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降息初期,尽管降息通常被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它也伴随着一系列潜在风险,这就意味降息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市场的即刻上涨,相反大部分情况下是下跌。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可以被归类为以下几点:
降息通常被认为是支持经济和市场的信号,但在降息初期,市场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上升的现象。投资者往往会对美联储的行动产生不同的解读,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降息反映了对经济放缓的担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导致股市和债市出现较大的波动。例如,在2001年和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尽管美联储开始了降息周期,但股市仍然经历了显著的下跌。这是因为投资者担心经济放缓的严重性超出了降息的正面影响。
美联储降息通常会降低美元的利率优势,导致资本从美国市场流向其他国家的更高收益资产。这种资本外流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压力,导致美元贬值。虽然美元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出口,但也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风险,特别是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此外,资本外流还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特别是那些依赖美元融资的国家。
降息通常被用来减轻经济压力并支持金融系统,但它也可能鼓励过度的风险承担。当借贷成本低廉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能会寻求更高风险的投资来获得更高回报,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比如,在2001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后,美联储大幅降息以支持经济复苏,但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随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降息初期,如果经济已经接近零利率或处于低利率环境,美联储的政策工具可能受到限制。过度依赖降息可能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这就需要更多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如量化宽松(QE)等。在2008年和2020年,美联储在降息接近零后不得不采用其他政策工具来应对经济下滑,这表明在极端情况下,降息的效果是有限的。
让我们从历史数据来看,随着1990年代,美苏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政治格局后直到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反映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而当前也正值中美对抗正酣的阶段,旧秩序的破碎无疑更加剧了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
接下来让我们盘点一下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重点包括美国的衰退风险、降息节奏、美联储的QT(量化紧缩)计划、通胀重燃风险和全球央行联动效率。
自从2008年金融风暴后,美联储快速将利率降低到0,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让经济出现复苏的现象,那时货币政策已经失效,因为无法继续降息,于是为了向市场进一步注入流动性,美联储创建了量化宽松QE工具,通过扩张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增加银行系统的准备金规模。这种方式其实是将市场风险转移到美联储身上,因此为了降低系统性风险,美联储需要通过量化紧缩QT,控制资产负债表规模。避免无序的宽松导致自身风险过大。
鲍威尔在周五的会议上对通胀风险保持乐观的态度,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2%,但已经可以对控制通胀较为有信心。的确,从数据上确实可以反映出这个判断,而且已经有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吹风,即在经历过疫情的洗礼后,目标通胀率仍然设置成2%是否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