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3月15日消息(记者任重)近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1年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包括长治某公司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许可证生产医疗器械案、北京某建材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等12个。
案例一:长治某公司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许可证生产医疗器械案
2020年7月2日,长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发现,某公司涉嫌未取得医疗器械许可证生产、销售红外线额温枪。
经立案查明,当事人从2020年5月8日正式生产额温枪(又名红外线额温计),共计生产额温枪9601把,库存6995把,退回生产线38把,出库2568把,其中5月15日出库2400把。当事人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所生产的额温枪(又名红外线额温计)无《医疗器械注册证》。
案例二:太原市某热力公司侵犯消费者权益案
2020年11月11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首开国风上观小区居民住宅热计量用户投诉,称其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预交供热费在采暖季结束后多次反映至今仍未退费,人民网也有同类投诉。经初步核查后,办案2020年12月23日对太原市某热力公司予以立案调查。
经立案查明,首开国风上观小区由当事人所辖的第四供热分公司实施供热。小区有10栋楼(1#、2#、5#、6#、7#、8#、9#、15#、16#、17#)共2066户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按照有关规定,供热费需先按供热面积预交,待采暖季结束后按照热量表读数核算出实际供热费,按照“多退少不补”的原则进行退费。当事人未与小区业主直接签订供热合同,只是与该小区所属物业公司北京市嘉宝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签订了《供用热合同书》和《供热计量收费合同》。双方约定,物业公司负责收取首开国风上观小区所有住户的供热费用并向当事人缴纳,采暖季结束后当年的5月31日前,由当事人依据实际供热计量情况核算退费。同时根据《太原市城市供热收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供热单位应当在每年采暖期结束后至5月31日前通知用户并办理退费。截至立案调查时,当事人未进行首开国风上观小区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供热计量核算退费工作,共涉及900余户业主,应退费金额合计1485829.14元。
当事人未按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如期退还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热计量用户应退供热费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八款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已构成故意拖延消费者合法退费要求的违法行为。办案单位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当事人限期完成退费,处以罚款16万元。
案例三:北京某建材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案
2021年5月27日,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转办案件线索,对北京某建材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经查,当事人于2021年3月15日前在太原市某家居广场内安装有3台苏州万店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具体位置分别为:北门入口、淋浴室展示过道、VIP洽谈室门口,用于采集记录到店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当事人在使用上述摄像头时,并未征得消费者同意。
案例四:河津市某蔬菜部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案
2021年2月2日,河津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在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某蔬菜部检查时,发现其销售的150筐生姜中24筐表面鲜亮,有白色挂霜痕迹,现场还存有焦亚硫酸钠44.2公斤及喷雾器2个。执法人员询问时,当事人承认其给生姜上喷洒了焦亚硫酸钠,该行为涉嫌在生姜上超范围喷洒食品添加剂。
2021年2月3日,河津市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涉案生姜进行抽样检测,并向当事人送达了检测期间告知书。2021年2月23日,第三方检测公司出具了编号为NJ-W21020521的检验检测报告单,认定“河津市某蔬菜部送检经营的生姜二氧化硫残留量项目不符合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三项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之规定,已构成在食用农产品上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河津市市场监管局依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条第二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没收24筐生姜、焦亚硫酸钠食品添加剂44.2公斤、喷雾器2个;没收违法所得456元;罚款55000元整。
案例五:杜某涉嫌销售侵犯汾酒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案
2020年4月4日,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杜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4月30日涉案5人被批准逮捕。
2020年12月9日,忻府区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判处被告人杜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案例六:山西某游乐有限公司侵犯消费者权益案
2021年1月,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检总队陆续接到多名消费者举报,称位于太原市富力广场的山西某游乐有限公司,在停止经营后,一直都没有向办理预付款消费卡的消费者退费,而且无法联系到该公司具体联络人。办案单位在2021年7月9日对当事人予以立案调查。
当事人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未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鉴于当事人配合调查不积极,对消费者提出的退款要求故意拖延,在未办理退款且消费者无法与之联系的情况下准备办理公司注销登记,性质恶劣,办案单位决定对当事人实施从重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上述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10044.7元,罚款90402.3元。
案例七:太原某物业公司在电价中加收其他费用案
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四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的规定,综合考虑当事人有主动消除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情节,将多收电价差价款4941384.24元已全部退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责令改正价格违法行为,予以警告,并处罚款247万元。
案例八:大同市云冈区某医药公司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案
2021年6月17日,接大同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案件线索移交函,大同市云冈区某药房涉嫌从马某个人处购进中药饮片。2021年6月21日,大同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办案人员对当事人进行现场检查,7月5日立案调查。
案例九:晋城某公司不执行政府定价加价收取供热费案
2021年,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对某公司高于政府定价制定价格行为立案调查。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构成《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第(二)项“高于政府定价制定价格”的违法行为。鉴于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如实陈述违法事实并主动提供证据材料,并将上述多收价款97.8496万元全部退还用户。办案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罚款97.8496万元。
案例十一:运城市某房地产公司违规收取天然气接口费案
案情简介:2021年8月31日,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消费者反映的运城市某房地产公司违规收取政府明令取消的天然气接口费等问题进行核查,发现当事人存在违规收取政府明令取消的天然气接口费。2021年9月1日,经批准后予以立案调查。
经立案查明,当事人开发的小区商品房购房合同是2019年6月27日之后签订,虽约定天然气接口费由买受人承担,但因该收费项目取消,属于违规收取。当事人委托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按照每户2900元的标准收取天然气接口费,收取了拆迁户28户81200元,商品户11户31900元。2021年9月6日,运城市市场监管局下达了责令退款通知书,该公司在规定时限内把违规收取的31900元以现金的形式给商品房购买者予以了退还。
当事人违规收取政府明令取消的天然气接口费的行为,违反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第(七)项之规定,办案单位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第一款之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95700元。
案例十二:阳泉某充电桩公司超收消费者价款案
经过调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7日,该企业在电动汽车充电经营中,谷段收费均为0.75元/千瓦时。对照规定执行的电价和服务费核算,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谷段充电最高收费应为0.7461元/千瓦时,超收0.0039元/千瓦时,此期间售电2459268.83千瓦时,超收9591.148元;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谷段充电最高收费为0.7453元/千瓦时,超收0.0047元/千瓦时,此期间售电2347755.54千瓦时,超收11034.451元;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17日谷段充电最高收费为0.7444元/千瓦时,超收0.0056元/千瓦时,此期间售电3125237.66千瓦时,超收17501.330元。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17日,超收电价合计38126.9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