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希望能帮到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产生过重要影响。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精神因素的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管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管理实践依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当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应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示、指导作用。

如何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国学精粹与人文素养,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如何科学地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对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管理之路,自主创新,顺利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提升中国企业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中国优势企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

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

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

2、“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这种影响至今,因此可以看到当今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

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规避矛盾。

3.“中庸之道”促进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所说的“中庸”并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蕴含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体现了企业管理中的适度管理原则。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方式。对管理者而言,就是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张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观察。

在中国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贵“和”持“中”。因此,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触的失误,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包容一切,坚持中庸,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庸管理”主要分三个方面看待:其一,从整体发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在经营状况良好时,企业要积极为社会多作贡献,感恩于社会;在经营不善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运营以及创新行为;其二,从具体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刚性与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权与分权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长期战略与短期规划的平衡。

4.“无为而治”注重管理艺术。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

无为,不是不为、没有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要顺其自然的基本原则。“道”即规律。由于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人为干预,让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展、变化便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为;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以收到“以无事取天下”的圆满效果。

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一,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无为而治”虽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

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员工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和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

扩展资料

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管理的几点思考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而管理越是能够利用当地社会的传统,价值与信念,则越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进入二十一世纪,管理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体系,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我们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毫无例外地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紧密的联系,但要看到,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初级的、无意识的,并没有和现代管理相对应,也没有形成能系统性地影响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管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经验,到开始反思这种简单的照搬照抄的模式,探讨如何突破瓶颈,开始有意识地在管理中实践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在管理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因素,整个社会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比如管理界兴起了“中国智慧热”,相当多的企业家开始在企业中实践《弟子规》、学习中国式的领导学等等。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之间的融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辩证地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先天性的不足之外,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它,也要正确的看待它与西方管理的关系,从而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

2、传统文化在管理中薄弱的一面与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相比,传统文化薄弱的一面体现在它缺少“术”的一面。传统管理文化局限就在于它在境界上高,但在如何实现它所追求的结果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方法。这就好像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如何去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只能去探索、去总结经验,但无法直接去实现共产主义。而现代西方管理学在“术”的方面比我们要好得多。如在如何赢得顾客方面,有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在管理学中,有德鲁克的《管理的任务、使命、实践》,在战略方面,有波特的《战略管理》……,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到管理的东西,西方管理能从理论到方法实践提供指导,也就是说,西方的现代管理已经形成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我国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哲学高度,而缺乏具体方法。从吸收掌握的角度看,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的要求要更高一些。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要在管理中去实践,必然就要求实践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实践更多地开始于企业家、开始于领导者,内容上大多偏向于提高领导的个人修养,偏向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在实践中却很少能应用到底的原因。

三、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管理

1、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不能丢弃西方管理学。上面已经说过,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是“道”与“术”的关系,两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而且,现代社会是多种文化、多种观念、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社会,我们不迷信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并不是不去借鉴他们的取得成功的方法与策略;我们不去复制他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并不是不去研究欧美的管理学。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处事哲学、文化习惯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的东西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点而后再实行,让其“为我所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包治企业管理百病的良方,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种予以人的思想的启迪,取精华而去糟粕,辩证的应用才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如果说西方管理好比参与竞技的装备和武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是驾驭这些装备的智慧和技巧,单纯的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战胜对手,只有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克敌制胜。

2、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不能脱离基本的管理常识现代管理依然是市场经济下的管理,它就必须具备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比如说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人性是自私的,人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要先使服务目标得到利益,也就是先达人后达己。在管理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管理者经常忘记这一规律,如老板让员工学习《弟子规》,让员工用《弟子规》来规范日常行为,员工因为实践不实践《弟子规》,对自己的利益增加没有任何帮助,最终的结果是一如往常,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始终结合不到一块去。

3、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还需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接收主要靠教育,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外结合”、“知行合一”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与接收的最佳阶段是从青少年。而目前的管理却是直接面向成人,这就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因为接收对象的价值观已成型,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有很能大一部分与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不一至。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一项短期或轻松的工作,而是要根据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素质要求较高。当前我国的管理学界,既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素养,两者兼而有之的大师级人物较少,造成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融汇、传播上难以形成推动力。例如,说到法家,大多数人认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实行法制,但冯友兰先生则说:“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这套法家理论和方法在现代管理上如何得到合理的应用,如果不是大师很难抓住要害,更勿论在管理实践中实施之。

四、结束语任何管理模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文化对于形成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起着根基性的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在实际工作中提炼、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之见,有什么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THE END
1.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精神及现实意义.doc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精神及现实意义 80年代后期上高中 大学的时候 正值 言必称希腊 的社会背景 对于西方文化多少有些了解 但总觉得他们的思想和实际生活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故而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参考 在这种相互https://m.renrendoc.com/p-45967308.html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精选8篇)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cn86g6u.html
3.论“茶为国饮”的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当今,不少茶人极力提倡“茶为国饮”,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提倡“茶为国饮”的历史依据是:饮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史料记载和名人论述都表明饮茶有利于健康;国人饮茶历来具有雅俗共享的广泛性。提倡“茶为国饮”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增进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社会的精神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119/10/13179508_1064188679.shtml
4.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注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具备中华一家亲、海纳百川以和为贵的开阔胸怀,培养学生勇于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的气节。同时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http://www.guizhou.gov.cn/ztzl/srxxgcdd20djs/202212/t20221214_77502791.html
5.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色的、影响巨大的文化系统,是今日中国文化之“根”和“源”.它与印度、欧洲、阿拉伯古代文化相并列,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使孔子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84b86b42198f9f7897939685778c226.html
6.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精选5篇)两者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兼具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9同时,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https://www.1mishu.com/haowen/198733.html
7.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我们现在的教https://www.xuexila.com/lishi/renwu/sansheng/32708.html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及现实路径记者:宋教授您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请您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http://www.fzxcw.net/m/view.php?aid=3232
9.谈孔子的论文范文6篇(全文)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m21ahrj.html
10.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起,中国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随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理念也被播撒到更广袤的大地上。本文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实质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力论证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需求。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506/6751725.shtml
11.兼论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规律,深入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基础、核心要义与世界历史意义,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与新文明形态的出场http://socialismstudies.ccnu.edu.cn/bencandy.php?fid=76&id=2311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价值意义1.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的深刻认知,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把握,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宏伟预见。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对人类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追求根植于其精神世界之中。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薪火相传,从https://www.cnpiw.cn/m/view.php?aid=18518
13.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3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a.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b.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c.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