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年),四川三台县人。萧五代定居四川,诗书传家。萧龙友从小就熟悉经典史、诗赋和书法。1890年去成都,进入尊经学院词章科学习。1897年,萧龙友27岁时,丁酉科拔贡,很快就进入北京担任八旗官学教学。辛亥革命后,萧龙友曾担任财政农商秘书。
到1928年,萧龙友深深地感受到了几十年来监狱的起起落落,对国家事务毫无帮助,于是他退出了医林的想法,很快就放弃了官员的行医,结束了他的仕途。萧龙友成为了一代著名的医生,既没有家庭传记,也没有教师,完全依靠自学。小时候,萧龙友对医学很感兴趣。家里有人开了一家中药店。他有空的时候经常去看药。
进入仕途后,萧龙友继续学习医学,公务后以医济世,免费为患者看病,收效良好。这时,虽然他是业余医生,但求诊者接踵而至。1928年,萧龙友弃官行医,在北京西城兵马胡同建了一套公寓,开始了正式的医生生涯。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委员)。
孔伯华
孔伯华(公元1885-1955),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34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五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关于他的学术经验,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医杂志》1962年7--8号中介绍过。孔伯华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特别强调'元气'。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热、虚、实。'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贵于神,意在匀和。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临证注意脾湿和肝热。在外感温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又善用鲜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藕、鲜荷叶等,取其芳香清轻,清灵通窍,除秽透达。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曾明令废止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激起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孔伯华先生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1955年孔伯华逝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汪逢春
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他认为:湿温重症,气郁不得宣畅,以致肠胃秘结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并佐以通腑之剂。一剂后头痛止而仍昏晕,形寒解而身热未净,斑疹和白囗出现甚多,再以清轻解热,兼通肠胃。三诊身热已退,斑疹渐退,舌苔渐化,胸闷已舒,小溲渐淡,表明湿温化而未净,再以泄化余热,兼治胃肠。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芳香化湿浊,山桅、丹皮清里热,杏仁、薏苡仁、蔻仁宣畅三焦。枇杷叶、厚朴、半夏、连翘、芦根、瓜篓皮和胃化痰,散结滞,消胀满,通肠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如此则湿温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湿温者,可师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军二分、食盐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分两次以药汁送下。这样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节约药材,又发挥疗效。这里所称的一分相当于0.3克重,二分不过0.6克,三味加在一起仅有1.2克,胶囊不过装二三个,吞服下去到胃肠中直接发挥作用,比较汤剂用量小、收效大。这种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温病初起验案,病人感受时令之邪,肺胃热盛(肺通于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为中焦,受纳水谷,比肺略进一层而属里),先生采用表里兼治的方法,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
咳喘属慢性支气管炎,遇寒而发,主以温运化饮,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俟停饮已化,病后气血两亏,宗《金匮》法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饮,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几味合在一起发挥辛散苦降,一开一收,散寒温中,敛肺平喘)而收功。痢疾验案,属湿热各滞,蕴蓄胃肠,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气恼伤暑验案,采用芳香温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剧变。俟呢逆止,以升降运中,调治胃肠,最后以升阳益胃收功。其间亦佐以胶囊剂,初以戈制半夏五分、局方至宝丹一丸,二味匀两次,开水送下。继以戈制半夏五分、淡干姜二分、食盐一分,三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以药汁送下,着重清理胃肠。
以上几案,皆为善治之病,得心应手,药到病除,屡为群众所乐道。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42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中医中药界培育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霍文楼。杨叔澄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就是当时的学员。他热心教育事业,提携后进,多所贡献。
施今墨
施今墨为中国著名医学家。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因其祖父曾在云南和贵州任官,他于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贵阳,取名施毓黔。他年幼时,母亲多病,遂立志学医。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阳名医,故施今墨13岁便随舅父学习中医,20岁时已熟习中医理论,开始独立行医。
这时,施今墨经多年诊疗实践,且本人一直刻苦研习,医术已有相当水平,在京师名声大噪,深得民众赞誉。1925年孙中山在京卧病,施今墨曾应邀参加会诊。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一度拟决议取消中医,中医生存发发可危。施今墨遂联合同业,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以求力挽狂澜。此时正值汪精卫主持行政院,其岳母适患痢疾,遍请西医未见奏效,危在旦夕。无奈之下,根据他人建议,汪精卫就请施令墨试诊。施今墨凭脉诊断病情,每言必中,令汪精卫岳母心悦诚服。后为她开据处方,并嘱'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后据此处方仅服药数剂,病即痊愈。汪精卫由此信服了中医之神验。并给施今墨题'美意延年'字匾相送。由此也撤消了取消中医的议案,并批准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国立中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1930年杨虎城将军患病西安,施今墨又出诊千里,药到病除,载誉而归。从此其名声更加大震。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于是在北京进行第一次中医考核时,当局挑选了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施今墨、汪逢春、肖龙友、孔伯华四人作为主考官,负责试题命题与阅卷。从此他们四人即有了'中国四大名医'之誉称。
施今墨对中医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辩证施治,是中医特长。但传统理论中的八纲辩证并不完善,气血是人体的基础,气血辩证应补充到八纲辩证之中。提出了'阴阳应为总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余辩证时之八纲。'由之对中医基本理论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他还把兵法用于医疗实践,指出,'临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症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并创立了治疗外感热性病的'七清三解、五清五解、三清七解(即清理与解表药味之比例为7:3、5:5、3:7)诸法。
施今墨又是进行中医革新和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应用西医病名。曾提出'中医现代化,中药工药化'的口号。他认为,医学是和死亡作斗争的科学,应该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他主张中医与西医并存,最早提倡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提出'学术无国界而各有增长。''诊断以西法为精密,处方以中药为完善。''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可用也。'
施今墨还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播,为我国中医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他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讲授中西医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医学院。还创办过中医学校、中医讲习所和中医研究所等。1954年,施今墨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时,还提出建议,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医学院。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施今墨曾就出了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化、肝脾肿大、气管炎等病的十大验方。据此制成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丸'、'气管炎丸'等曾畅销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施今墨曾任北中医顾问、中医研究院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被邀请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年'文革'动乱中,施今墨也遭到了迫害。在他极为困难之时,周恩来总理让邓颖超亲去过问,解除了他的饥寒之危。1969年春,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写下一首小诗:'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嘱家人在他死后呈给周总理。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于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临终前他还一再叮嘱其子女们:'我虽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这些经验,对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来,让它继续为人民服务。'根据其遗愿,由祝湛予、程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书于198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吕景山编《施今墨药对临床经验集》一书于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自上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那一段漫长岁月中,作为国之瑰宝的中医学受到大举传入的西医西药的冲击,并遭受统治当局的歧视和摧残,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医界的志士仁人为挽救中医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等人就曾提出了废弃中医中药的主张。后因全国中医界奋起反对,才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国民政府时期,废弃中医的主张再度喧嚣一时。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了废止中医药案,内容包括停止中医登记、禁止中医开设学校、禁止中医宣传等。这一提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公愤,孔伯华等医家挺身而出,参与和组织了与国民党政府的斗争。
'废止中医药案'提出后,上海各中医学术团体率先通电全国,表示反对。在北京,施今墨、孔伯华等医家四处奔走,呼吁各界人士支持中医界的斗争,并组织了华北中医请愿团。不久,来自各地的中医界人士汇聚上海,其中有华北中医界代表孔伯华,浙江中医界代表裘庆元、曹炳章,云南中医界代表吴佩衡等。孔伯华先生被推选为临时大会主席。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界代表在上海举行了抗议集会,这就是震惊中外的3.17事件。会上推举了5名代表组成联合请愿团,由孔伯华先生率领,前往南京请愿。请愿团成员有上海名医秦伯未、谢利恒等。
'3.17'之后,国民党政府迫于各界压力,批准设立了中央国医馆,施今墨担任了国医馆副馆长。但国民党政府仍百般制造困难,使国医馆几乎是形同虚设。施今墨先生不久即辞去国医馆副馆长职务。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中医界只能自强自立,自谋生路。当时,中医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几乎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北京的四大名医都先后兴办了中医院校。他们在办学中历尽艰辛,耗尽心血。
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是一所颇有影响的中医学府,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
孔伯华与萧龙友合作,于1930年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在学院困难时期,二位先生竭尽全力倾囊维持。孔先生和萧先生还在学院开设门诊,以诊费补贴办学经费。该学院开办10余年间,毕业学员数百人,对当时处于逆境中的中医事业起了挽救和促进作用。
汪逢春先生也曾创办医学讲习会、中药讲习所,培养了众多中医英才。笔者的父亲吴兆祥自施今墨先生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不久,就参加了汪先生的医学讲习会,成为讲习会的第一班学员。同为第一班学员的有赵绍琴、谢子衡、李鼎铭、于傅岩、秦厚生、岳中谦、冯仰曾等人。其中,李鼎铭、岳中谦等也是自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参加的医学讲习会。拜多位名家为师,博采众家之长,是当时中医界的风尚。
汪逢春先生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中医界栋梁之才。其中,赵绍琴为当代名医,著有《温病纵横》、《温病浅谈》《赵绍琴临床400法》、《文魁脉学》等书。李鼎铭、秦厚生等亦为知名医家。
汪先生不仅向学生传授他精深的医术,而且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每逢假日,汪先生常携弟子一同登上北海琼岛。在琼岛上的揽翠轩中,汪先生一边与弟子们杯酒小酌,欢言畅语,一边为他们阐释医理的真谛。有时,先生还与弟子共乘一舟,荡漾于太液池的碧波之上。师生同游的快乐,春风时雨般的教诲,给学生们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印象。我父亲吴兆祥在耄耋之年,仍时时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汪逢春先生。汪逢春先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行医者应该树立求实精神,不可追求虚饰。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泊庐',以此来表达淡泊明志、不求闻达利禄的情操。
汪逢春先生辞世已经多年了。经过历史沧桑,汪先生为中医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道德风范,依然熠熠生辉,令后人追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