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赠送300万房产指定水果摊主为监护人,何为“意定监护”要闻

意定监护究竟是什么,能为老年人解决什么问题,签订意定监护协议需要注意什么带着问题,记者在北京公证机构进行了采访。

上海老人指定水果摊主为监护人

300万房产存款相赠

据媒体报道,上海独居老人老马,妻子多年前去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经常和家门口水果摊的摊主刘先生聊天,渐渐熟络起来。老马患有精神疾病的独生子猝死时,也是刘先生陪伴老马料理后事。后来,老马干脆邀请刘先生一家住进自己的房子,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几年前,老马和刘先生找到公证处做了两份公证:一是意定监护协议公证,让刘先生当自己的监护人,二是遗赠扶养协议公证,把自己的房产送给刘先生,由刘先生负责他的生养死葬。

老马的亲属获悉此事后,认为老马做公证时行为不能自主,对意定监护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021年12月底,老马去世,妹妹等家属对遗产分配提出异议,刘先生只得与对方对簿公堂。

去年12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案涉遗赠扶养协议内容合法,也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无证据证明遗赠扶养协议并非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老人的房屋、房屋内财物以及其名下账户资金余额、孳息归刘先生所有。

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凭一纸协议就改变了身份关系,很多网友专门搜索“意定监护”到底是什么

北京市中信公证处主任助理、公证员薛高峰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意定监护就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当事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如生活照料、医疗决策、财产管理等。

成为监护人,责任可不小。要代为管理和使用被监护人的财产用于其生活;为被监护人请保姆,选养老院等,进行养老安排;帮助被监护人送医治疗,确定治疗方案等,直至安排被监护人身后殡葬事宜等等。

薛高峰说,当法定监护和意定监护冲突时,意定监护的效力优于法定监护,被监护人完全按照本人意愿自行选择监护人,因此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余生我做主”。

意定监护的概念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最早出现于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7年在《民法总则》中的进一步落地,让意定监护有了法律可操作性。

北京市中信公证处近些年已经办理了数百件意定监护公证,薛高峰告诉记者,大部分当事人起初压根儿不知道意定监护制度,很多都是在公证处窗口咨询遗嘱等公证法律服务时,通过公证员的介绍才知道的。

失独鳏寡无人依靠

意定监护为监护困境老人提供养老新思路

办理意定监护的大多是什么人意定监护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薛高峰为一个特殊家庭办理过的一件意定监护公证就很能说明问题。当事人是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妇,他们的独生子已经年逾花甲,但因先天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日常起居都是老人雇佣护工住家照料。

两位老人虽然身体硬朗,家境殷实,却时常担忧,如果他们两个人都故去了,留下不能自理的儿子该怎么生活

思量再三,两位老人想趁着没糊涂,赶紧把身后事安排妥当,于是到北京市中信公证处咨询如何订立遗嘱,把价值数千万元的房产及几百万元存款留给儿子,保障他的生活。

听完老人的介绍,薛高峰意识到,订立遗嘱处置遗产,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老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万一他们中一个人先走了,儿子又有残疾,健在的老人突发疾病、意识不清,甚至也成了和儿子一样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时,谁来作为老人的依靠,履行监护职责,去替他处理事务、管理财产、送医救治甚至决定医疗措施

于是,薛高峰向老人介绍了意定监护制度。他们可以在神志完全清楚时,委托信任的人,作为一位老人去世后,配偶失能失智时的监护人。这样一来,老人自己的养老难题首先就解决了。

另外,《民法典》还设立了遗嘱指定监护制度,即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两位老人可以提前指定信任的人,在他们都去世后,作为智障儿子的监护人,继续照管他的生活。

最后,通过设立遗嘱信托,老人明确将遗产交由托管机构管理,按照他们的规划来使用,财产要首先保障他们和儿子的生活。待两位老人都去世后,监护人使用遗产供养智障儿子的生活。等儿子也故去后,剩余的遗产全部捐献用于残疾人和老年人保障等公益事业。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彻底解除了二老的后顾之忧。老人对这样的“综合性公证养老”法律服务赞不绝口。

之后两个月,老人和公证员反复商榷,斟酌条款,最终办理了意定监护、遗嘱指定监护、遗嘱信托以及遗嘱执行等多个公证事项。他们经过慎重思考,选择了最信任的亲属作为意定监护人,同时委托公证处作为遗嘱信托执行人。

“订立遗嘱将自己的遗产留给他人,是爱别人,而意定监护则是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着想,是爱自己。”薛高峰告诉记者,目前在公证处办理意定监护公证的当事人大多是鳏寡、失独、子女残疾、或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这些老人都是存在监护困难的,在他们失能失智,没有行为能力时,没有监护人,别说银行取款、手术签字、卖房养老这些事,就连养老院都住不进去。

还有些老人虽然有子女,但不尽赡养、监护义务,或者子女多、家庭有纠纷,老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真正信任的人作为监护人。

可以说,意定监护制度提供了一种养老新思路。

谁来监督监护人道德风险如何避免

意定监护尚有待解之题

意定监护确实能解决监护困境老人的养老难题,不过,选好监护人是关键。

对于监护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国法律有相应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如果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有关个人和组织”还可以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但现实的问题是,在意定监护协议生效后,监护人就取得了监护资格,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进行照管。而此时,当事人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自己不可能对监护人的监护行为进行监督。”薛高峰说。

监护人的出发点应该是保障被监护人的生命健康,但相反,老人越早故去,遗产受益人就能越早得到遗产。薛高峰说,如果监护人本身又是遗产受益人,就如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无疑会产生很大的道德风险。“比如,在老人突发疾病时,监护人会不会为了更早得到遗产,不及时施救呢”

另外,个人作为监护人还有其他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监护人先去世了、被羁押失去自由了怎么办或者监护人去旅游了、生病了,这边老人做手术着急签字怎么办

在薛高峰看来,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机构或许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如果在意定监护协议中,指定有专业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作为监护人并支付相应服务费用,指定遗产受益人、专门监督机构为监督人,再指定财产执行人,三者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监护缺位以及道德风险,更有利于保障老人权益。”

签订意定监护协议

这些事项一定注意

老年人如需签订意定监护协议,公证员也进行了提醒。

首先,订立意定监护协议的主体必须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因此,老年人选择意定监护一定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第二,意定监护必须要经过被监护人和监护人的共同协商,以书面形式订立才行。不能是老人一厢情愿,且口说无凭。

第三,将意定监护与财产处置分开。不建议将监护人与遗产受益人、执行人混为一谈,避免道德风险。

第四,意定监护协议是非常灵活的合同,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制定详细具体的条款,明确监护人的职责。

第五,可以在指定监护人的同时,指定监督人,甚至可以将财产委托给公信力强的机构比如公证处或信托管理机构管理支取,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制约。

最后,意定监护是一项需要考虑周全、避免风险的重大决定,老年人应尽量在法律专业人员、公证机构的把关下订立协议。

原标题:老人赠送300万房产指定水果摊主为监护人,何为“意定监护”

THE END
1.今日看“典”夫妻共同财产擅自赠与?法院:赠与无效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私自将婚内共同财产赠与“第三者”,另一方能否要求返还?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妻子要求“第三者”返还财产的赠与合同纠纷案件。 廖芳(化名)与高峰(化名)原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修成正果,于2017年2月登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yNjg1OA==&mid=2650345575&idx=2&sn=e51aa268a5dc8e2a46ec85e01b8417b3&chksm=8627dfc68e2a59aa645d853c20ed8ec632d94766ebff2ceaf831bbd105c320751213435387ab&scene=27
2.老人将300万房产赠水果摊主遭亲属质疑“动机不纯”?随后,老人让小游一家五口住进自己家里。2017年,老人带着小游到上海普陀公证处办理了意定监护,同时决定将自己价值300万元的房产都留给小游。 老人和摊主之间这种胜过亲情的关系看哭了许多网友。 老人亲属:老人痴呆赠房或非出自本意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老人亲属突然发声。11月24日,亲属表示,他们看了新闻才得知老人赠http://share.gaomi.net/wap/thread/view-thread?tid=23937
3.#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受赠摊主来自凤凰网视频【#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 受赠摊主:照顾老人十年 还会继续赡养】#水果摊主出示遗赠扶养协议# 88岁上海老人王老伯将300万房产赠予照顾他的水果摊主一事还在持续发酵。11月25日晚间,记者和老人亲属一起,https://weibo.com/1806128454/JvF0A7Z7Z
4.百姓微律所老人300万房产赠水果摊主遗产纷争何解特别是房产继承纠纷,由于家庭成员关系复杂,容易牵扯到非直系亲属,加上房产价值不菲,发生的争议较多。那么发生遗产纠纷该怎么办?关于遗产继承有哪些误区?腾讯新闻与大象新闻共同推出“百姓微律所”系列公益普法直播栏目,邀请专家律师针对热点事件,以案释法,进行主题法律科普。本期为系列第三期,邀请的嘉宾是北京市中伦文德(https://www.hntv.tv/yc/article/1/1738484524103827458
5.关于涉中华遗嘱库40个成功继承案例的分析《民法典》增加了录像遗嘱和打印遗嘱作为法律所认可的遗嘱形式。中华遗嘱库在《民法典》颁布前就已经对遗嘱过程采用双录方式,即在自书遗嘱的基础上,对遗嘱过程同步进行录音录像,确保遗嘱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后续纠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上海失独老人将百万遗产留给水果摊主,引起网友热议。http://www.xufenglawfirm.com/a/589.html
6.上海老人将房产送给水果摊主案判决,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老人遗产纠纷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涉案房屋及房屋内财物归原告(水果摊主刘某)所有。此案源于一名上海老人在生前将自己的房产和遗产赠与水果摊主,引发家族纠纷。这一案件的公正裁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案件中,老人的妹妹等家属对遗产分配提出异议,双方对簿公堂。老人的https://www.sohu.com/a/821727419_121986552
7.“上海老人赠房产给水果摊主案”宣判,意定监护落地难在哪?日前,“上海老人房产赠水果摊主案”一审宣判: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判决支持了水果摊主小游(化名)的诉讼请求,老人的房产及银行存款余额归小游所有。 案件的宣判备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意定监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议话题。 其实,早在2020年12月,《民法典》明确“意定监护”之初,上海法治报就曾推出相关系列https://www.xhby.net/content/s65892850e4b00219d4cdc58a.html
8.“上海老人赠房产给水果摊主”案宣判背后,“意定监护”制度落地3日前,“上海老人房产赠水果摊主案”一审宣判: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判决支持了水果摊主小游(化名)的诉讼请求,老人的房产及银行存款余额归小游所有。 案件的宣判备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意定监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议话题。 其实,早在2020年12月,《民法典》明确“意定监护”之初,本报就曾推出相关系列报道。https://m.gmw.cn/2023-12/25/content_1303611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