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10000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1999-2009年人均GDP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GDP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GDP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GDP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10.22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年,在全州各项“促增长”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州经济总量实现健康发展、跨越发展,全年“促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1.8%,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6和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5.97亿元、增长32.1%,其中:工业增加值34.96亿元、增长43.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1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7%、74.4%和20.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6.2和4.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1:50.4:30.5转变为16.2:58.3:25.5。
二、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三、工业主体地位凸显
四、服务业平稳发展
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深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5%。一是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旅游总人数282万人次、增长20%,旅游总收入3.77亿元、增长30%。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文化产业销售收入1138.2万元、增长34.1%。
五、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持续实施,我州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州完成全社会投资53.26亿元、增长34.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1和0.7个百分点,其中:州县属投资51.21亿元、增长34.1%。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6.79亿元、增长16.8%,第二产业24.29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20.13亿元、增长62.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投资增速2.6、11.2和20.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工业投资26.12亿元、增长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9%,拉动投资增速12.8个百分点;三是民生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教育事业完成投资4.33亿元、增长54.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0.74亿元、增长1.2倍;四是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州民间投资24.22亿元、增长18.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5.5%。
六、消费增势强劲
年以来,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旅游业不断增长,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呈现城镇和乡村同步增长的繁荣景象。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亿元、增长18.1%,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和1.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差距缩小。城镇零售额9.67亿元、增长18.4%,农村牧区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6.3%,城乡零售额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7.2个百分点缩小到2.4个百分点;二是非公经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9.5亿元、增长16.4%,占零售额的84.7%。拉动消费品增速14.2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增长的主导力量。
七、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年,受经济增长等因素推动,全州一般预算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74.3%,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135.8%、营业税增长87%、个人所得税增长44.3%、城市建设维护费增长40%、增值税增长19.4%。全州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84亿元,增长50.4%。涉及民生的支出增长较快,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12%、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6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74.2%、交通运输支出增长61.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0.7%、教育支出增长5.3%。
八、金融运行平稳健康
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2.15亿元、增长36.4%。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26亿元、增长19.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3957万元、增长24.7%。
九、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十、物价总水平稳定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