.《法治阳光永恒长春》 推荐单位:洛南县石门镇中心小学 作者:张瑞萍 6.《最美的风景》 推荐单位:商南县县委普法办 https://www.shangluo.gov.cn/sfj/info/1033/5242.htm
5.历史名人老子小时候的故事(精选18篇)历史名人老子出关的故事 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xrqm8u9.html
6.古代关于和的小故事有关和的故事简短晴书阁故事说明以下三个道理:一、邻里之间只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二、张英虽然在朝廷上身居要位,却没有用自己的权势欺压邻居,而是谦虚、宽容的对待此事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三、叶姓邻居在得知张家主动让出三尺空地之后,并没有得寸进尺顺势盖房,而是也主动让出另外三尺空地,说明和谐是相互的。http://m.woesun.com/a/zhishi/20220529447.html
7.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吱吱)全文免费阅读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吱吱 145万字 137.35万人读过 连载 小说简介:平凡的城市白领顾夕颜因为一件偶然的救助事件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时空,她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也没有统治这个世界的野心,只想老公孩子热炕头的平凡生活,可生活从来都是不如意的,命运自有它的安排……搬家了,大群。群号:62133879新文《庶女攻略》已开https://www.ztwx.net/zt/257007.html
8.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最新章节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吱吱以和为贵由作者(吱吱)创作全本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以和为贵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第三百章 雄关漫道 规模的出兵,只是经常会和燕军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但有时候,小摩擦也会升级为零零星星的战役。 齐懋生脸色冷竣:https://www.630book.cc/kan/4654990.html
9.简短的和为贵故事.doc简短的和为贵故事 1.古人“和为贵”的故事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一个 三尺巷的故事:说的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23/6205240153005151.shtm
10.周公嘉禾家风故事发生的背景意义以及历史影响新时代价值关于周公嘉禾故事的历史记载,最早来自《尚书·周书》中两篇佚文的序。其中《归禾》序说:“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嘉禾》序说:“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对其故事的解读,初见近千年后的西汉王朝,孔安国整理古文尚书认为:“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http://www.hwzjw.cn/news/6570.html
11.喜镇苏庄的历史故事古村苏庄是个古建筑群非常集中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错落有致的古院有40处,门楼高大并保存完好的有24处,整个古建筑在高平境禸名列前矛,精美的木刻石雕,门楼上的斗拱横木梁下双石柱左右包角的艺术浮雕木刻凤串牡丹,吉祥如意,无不透露着当时贾杨两家富甲一方的声望。 https://a.meipian.cn/4744c7ns
12.孔子的名言范文怎样从与孔子有关的浩瀚的内容里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呢?这是我在一开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就面临的难题。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的相关内容,最终确定“名句――成语――故事――练笔”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能复习巩固书本中已有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时,有明确的目的,拓宽文本,让学生更深https://www.gwyoo.com/haowen/5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