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张凯作(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联系各民族的纽带,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究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离不开革命斗争,富起来离不开经济建设,而强起来则离不开文化建设。

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

纵观历史,中国人心目中代表国富民强的汉唐盛世都伴随着文化的大放异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和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相互交流。汉朝的文化影响力如此深远,以至于“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谓延续至今。在唐代,中国的开放和包容使得周边国家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唐会要》记载:“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中国俨然是世界的文化中心。直至今日,世界各国华侨聚居区仍被称作“唐人街”。

立足我党百年历史新起点,“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反映。

“两个结合”是面对大变局时的战略定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局,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面对变局的经验,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参考资源。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全书都在讲变易之道,六十四卦的排序即变化的痕迹,每卦爻位彰显了变化的规则。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可以说,随时变易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家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提炼出诸多应对变局的灼见。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也经历过数次大变革,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国社会应对变革的重要力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儒道法三家交互作用,各领风骚;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儒释道三足鼎立,齐头并进;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儒释道三教相互激荡,形成宋明理学。这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著名的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转折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引领中华民族渡过艰难险阻,而且在变革和转折中自我革新,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前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同时,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做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和方案。

“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在于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沃土,凸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世界与人类问题提供了更优的解答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闪耀着“两个结合”的光芒,“两个结合”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广阔、更深层的发展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好生之德。《周易·系辞上》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孕育、抚养生命为神圣的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了这种好生之德,决意带领占全世界约1/5的人口步入现代化,这是对全世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也是对人类福祉的巨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富民的政治理念。《管子·治国》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某一阶级、群体、行业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这种盛世宏愿正是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畏自然。《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生丝绳子的箭射鸟捕猎,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这都体现出孔子对于万物的爱惜之情。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对于自然的关切是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新诠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以和为贵是中国人的普遍信条,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传达着对邻邦的友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书写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基于深厚文化底蕴为人类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百年党史中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闪耀着“两个结合”的光芒。毛泽东同志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针对传统文化,他指出“孔夫子的传统不要丢”,“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并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实事求是”一词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命题;同时,他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并援引《诗·大雅·民劳》和《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小康”构想作为当时中国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概念,这是“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陆王心学是宋明儒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应当如何自我修养,以达到圣贤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心学应用于党性教育,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将个人修身养性之学拓展为党派的修养理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心学的重要创新。共产党人的“心学”与传统心学既一脉相承,又是对传统心学的超越。可以说,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理论创新的意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的发展才能历久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才能朝气蓬勃。身处又一次思想解放之中,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深耕“两个结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THE END
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精神及现实意义.doc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精神及现实意义 80年代后期上高中 大学的时候 正值 言必称希腊 的社会背景 对于西方文化多少有些了解 但总觉得他们的思想和实际生活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故而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参考 在这种相互https://m.renrendoc.com/p-45967308.html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精选8篇)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cn86g6u.html
3.论“茶为国饮”的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当今,不少茶人极力提倡“茶为国饮”,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提倡“茶为国饮”的历史依据是:饮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史料记载和名人论述都表明饮茶有利于健康;国人饮茶历来具有雅俗共享的广泛性。提倡“茶为国饮”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增进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的精神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119/10/13179508_1064188679.shtml
4.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注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具备中华一家亲、海纳百川以和为贵的开阔胸怀,培养学生勇于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的气节。同时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http://www.guizhou.gov.cn/ztzl/srxxgcdd20djs/202212/t20221214_77502791.html
5.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色的、影响巨大的文化系统,是今日中国文化之“根”和“源”.它与印度、欧洲、阿拉伯古代文化相并列,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使孔子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84b86b42198f9f7897939685778c226.html
6.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精选5篇)两者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兼具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同时,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https://www.1mishu.com/haowen/198733.html
7.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我们现在的教https://www.xuexila.com/lishi/renwu/sansheng/32708.html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及现实路径记者:宋教授您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请您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http://www.fzxcw.net/m/view.php?aid=3232
9.谈孔子的论文范文6篇(全文)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m21ahrj.html
10.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起,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随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理念也被播撒到更广袤的大地上。本文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实质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力论证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需求。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506/6751725.shtml
11.兼论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规律,深入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基础、核心要义与世界历史意义,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与新文明形态的出场http://socialismstudies.ccnu.edu.cn/bencandy.php?fid=76&id=2311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价值意义1.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的深刻认知,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把握,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宏伟预见。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对人类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追求根植于其精神世界之中。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薪火相传,从https://www.cnpiw.cn/m/view.php?aid=18518
13.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3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a.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b.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c.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