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房地产中介这十大“潜规则”坑过吗?快来对照看看

原标题:你被房地产中介这十大“潜规则”坑过吗?快来对照看看

据介绍,本次活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专项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与志愿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综合形成调查报告。其中,网络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近3年内曾咨询过房地产中介或通过房地产中介进行过房屋租赁、买卖的消费者,共获得有效问卷样本3655个。志愿者体察环节,由15名志愿者对线上6家、线下4家市场份额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中介公司服务进行实地体验,共获取体察样本75份。二是挑战消费潜规则,一方面借助网络渠道、合作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另一方面通过专项调查发现线索,结合投诉案例进行遴选评定,最终评出“十大房地产中介服务潜规则”,并邀请法律专家进行逐条点评。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房地产中介服务“四大”问题较为突出。总体来看,调查中逾5成受访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满意度评价一般或不满意,反映出消费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体满意度不高。综合调查和体察情况分析,主要由四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

问题一:房源信息不实。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96%)受访者在接受房地产中介服务遇到过房源信息不实问题。主要体现:一是发布虚假房源。房源价格显著低于市场、图片模糊或夸张、中介推搪房子不能看等多项问题均占比三成左右。在体察中有中介向志愿者表示“线上平台8成房源图片都是假的”。二是房源信息描述与实际不一致。调查和体察发现,房源照片、地点、装修布置、家具电器、所处位置、学位信息、周边配套等信息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三是中介擅自发布个人房源或冒充业主。41%受访者反映个人房源信息在没有征得业主同意下变为中介房源,31%受访者反映中介冒充业主发布个人房源。四是房源信息更新不及时。已售(租)的房源未及时下架是调查和体察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问题三: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诚信问题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志愿者反映部分中介对业务不熟悉,存在不守时、擅自变更负责人员、获知客户没有购房指标后服务态度变差等问题。二是缺乏职业行为道德规范。受访者表示中介存在故意隐瞒房屋情况(55%)、故意隐瞒限购政策(38%)、夸大贷款政策(37%)、赚差价(31%)、收取高额杂费(30%)等一系列不诚信行为。同时,调查和体察还发现,超九成消费者遇到中介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制造“阴阳合同”规避税费或获取高额贷款、诱导或协助提供虚假购房证明材料、设置不合理格式条款等。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法律顾问、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北元律师点评:

2019年房地产中介服务“十大”潜规则

一、虚假低价房源引客,乘机开展业务推销

解读:发布虚假低价房源信息是许多房产中介招揽客户的常见手段。当客户受到吸引前来咨询或要求看房时,中介人员则以各种理由进行推托,或表示房屋已出售,乘机推销其他房源,实际价格均高于发布房源,甚至差距很大。

点评:以上虚假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了《合同法》第425条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和《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25条(三)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以隐瞒、欺诈、胁迫、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诱骗消费者交易或者强制交易。”

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可以向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进行举报,由行政部门调查惩处。也可向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组织投诉,进行消费维权。

二、营造热销假象,诱导仓促成交

解读:为了让购房者尽快下定锁定交易,部分中介营造房屋热销的假象,比如找“房托”去新楼盘排队购房,在售楼房源公示栏上面打出“售完”字样,或者在二手楼交易谈判期间,冒充其他买家假意抢购同一套房,让购房者觉得房子销售太火,促使购房者在未对房屋进行全面了解、未考虑周全的情况下仓促下定签署合同。

案例:深圳李女士在中介的带领下来到某楼盘看房,当天人很多,感觉房子快被卖完了。在看楼过程中,中介和销售人员不停制造紧张氛围,说由于政府限价,楼盘价格低、销量好,小户型只有两套了,再不买都被别人抢走了,在中介虚张声势、不停催促下,李女士迷迷糊糊的交了五万元定金,并交付了首付款总共32万。但过后,李女士发现房管局网站上该楼盘还有很多房子没有销售出去,而且经过了解,中介所说可以解决孩子读书问题属违法操作。

点评:热销假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同意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25条(一)规定:“房地产经纪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或者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串通捂盘惜售、炒卖房号,操纵市场价格。”

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切防冲动,特别不能轻易下定,上了不良商家的当。

点评:定金收取陷阱侵犯消费者的知情同意权和财产权,违反了《合同法》第435条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因此,消费者有权要求房地产经纪退还其全部定金。

四、服务收费不透明,“其他费用”花样新

解读:尽管有关部门规定中介服务需要明示收费项目及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中介不公示收费标准,还利用各种理由和形式多收费,如评估费、律师服务费、按揭代理服务费等,这些收费额度弹性大,且不事先明示告知,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交费用。

案例:消费者刘先生通过中介购买了一套房产,总价为88万元,但是刘先生发现除了卖方和政府有关税费之外,由中介收取的费用高达3.2万多元,这些费用包括评估费、律师费、按揭顾问费、中介服务费等,这些收费里面有些有票据,有些没有。刘先生觉得这些费用的收取不够透明,尤其是按揭顾问费、评估费没有收据,都是统一被纳入“其他费用”的名目中。

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内容和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一项服务可以分解为多个项目和标准的,应当明确标示每一个项目和标准,不得混合标价、捆绑标价。

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要勇敢指出商家问题,并进行抵制,也可进行举报投诉。

点评: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和隐私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25条(四)规定:“房地产经纪不得泄露或者不当使用委托人的个人信息或者商业秘密,谋取不正当利益。”

消费者遇到上述情况,可进行举报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六、违规变通办假证,风险损失客户担

解读:为使买卖双方满足房地产交易条件,促使交易成功,部分中介违法违规代办社保、完税等虚假证明,并收取价格不菲的代办费。若代办不成功或被揭穿,消费者则不能要回代办费,须自己承担损失的风险。

案例:东莞消费者赵先生通过某房地产中介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但由于赵先生无法提供在莞工作满一年的完税和社保证明办理银行按揭,在中介的诱导下,赵先生同意另支付中介2000元“变通”代办费,办理虚假证明。后来,银行发现有假,不予办理。在交易不成功的情况下,中介却拒绝退回中介费和代办费。

点评:诱导消费者违规办假证并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限贷限购是目前进行房地产调控的主要行政手段,经纪人不得违反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骗取购房资格。房地产经纪机构因违反限购政策给购房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应当无条件退还消费者中介费和代办费。如果房地产经纪公司或者个人伪造国家机关公章或公文等,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

七、房价优惠藏猫腻,变相涨价是目的

解读:部分房产销售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巧立名目以“团购费”、“优惠费”、“电商费”等名义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捡到便宜,实则额外收取房价外的费用。

点评:虚假优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违反了《合同法》第425条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消费者如因经纪公司的虚假承诺造成损失,有权要求经纪公司退还额外收取的费用。

八、解押房贷套路多,游说卖家借“高利”

解读:按揭贷款购房是较常用的购房方式,为了二手住宅能顺利交易,卖房人需要先办完解抵押。对于部分卖房人而言,要一下子凑够资金到银行解抵押比较困难。因此,部分中介游说卖房人向中介机构或第三方金融机构借钱解抵押。有些中介提供的贷款服务背后,却是高额的贷款利率,年利率甚至高于央行规定的五六倍。

案例:消费者杨先生委托中介代售其名下一套房产,该中介让其同事与杨先生达成成交意向,并交了10万元定金。由于杨先生的房子还在按揭还贷中,需用50万元资金从银行解押。中介公司向杨先生提出,一是拿家里其他房产去高利贷公司做抵押;二是向房产金融机构借钱还贷款。由于利息太高,杨先生没有同意,中介公司便要求杨先生降低房价5万元,作为买方帮其从银行解押的经费,否则就限制其继续出售该房产。

点评:解押套路侵害了消费者财产权和选择权,违反了《合同法》425条和《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供代办贷款、代办房地产登记等其他服务的,应当向委托人说明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情况,经委托人同意后,另行签订合同。”

九、《看房确认》要签名,霸王条款很闹心

解读:为防止“跳单”,近年来中介要求看房者签署《看房确认书》,已成为二手房产交易市场的普遍情况。因《看房确认书》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一些中介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单方制定类似《看房确认书》的“霸王条款”,排除其他地产中介的正常竞争,损害购房消费者利益。

案例:消费者李先生通过房屋中介去看一套标价100万的二手房。看房前,中介告诉他根据“行规”,需先签署“看房书”。李先生购房心切,只好在中介预先准备好的《看房证明及委托协议书》上签名。根据协议,如房屋成交,李先生应支付成交价的3%作为佣金。同时“看房书”上规定“在一年内,看房者直接或间接与房主成交,都视为由该中介公司促成交易,须支付上述佣金及等额于佣金25%的违约金”。

点评:霸王条款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十、全权委托本信任,恣意妄为损权益

解读:由于二手房买卖流程繁杂,部分中介抓住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便让卖房者签署一份房屋全程包销委托合同,由中介全权办理卖房及过户等手续,但其却对合同条款任意改动或借受托房产从事抵押贷款,严重损害卖房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消费者刘女士委托房产中介出售闲置住房,中介人员张某让其签署一份房屋全程包销委托合同,由他们代为售卖。刘女士图省事,欣然答应,在张某的安排下,到一家公证处办理了为期6个月的委托书,并将房屋产权证交给了张某。在合同到期后,房产未售出,刘女士多次要求归还房屋产权证原件,张某总以各种理由推脱。刘女士起了疑心,前往房管局查询这套房屋情况时,竟被告知房屋已被张某抵押给了抵押权人王某。

点评:包销协议风险大,全权委托须慎重。以上情况已经侵害了消费者财产权和知情权,违反了《合同法》第406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受托人超越权限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根据《合同法》包销协议已经不属于《居间合同》,而是属于《委托合同》。因此,如果受托的经纪公司及人员超越权限,给委托人造成了损失,消费者有权要求经纪公司赔偿损失,并有权解除合同。(记者李明通讯员粤消宣)

THE END
1.房产中介承担什么责任房产中介承担的责任由:1、为购房者提供与签订合同有关的真实情况的责任。房产中介一般会为购房者提供咨询和居间服务,以及签订居间合同;在提供居间服务时,应该要向委托人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2、如果房屋中介在交易期间,故意隐瞒卖家或房子等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导致买卖双方受到一定的损失,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https://m.64365.com/tuwen/btfpi/
2.反洗钱新规来了!大额现金交易将被重点管控,会计师事务所被纳入6月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房地产中介、会计师事务所、贵金属交易所等特定非金融机构在从事特定义务时也要履行反洗钱义务;金融机构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可以向公安、市场监督管理、民政、税务、移民管理等部门依法核实客户的身份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30887750&efid=wCjrEBmSoPLyc4ilUJcd8g
3.《我的真朋友》涉及法律问题交流(完结)(我的真朋友)剧评《我的真朋友》已经有部分片花出来了,从片花中可以看出本剧剧情还是有部分聚焦在了房子问题上,男女主演也均是房屋中介销售人员,基于现实生活中有关房屋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虽然不知道本剧可以有多深入的探讨,但想必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相关问题,所以下面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剧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有错误,请第一时间指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86367
4.深圳市房地产中介行业黑名单暨企业风险警示人员名单实施办法为加强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约束和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行为,提高全行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圳市房地产行业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http://www.szfzx.org/article/3994?id=3994
5.房地产中介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比如中介公司可以要求卖房人提供房产证原件与复印件核对,也应该到房地产交易中心了解房屋的产权情况。但出卖人伪造权利人身份证、产权证进行交易,给买受人造成损失的,买受人不能认为中介提供了虚假信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中介很难对伪造的文件进行判断,这超出了其能力范围。中介提供的信息不是担保责任,而是审慎勤勉的https://www.lawpa.cn/changshi/1046202.html
6.房屋被查封房款追不回中介机构有无责任?权益房屋已被法院查封,卖房人仅凭房产证,经房屋中介机构向买房人出售,买房人和中介机构均未核实拟交易房屋的权利状态。买房人支付部分房款项后,房屋买卖合同不能履行,且已经支付的款项不能追回,这样的法律风险该如何承担责任呢?邯郸市两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这样一起案件,给买房人发出警示。 https://www.workercn.cn/c/2022-11-07/7220177.shtml
7.房产中介小伙对女客户一见钟情欲强行发生关系房产中介小伙对女客户一见钟情 欲强行发生关系 2016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7点半左右,南京红山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人被强奸。民警王瑞赶到现场看到,受害的姑娘衣衫不整,已经哭肿了眼,她的妹妹在一旁安慰,妹夫则揪住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只穿一条内裤,低着头。 https://lixian.loupan.com/html/news/201701/2575842.html
8.买卖房屋,中介的责任包括哪些?呼和浩特有贝壳中介对其提供的信息并非是一种保证责任,而是一种谨慎、勤勉的责任,尽到合理的注意即可。 2、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提供虚假情况需要承担责任 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中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https://m.ke.com/kandian/MjY3NDY1Njk=.html
9.房产中介应向客户披露的重要事实有哪些律师普法房产中介应向客户披露的重要事实如下: 1、房屋所有权; 2、房屋抵押、典当等权利限制信息; 3、预告登记、异议登记等登记信息; 4、卖方和买方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 如果处理情况超出了中介机构的能力范围,如识别伪造的文件,那么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不是保证责任,而是谨慎的责任,可以得到合理的关注。中介没有https://www.110ask.com/tuwen/698597237281495376.html
10.骗走客户117万余元,上海房产中介业务员获刑11年9个月在随后的房屋交易过程中,由于是熟人介绍的关系,外加该房产中介公司长期口碑较好,郭先生非常信任李某某,将房屋交易的所有事情全都交由李某某处理。 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间,李某某利用郭先生对自己的信任,虚构购房人需要支付评估保证金、税费、尾款等各种事由,多次要求郭先生将钱款打入自己的个人账户,每次5万至20余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3-03/22/content_MbQR56CK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