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报告》还根据机构调研反馈,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建议,以期为监管侧和行业机构侧未来治理“非法代理维权”黑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线索。
暗访:不用还利息还能挣钱?当心误入传销骗局!
2022年下半年,“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衍生出不少更为隐蔽的展业形态和方式。这些非法组织或个人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推出“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所谓“代理维权”服务诱骗消费者,名为代理维权,实则牟取非法利益。在此过程中骗局丛生,大量负债人因为轻信“非法代理维权”承诺而被骗取金钱、个人隐私信息等,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调查发现,一家名为“富猫法务”的公司以普法培训为幌子,展开反催收培训和业务。其在各种社交平台使用“成功协商分期还款”“利用法律知识维权”“合理退回利息”等话术吸引负债人成为VIP会员学习他们的“普法课程”。客服会鼓励VIP会员拉更多的人来学习,平台为不同的课程标注了不同的分销推广费用,课程内容空洞,实际上只是为了“揽客入伙”。这时法务老师会解释称,需要给每一位客户单独做定制方案,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收费标准1980-8000元不等,以欠款费用多少来分成了几个等级。
有负债人爆料称,“富猫法务”的套路就是以能帮人退息方式吸引人去听讲座,接着忽悠客户说“不只可以帮你把被银行多收的利息退回来,还能靠这个挣钱。”据称,“只要入户投钱,交8000元到9800元不等的费用成为合伙人,或者交五万块钱在公司有个户头就可以成立分公司,接下来就可以拉人来,给人办停息还款,或者帮拉到的客户退息然后跟他们五五分成。”这样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想转化负债人成为新的获客渠道,要求这些上当的负债人继续拉人头加盟、拉客户牟利。根据课题组调研,“富猫法务”的运营模式分成了五个层级,从VIP会员到地方代理人,层层分销,以不同的收费标准作为加入门槛。
起底:“非法代理维权”如何公司化运作?
根据调研,这些“非法代理维权”组织逐渐形成公司化运作。这些公司往往以“债务咨询公司”“法务咨询公司”为名注册公司。据统计,市面上涉嫌教唆债务人非法代理维权的代理维权机构、花样繁多的“反催收”咨询中介在2021年增长了10倍之多。
调研中,一名“法务公司”离职员工A(以下简称“法务小A”)公开爆料了“反催收”行业的“潜规则”,首次从内部从业人员的视角,深入全面揭露了“债务优化”公司的违法套路。
根据“法务小A”爆料,其曾就职于一家名为“江西再无愁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法务公司,品牌名称为“债无愁”。该公司架构分为前端“法务顾问”和后端“法务老师”,其实就是销售和业务员。“债无愁”公司会结合负债人欠款平台和还款能力及诉求进行评估,共提供三种类型的“债务优化产品”。
根据暗访调研,《报告》还对“非法代理维权”组织展业的5大特征和套路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是流量平台获客、私域社群诱导;二是教唆故意逾期,培训避债“技巧”;三是煽动反复投诉,层层施压达成目的;四是制假敲诈,层层抽佣收费;五是展业渠道愈发多元化、隐蔽化。
成因:黑产展业成本低,根除难度高
调研发现,2020年以来,“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规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全国有目前有超过万家以“债务咨询”“法务咨询”为名头的公司,仅2021年成立的公司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以上。根据行业人士估算,“非法代理维权”黑产造成行业机构财产损失达数百亿级。
课题组发现,“非法代理维权”黑产产业链能在短短几年内地下化发展成这样的规模,有多重因素导致。首先,负债人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在自身债务无法清偿的情况下,轻信“非法代理维权”组织能为其处理债务问题,对于可能对个人征信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正确认知。其次,新冠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和意愿下降,延期还款和减免息费成为现实需求。另外,减免息费甚至不还款对部分负债人诱惑极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本身就有“逃废债”的企图,把“黑产”当成“救命稻草”,希望通过所谓的“投诉技巧”达到减免息费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从业者呈“专业化”发展趋势,很多曾经在金融机构、催收机构工作多年的从业人员离职后也成立了代理维权的机构来做“反催收”业务,甚至有不少专业律师也悄悄成为“反催收”组织中的重要一员。
此外,“非法代理维权”黑色产业链违法毁约成本极低,非法侵占利益巨大,但无论是监管还是法律层面,均对黑产缺乏界定和执行标准,不易从法律层面予以强力打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指出,非法代理维权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其实是利用漏洞骗取维权收益。打着代理维权旗号的犯罪分子,先以了解案情为由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身份证、保单等重要金融信息,然后利用消费者银行卡账户,截留占有消费者钱财,更有甚者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开展洗钱等违法活动。目前,非法代理维权已成为一个灰色产业,亟需进行治理。
治理:监管频频发声严查黑产,“新规”已在酝酿中
此外,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针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对发布内容审查不力的问题草拟了《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代理维权活动认定指引(内部过程稿)》和《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互联网信息发布基本要求(内部过程稿)》。
这两份内部过程稿明确,以“逃废债务”“全额免息”“专业反催收”“维权不成功不收费”等夸大性的标题为噱头,都被视作是“非法代理维权”。如果代理维权主体故意隐瞒真实主体信息,比如冒充法律工作者,明示或者暗示与司法机关、政府机关等有特殊关系,假冒或假借社会知名人士的名义进行宣传等,都被视为非法行为。
对于“非法代理维权”黑产的治理,尹振涛表示,净化金融市场环境,遏制非法代理维权,需要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整个行业层面来完善监管制度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也应该通过一些科技技术手段,通过预警提示,不断发现可疑线索,这对净化整个金融环境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