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算上贝壳找房,过去一周至少6家独角兽公司传出IPO消息:蚂蚁集团、滴滴、京东健康、威马汽车、水滴筹。2020年,中国独角兽掀起一股上市潮,谁都不甘落后。
左晖创业20年
中国最大房产中介,一年进账460亿元
从链家到贝壳找房,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左晖。
于是,左晖决定创业,与两个大学同学一拍即合,每人拿出5万块钱做起了财产保险代理的生意,并且迅速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到2000年前后,随着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实行市场化,市场对于房产交易信息的需求逐渐加大,左晖隐隐感觉到,做购房服务平台或许是个好机会。
说干就干。在2001年11月的某一天,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在甜水园开出了第一家店。3年之后,北漂了12年的左晖终于买下了自己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子,而此时,链家的店面也发展到了30家。
2018年,链家升级为贝壳找房,主要业务为客户提供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赁、房屋装修、房产金融解决方案及其他服务。2019年,贝壳共完成超过220万单交易,总计产生人民币21280亿元的交易总额(GTV),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在左晖看来,贝壳找房是一个破局者。他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表示,“过去的18年里,我们通过重塑行业基础设施及标准,实现了产业转型,为贝壳这一创新型商业模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言语中透露着身为开创者的自豪。
但在其他同行眼中,贝壳却是实打实的搅局者。2018年6月,贝壳找房刚刚成立两个月,58集团就曾发起真房源誓约大会,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等,成立了著名的“反贝壳联盟”,而这次抗议的焦点就在于贝壳“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行为。
但贝壳依然快速跑马圈地。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贝壳GTV(交易金额)为21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5%。截至2019年12月底,贝壳找房已进驻全国106个城市,签约门店数量涨至3.8万,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达3000万人次,每天约有88万用户在贝壳找房寻找房源。
营收情况如何?招股书显示,贝壳找房2018年、2019年、2020年一季度营收分别为286.46亿元、460亿元、71.2亿元;不过,贝壳尚未盈利,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27亿元、21.8亿元和12.31亿元。
贝壳找房收入主要来自住房交易和服务的佣金。其中,2019年二手房交易和新房交易收入分别为246亿元人民币和202亿元人民币。但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有所下降。
对此,左晖在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解释他的理念:做难而正确的事,是我们理解并相信的成功之道。而最困难的就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往往带来的不是收益的增长而是下降,当然这种下降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自然会进入长期增长的通道,但是就是这个下降的阶段使得组织面对大量的考验,我们称为“无产出期”。
总融资额超370亿
集结腾讯红杉高瓴华兴等豪华阵容
一路走来,贝壳找房背后的融资历程十分精彩。
从链家到贝壳找房,总融资额已经超过370亿人民币。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链家启动A轮融资,获得鼎晖投资、复星锐正数亿元融资。2016年4月,链家宣布获得B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百度投资并购部、经纬中国、腾讯、高瓴资本等跟投,同年8月完成B+轮融资;2017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更为豪华,包括融创、万科、高瓴、腾讯、华兴、新希望集团等。
紧接着,2018年4月,链家平台化发展的载体贝壳找房横空出世,面向所有行业从业者开放。左晖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将公司股权、房产资源等资源转移给贝壳找房,还将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通过协议平移到贝壳找房。
此后,贝壳找房迅速完成了两轮融资,集结了包括腾讯、红杉中国、软银、高瓴资本、源码资本、华兴资本、碧桂园创投在内的一大批实力强劲的投资方。今年3月份D+轮融资过后,贝壳找房的估值已超过140亿美元。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表示:“贝壳的上市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贝壳是第一家做到了把依赖重度服务的复杂交易数字化重构了的公司,而且更厉害的是还成功实现了平台化。”
刘星解释,贝壳的ACN(agentcooperationnetwork经纪人协作网络)是一个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具有领先性的创新,ACN的实现充分应用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等先进的技术工具,而其底层逻辑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构和优化,是对服务者专业化的推动和引领。
从股权架构来看,IPO前,链家创始人左晖个人持有贝壳找房46.8%股权,按照最新估值140亿美元,左晖持股对应身家65.5亿美元,折合约人民币460亿元。
过去一周,至少6家独角兽传出IPO消息
2020年,独角兽掀起上市潮
2020年俨然已经掀起独角兽上市潮。
确实,今年一大波独角兽公司依旧按照正常计划,奔赴IPO。在此次贝壳宣布赴美IPO之前,京东、网易已在今年上半年回港第二上市,知名AI独角兽寒武纪则刚刚登陆A股科创板。与此同时,国内独角兽企业纷纷宣布上市计划,十分罕见。
数日前,蚂蚁集团官宣上市,拉开今年最大IPO的序幕。这一次,蚂蚁集团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
京东系同样动作频频。7月2日,有媒体报道称,最新估值接近2000亿元的京东数科拟赴科创板IPO,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五矿证券、华菁证券已与公司签署了辅导协议。而京东旗下的另一家独角兽——京东健康,刚刚又传出赴港股上市消息,拟筹资10亿美元,此次估值目标为300亿美元。
造车新势力们也正在上演上市追逐赛。7月10日,理想汽车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定7月31日挂牌,其最新估值超80亿美元。若此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理想汽车将成为继蔚来汽车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国内造车新势力。
而据彭博社最新报道,威马汽车考虑最快今年在科创板上市,目标上市后估值超过43亿美元。对此,威马汽车CEO沈晖只简单回应了一句:“估值肯定是错的,上一轮都不止。”似乎间接证实了这一上市传闻。小鹏汽车同样在7月20日宣布完成了C+轮近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业内也普遍预期其将登陆科创板。
显而易见,2020年将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的IPO大年。而之所以扎堆上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找钱。
当前,独角兽们在一级市场融资难度上升。由于众多VC/PE基金自身募资难度加大,所以出手也更为谨慎,但独角兽企业们在运营中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上市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据CBInsights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球独角兽总数达到436家。其中,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107家,位居第二。可以预见,一场浩浩荡荡的IPO大潮正汹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