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国务院要求,住建部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系统,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性,遂把2011年底实现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的目标推后至2012年6月底达成。
按照住建部的设想,今年6月底,再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而从实际来看,目前这一工作陷入停滞。
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已实现住房信息联网的40个主要城市,虽可与全国联网,达到住房信息联通共享,但一些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库仅覆盖城市主要城区,周边县区没有囊括在内。承诺的500个城市更是无从统计。
“房叔”“房婶”“房大爷”……这是中国网民对少数人占有大量房产的“戏称”,直指房产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弊端,直接推动了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房地产信息联网系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英敏表示,住建部虽然一直强调数据采集坚持安全第一,但地方主管部门依然存有诸多顾虑。
据了解,部、省(区)集中的信息数据只做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不提供查询服务,查询服务仍按现有的规定实行属地查询。
“在住房信息联网系统建立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谁可以查?以什么目的来查?谁来监督?在这些问题理顺之前,主体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廖英敏说。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实现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攸关”房产税扩围、房地产政策制定,影响楼市价格,不能因为“主观上”的困难而不了了之。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就是最大的‘主观困难’。”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教授杨斌认为,地方政府必须割除土地财政这颗“毒瘤”,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以取代地方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
此外,房产涉及个人隐私和财产秘密及人身等安全问题,如何使用、管理系统里的信息,必须有明确的规则和规定及保障等具体措施。比如在即将出台的《不动产登记条例》基础上,要细化顶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