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打市场,一度被视为商战必杀技。
疫情之下,保险营销打击空前。
对于多数机构而言,被动中实现线下转线上的逆袭,需要冲破重重阻碍——平台的搭建、在线营销能力的重塑、合规风险的审查以及人员的精准适配等等,无一不是传统险企的掣肘。
但蛋糕就在这放着,当传统险企还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线上营销培训的时刻,别人已经动了起来。毕竟,你吃不吃,别人不会吃,比如,中介。
突然而来的疫情激发着大众对保险的渴望,这是不争的事实。
危中有机,弯道超车的机会或许正由此袭来。
但凡事都有两面。在快速反应的同时,各中介机构的朋友圈投放已成为违规宣传的典范。具体有何问题,欢迎各位读者点进去看一看。问题在于,这种夸张到极致的营销宣传对于行业的长期负面营销或在后续的日子里逐渐暴露。
狼性无错,但于保险业而言,合规永远是前提。
行业苦中介乱象久矣,监管大刀阔斧的改革亦在有序推进,只是面对防不胜防的突发事件,中介的这一波操作,让中介乱象的破坏力变得更加巨大。
谁在抢占这波朋友圈流量红利?请细细读下去。
疫情之下,连平安集团的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都开启了直播,在平安人寿的晨会完成首秀。不知平安人寿超百万的代理人队伍看完有没有备受鼓舞,对接下来的行业发展是否信心大增?
大树与小草,虽咖位不同,但小草的生命力却更顽强。
当然,不仅“白熊保”,“大白保险测评”和“儿童保险放心选”的显示的所属公司亦均为“深圳市慧择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恐怕“深蓝保”们功不可没。
作为成功赴美上市的头部中介,与其花钱通过别家的公众号带货,为何不自己做一个有干货的号出来直接带货?
而“小桐说保险”和“保险研究社”背后的公司则为梧桐树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或许,经纪公司除了与多家自媒体公众号合作外,养自己的保险类测评号是大趋势,在互联网新规面前,这样或许还可避免合规性等一系列问题。
测评类自媒体持经纪牌后,还能中立客观吗?
虽然“深蓝保”是业标杆级别的保险产品自媒体测评号,每月产生的保费规模已达千万级,但想要复制却没有那么简单。
2018年,辽宁、河南、宁波等多地保监局曾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内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重点排查本公司各级机构或人员是否与“深蓝保”有业务往来和各种形式的合作。
对于“深蓝保”这类自媒体来说,申请保险中介牌照或者挂靠在持牌的保险中介上,是最稳妥的选择。2019年年底,小米科技完成了对“深蓝保”的投资,持股比例为16.67%。也许必要时,北京小米保险经纪可以派上用场。
其实,去年12月份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给了自媒体发展一条出路,首先将其定位为营销宣传机构,明确营销宣传与保险销售的边界,一方面八个“禁止”项切断违规逾矩,另一方面也给了一条出路。
但看到了“深蓝保”的前车之鉴,想要以保险自媒体流量拉动保险销售的公众号们,纷纷在内容大火前就已经注册申请好了经纪公司。这样可以在其保险知识普及、测评的内容中,正大光明的插入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链接。
然而仔细对比公众号生产的内容,恐怕与带货目的还有一定差距。经纪公司注册的测评号,内容远并不如业内主做测评的号公正客观,对于实际真正想买保险的人来说,参考的意义不强,反而是公司近期主打什么产品,就强推某类产品的介绍。
其实保险产品测评类公众号已经算不上销售新风口了,现在的中介、第三方都在抢占快手等平台。但高举普及保险知识的大旗的方式在疫情下又显得尤为应景,专业性文字也永远不会过时。
只是,他们或许要考虑到被头部中介无情抛弃的结局,毕竟不是每个号都可以做成深蓝保险。
暗自思量着如何才能卖出更多保险产品,或许才是所有持牌或尚未持牌的测评自媒体号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