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出官方售房平台的消息传开了,这激起了人们对中介问题的又一轮探讨。
就在几天前,“双减”政策出台时市面上也流传着中介费将按照当地3倍月平均收入封顶的说法,但被证为谣言,不了了之了。每一次有关中介的风吹草动都会激起群众吃瓜,可见大家苦中介久矣,急盼着摆脱或限制之法。
杭州的亮点是,上线近5年的“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几天前突然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个人自主挂牌房源。政府搭建的平台,且是房屋交易监管平台,房屋过户就要在这个平台上走程序,房源的可信度不用怀疑。而中介的房源还有虚假的,有中介卖点就是“没有虚假房源”。不难推测买卖双方都有足够的意愿去平台上找顾客。
都市里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有过买卖或租房的经历。
再到后来,中介的人专门到这里来扎营,全天“值班”,个人若想保护自己的信息,恨不能也得和中介一起在这里“坐班”。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信息的发布权全部被移交给资本一方。
如今,当房东们乖乖地把房子交给中介,而房客也不得不向中介交纳佣金的时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在大城市,一套房子的佣金少则十万,多的几十万,赶上房屋交易火爆的时候买家排着队地“抢拍”房源,中介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中介应该赚到的钱么?中介提供了服务,也承担了市场低迷期的风险,也可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但中介显然不应该是暴利行业,更不应该是行情来了一拥而上,行情去了人去楼空的投机性所在,否则更何谈服务。
但凡事需要从对立面去思考,如果没了中介,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房东坑房客,房客如果胳膊粗,房东受气。如果是房屋买卖,如此大笔的买卖,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对合同的理解,对贷款政策与实施规则的理解,对买卖流程的认知,甚至包括买卖双方的沟通谈判的安排,似乎都将是个人买卖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其中,自助能力强,有法律知识的人会占有一些优势,但普通人一辈子也就有一两次交易经历,掉进坑里影响的很可能就是半辈子的生活。当然了,对于很多重大事件,中介也非万能,也不会陪着客户“跳坑”,其实为交易双方最终把关的还是政府的房屋登记机构。
中介做大了,市场上的门店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家中介,于是问题的焦点还是回到了费用上。中介是否构成了垄断,是否赚了独占市场的钱?这本来是一个没有高门槛的行业,也没什么独门的高科技,按理说是会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的。可问题似乎并非如此,比如贝壳找房去美国上市,市值超过了国内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海外投资者也看中了它的互联网式的经营模式和赚钱本领。
中国的新商品房领域进入了成熟期,二手房将主导市场,二手房交易将成为最赚钱的生意。
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连政府出让土地都要限地价,房地产商被要求限房价。通过二手房指导价,二手房的出售方和购买方实际上也被调控,被要求“让利”了。购房一方似乎是利益获得者,买到便宜的房子,但高首付其实也是一种代价,故而是“让利”。
如此情形下,各方都被调控,如果中介不调控,仍然是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这绝对谈不上公平。于是市场有了中介佣金不能超过当地3个月平均工资的传言,传言其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杭州的官方售房平台如果能推广,矛盾更是迎刃而解了。有了官方平台,政府既不必推出硬性规定,维持了政策一贯性;又在中介机构之外给市民另一种选择,反过来也会对中介的服务有所促进。唯一使人担心的是,因为是纯粹公益性质,各地是否有着充足的动力把这件事做好做到底。类似的平台其实不是首次,只是都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