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一个兼职群中,记者以“想找排队兼职”为由与群主聊天,对方道出秘密:在业内,排队兼职被称作“充场”。
记者以“充场”为关键词搜索,果然出现大量群组,其中不乏千人以上的大群。充场兼职五花八门,除了网红餐饮店充场,还有手机卡、信用卡办理充场,大型公司、商场活动现场充场,综艺节目、演讲观众充场等。
群聊中,充场组织者被称为“工头”。
记者报名成功。18日下午3时,记者按要求来到江汉路地铁站E出口集合,10名“同事”均已按时到场。
许工头吩咐了两个要点:一是对接暗号为“不要辣,打包”,购买时报此暗号,营业员就知道是“自己人”;二是戏要做足,不允许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要自然大方,装成普通顾客。
每次购买后,充场者都前往街对面约300米远的集合点,凭小票退款。香肠则会被店长统一拿回店里继续售卖。为了“安全”起见,店长专门使用黑色塑料袋将这些香肠打包。
18日下午,记者在完成“文和友大香肠”一次充场任务的间隙闲逛时,意外见到另一充场现场——在江汉路地铁站D出口附近,一家挂着“鲍师傅”招牌的糕点店门前,始终保持着近40人的长队。周边商户介绍,该店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排队。
记者发现,一名身穿白衬衫的中年男子多次出现在队列中。当这名中年男子在长队尾部与一名戴着帽子、手拿笔记本的男子聊天时,记者凑近听了一下,得知戴帽子的男子是该店组织充场活动的徐姓工头。
19日8时许,记者提前来到约定地点。徐工头对记者说,这家挂着“鲍师傅”招牌的糕点店上午人流量不大,需要反复排队购买;“信物”为扑克牌,排到窗口前,直接将夹有扑克牌的100元现金交给收银员,即可提货。下午人流量大,要保证队伍始终有三四十人。
第一次排队,记者排在队末位置。排了约20分钟,终于来到窗口前。记者将夹有扑克牌的100元现金伸进窗口,工作人员熟练地将钞票与扑克牌一同捏住,什么也没问,直接拿出纸质包装袋,装了3盒糕点交给记者。
徐工头在一旁等待,看到记者出来,示意跟着他走。我们进了江汉路地铁站D出口旁边一处电梯上5楼,走进一间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中年男子在小本子上记下每人排队次数,再将每人手中的糕点换成100元钱和扑克牌。随后,他用对讲机呼叫店里工作人员上楼将糕点搬回店内。
之后的排队中,记者多次看到一箱箱糕点被送入店内。
排队——购买——交货——再排队,在19日体验充场的12小时里,这样的流程,记者重复了10次,最终得到薪资90元。
江汉路步行街“文和友大香肠”组织排队充场的许工头,在光谷一家人力中介公司上班。18日,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笔单子亏了。如果不是朋友委托,我根本不会接。”
记者:为什么觉得亏了?
许工头:这个单子太小了,才10个人。每人抽成10元,也就100元。我从光谷大老远赶来,在这里耗了半天,肯定亏了呀!
记者:什么样的单子才是大单子?
许工头:像看房、大型公司活动、商场活动、演讲充场等要的人很多,一次几百人的都有,抽成也高。我一般做的单子最少也得50人。
记者:怎么弄到大单子呢?
许工头:我们是专业的人力中介,客户可以直接在网站上找到我们,还有老客户和朋友介绍、自己发掘等渠道。商家开展活动需要人气,需求很大。有些奶茶店和糕点店每天都会请人充场,特别是节假日,最少也要30个人起步,一天光花在充场方面的成本就有近万元。
19日,在江汉路步行街挂着“鲍师傅”招牌的糕点店门前,专门负责招人的徐工头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道德”,他更希望招大学生参与。
记者:干这一行多久了?
徐工头:有几年了。我也充过场,慢慢有了资源,就决定自己做。我和这家店老板合作3年了。
记者:充场有没有窍门?
记者:我做了一天,感觉也不容易啊!
充场成为网红店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是否可取?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梅志罡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如果无法获得商品不易被衡量的性能,口碑往往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糕点,消费者在吃之前难以知道好不好吃,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问问吃过的人。而雇人排队,相当于给消费者传达了一种信息——这家店的商品肯定好,所以才有这么多顾客。这样,“排队”就极大地影响了路过的潜在消费者的决定,让他们因为好奇而购买。
梅志罡认为,商家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而不是以噱头和虚假宣传的方式来取胜。
湖北瑞通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国振律师认为,“充场”应该属于商业欺诈行为。
(原标题:暗访网红店排队:原来好多“托”(组图))
2017年7月14日讯,有句网络流行语: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如今,可能要改成:“我排过最长的队,全是托儿的队”。尤其是在一些奶茶店、甜甜圈店、锅盔店等小吃店,甚至是火锅店门口,经常可以看到随时有很多人在排队,甚至有的有40-50人在排队,“队太长了,马路都排不下了!”让人不禁萌发这些排队的人是真排队?还是假排队?
即使室外39℃高温暴晒的中午,位于成都春熙商圈的大科甲巷一家名叫“牛肉油匴”的小吃店门前也总是排着长队。7月10日-7月1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选择现场蹲守、拍摄视频、暗访的方式,试图揭露出背后的真相。
正值暑假,广东陈先生带着孩子一家三口到成都玩耍。路过春熙路商圈大科甲巷时,一家名叫“牛肉油匴”的小吃店前,排了足足30多米长的队伍吸引了他,直觉判断这家店的饼应该非常好吃。
走进这个约10平米的小店,店里有两三个员工在忙碌着。墙壁上写着各种口味的牛肉油匴(类似锅魁但馅料更多的饼),价格统统都是10元一个。要不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个外观陈旧的小店根本不起眼。
正值中午,室外气温接近40℃,陈先生让妻子和孩子在一旁的板凳上等候,自己去排队。
记者估算了一下,从12点50分许,一直排到了1点半,才轮到陈先生购买。“味道一般吧,没觉得值得排这么长的队去买来吃。”
“现在还是人少的,遇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人更多。”一位穿着白色短袖的男子卖力吆喝。“现烤现卖,来来来,趁现在排队人少了咯……”遇到前来排队的人,这个领头指挥就会迅速上前,收钱,然后分给顾客袋子让其排队等候。
7月10日-11日,从中午12点到17点过,记者两天都在现场蹲点。排队的人数最少12人,多的在20多人以上,多数是外地口音的游客。
在长达数十米的队伍中,也有个别游客,半途放弃排队离开的。不过在蹲守的四五个小时中,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至少有7个人从1点开始直到记者离开,都一直在排队。其中包括三名结伴同行的女子,结伴的一男一女以及两个单独男子。与其他游客不同的是,这七个人显得神情自若,不紧不慢,其中结伴的几对要么在耍手机,要么互相交头接耳,有说有笑。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整个下午,这7个人至少重复排了四五次队,多的甚至有七八次。
他们的行为和轨迹也出奇一致:排队,只买一个。买到后,都不直接吃,而是慢悠悠地朝着附近一家大型超市的方向离开。约10多分钟后,这些人又返回到排队的队伍里了。然后,他们手里的牛肉油匴不见了。记者注意到,这7个人不会同时出现在队伍里,一般以三到四个为一次排队,重复循环。
这些人的行为疑点重重,牛肉油匴如果买来吃的,为何不一次性买个够,而是去排队四五次,而且每一次只买一个呢?他们带着牛肉油匴离开了,短短10分钟又返回来了,东西到底是被吃了,还是到哪儿去了呢?带着这些疑点,一路记者继续蹲守在店门口观察,另一路记者一路跟随这些人的足迹,看他们到底去哪儿了。
记者首先注意到了四个人。一个身穿灰色短袖,牛仔裤,卡其色凉鞋的男子。13点59分出现在排队人群里,右手拿着纸袋。在他的前方,一同出现的是结伴的女子三人组,其中高个女子身穿花裙子,短发女子穿牛仔短裤、白色短袖,另一个中年妇女穿着绿色短袖十分显眼。
从中午12点-下午5点20分许,蹲守的几个小时,记者发现,有7个人最少的参与了三回排队,最多是灰色短袖男子以及三人组,他们至少来回了四五次。排队人数最多时队伍有20人,其中有7人都是“老面孔”。
7月11日下午1点,记者再次前往现场调查。如同前一天,这里仍然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穿着白色短袖、负责收钱指挥排队的店员还是一样的吆喝词。
很快,记者发现了前一天出现的几个人又出现了。女子三人组,花裙子换成了黄色条纹裙子,牛仔短裤的短发女子,白色短袖换成了蓝色短袖,而绿色短袖的中年妇女,则穿了白色短袖。A男子灰色短袖则变成了深色衬衫。从2点开始,这四个人又沿着前一天的路线,来回走了三四趟。
与前一天不同的是,记者注意到,还出现了几个新面孔。梳理两天的蹲点调查,这一家店,有将近10个“顾客”涉嫌是托儿。
翻看他的朋友圈,这一年以来,几乎都是炫耀店里排长队的小视频和照片。比如7月5日,他在视频中得意地说:下雨天30多人冒雨排队,人太多啦!比如5月5日,视频中将近四五十人的长队,他说:“队太长了,马路都排不下了!”
记者多次要求这位店员直接招聘自己做兼职,但是遭到了拒绝。
他说,排队的都是中介公司每天负责送人过来,店里不能直接招人的,他补充说,中介公司有一个群,里边有200多人,前一天6点报名,只招收前20人。
他进一步解释称,如果确实想做,他可以带记者去见兼职公司的老大,然后进到他的群里,“每天就可以让他给你安排。”
事实上,涉及造假的并非只有排队。这位店员一开始询问记者的身高,并表示,如果身高等各方面条件不错的话,还可以参加一些活动的歌手“假唱”。
四川英济律师事务所陈逢逢律师认为,经营者雇人排队,是指经营者利用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通过人为制造众人排队现象,营造一种产品受大众欢迎、生意繁荣的假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获取好的口碑和利益。从法律上讲,这属于一种消费欺诈行为,即经营者通过掩盖商品销售的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使其错误地信赖该商品品质并进行消费的行为。
记者拨打了工商投诉12315消费者热线进行反映,工作人员表示:小吃店雇佣人进行排队诱导消费者消费,属于欺诈行为。市民遇到这样事情要积极举报,小吃店行为是否涉及违法,需要进一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