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又称虚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而作出解除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从道德层面评判,任何人都会承认假离婚是不对的,但这种反常行为却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这不得不说明了一些房产政策“不对路”,而正是这些“不对路”的政策,突破了传统婚姻的道德底线。“假离婚”的背后,其实是对资源分配不公的诉求,以及对自身权益的抗争。
北京今年前三季度离婚登记数量达39075对,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数量,与去年前三季度相比暴增了四成。专家认为,今年离婚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国五条”中20%个税征收政策有关。南京今年离婚率同比增长70%,因有时候离婚太多,南京当地采取限号措施。排队预约领号牌,当天发完得等第二天排队领号牌。“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今年上半年,上海、青岛陆续在婚姻登记处贴出了这样的告示。
“协议离婚手续很好办的,我们已经有经验了,”对于32岁的林女士来说,离婚是“现实的选择”。第一次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在江北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以前买过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为了贷款,她和老公先离婚,等办下贷款再复婚。
今年过年前,他们一家开开心心地搬进新房。6月14日,她再次来到鼓楼区婚姻登记处,“上次为了买房,这次为了孩子上学,也是没办法啊。”林女士说,她一家三口的户口不在一起,她的户口还与自己父母在一起,都在鼓楼区。“我们住在江北,虽然小区里有名牌小学的分校,但我们还是想上鼓楼区的学校,只有离婚,让儿子跟我才行。”
“离婚后,把两套房子都划到了老公名下,说心里话,我确实有点忐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林女士坦言,他们夫妻办了两次离婚,都是瞒着父母和孩子,怕儿子说漏了嘴,更怕父母担心。
夫妻为避税而假离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也反证出房产政策本身缺乏人性化考量。夫妻之所以要离婚,一是因为政策的“倒逼”,二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恩爱的夫妻为了家庭共同利益不惜选择“政策性离婚”,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相濡以沫?
“假离婚”离的是婚,获取的却可能是资源。既然大企业可以合理地避税,为何个人不能以“假离婚”来获得私力救济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所谓的“假离婚”,就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说,不断推出的楼市调控政策让人们心目中的婚姻逐渐变得廉价,是政策制定者没能想到的副作用,那么回头看看政策的疗效又如何呢。自“国五条”出台以来,限购政策全面收紧、坚决抑制投资性购房,可实际效果却是二手房交易中心“人满为患”,买卖房子也得半夜排队领号。北、上、广新房市场频现日光盘,开发商借机涨价,滞涨许久的楼市迎来了新一轮疯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两个,持平的城市有三个,上涨的城市有65个,北京上涨幅度最高,为20.6%;随之带来的住房租金也涨个不停,北京连续上涨55个月。
在不断瘪下去的腰包面前,“政策性”离婚反倒成了对家庭影响较小的问题。当离婚率成为政策的试金石,该反思的到底是政策制定者本身,还是看上去拿婚姻当儿戏的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