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100多万也卖不掉,一线楼市房价要暴跌了吗?

楼市的寒意还在继续加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跌幅开始加快,很多业主甚至主动降价100多万也卖不掉。曾经被视为只涨不跌的一线楼市,现在开始听到泡沫破灭的声音。

在过去很多年里,北京、上海和深圳,一直被视为房价永远不可能下跌的城市,但是这一轮楼市下行,一线城市恰恰处于领跌前列。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大中城市房价,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0.7%,降幅比5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的跌幅都大于二三线城市,其中上海环比下跌1.2%,在70个大中城市当中排名首位,北京和深圳分别环比下跌0.7%。

一直以来,一线楼市之所以享有只涨不跌的神话,主要基于两大理由,一是一线城市的土地稀缺,所谓用一块少一块,房子也是卖一套少一套;二是全国年轻人都想挤进一线城市,所以一线楼市的需求源源不断,永远不缺买家。基于这两大理由,一线城市的房价就被笼罩上了只涨不跌的光环。

但事实证明,支撑一线楼市神话的两大理由,其实并不成立。

首先从稀缺性来看,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尤其是最近几年一线城市开始推出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极大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一线楼市的供需天平早就开始发生变化,房价神话其实在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悄悄破灭。

图|视觉中国

以北京作为样本来分析,导致北京房价在2017年见顶的原因之一在于,2018年开始,北京推出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尤其是限竞房(限房价,竞地价),大部分总价控制在500万元以内,满足绝大多数普通刚需。由于土地供应大部分向限竞房倾斜,北京2019年的新房供应大增近60%,楼市库存创下8年新高。直到2021年北京退出限竞房建设,北京的房价才开始出现小幅反弹,但是还没有回到2017年的高点,今年二季度开始再度掉头往下。

所以从北京来看,土地和住房供应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稀缺,深圳和上海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案例是日本东京,东京的土地稀缺资源程度远胜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但在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东京的地价和房价暴跌70%以上。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房子照样跌成白菜价。

从需求层面来看,支撑一线城市房价的一个核心因素在于人口流入。但是,最近几年一线城市对很多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由于生活成本过高,加之内卷过重,很多年轻人宁愿去二三线城市躺平,2022年,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人口流入首次出现了集体下降,北京、深圳和广州的常住人口大概减少2万-7万,上海常住人口减少14万,由此形成对应的是,上海无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在最近领跌全国。

如果以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房价泡沫的尺度,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居全球前列。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房价收入比都只有10几倍,也就是说,普通家庭工作10多年左右就可以买房,而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在50倍上下,大大超过了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国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国内一线楼市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如此高的房价收入比,主要有几大原因,一是靠腐败和灰色资金的支撑。央行反洗钱课题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洗钱资金主要流入金融、房地产和投资领域,其中通过房地产洗钱的案例占35.9%,高居第一。由于大量来路不明的资金进入楼市,所以才能将房价收入比维持在远超过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之上。不过,随着我国全面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灰色资金逐渐退出,楼市将失去一个重要支撑,畸高的房价收入也将慢慢回归到正常水平。

一线楼市房价收入比过高,还有一个支撑因素在于置换需求。年轻人先买一套老破小进场,然后用老破小置换刚需,再用刚需置换改善,一级一级的置换需求支撑了整体泡沫水平。在以前,如果一个中产家庭手上有一套500万左右的刚需房,就可以通过这套住房置换一套1000万元级别的改善房,如果仅以这个家庭的实际收入,是无法支撑起千万元房产的。但是现在,由于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信心下降,无论是从起步的老破小还是到改善,每一个级别的需求都在萎缩,靠置换支撑的房价泡沫链条,开始呈现出多米诺骨牌的倒塌效应。

一线楼市超高的房价收入比,还有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在于信念,也就是一线楼市被打造出来的只涨不跌的神话,所以在这种信念支撑下,一线楼市房价再高也有人愿意勇敢接盘。但是现在,这种曾经坚挺的信念,现在开始变得原来越脆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一线楼市只涨不跌的神话,并出现动摇。信仰崩塌之后,越来越多的业主选择主动降价加速套现。

但即使主动降价百万,可能也很难如愿快速套现。以北京来看,过去10多年来,北京的房价涨了大概20倍左右,10几年前花50万元买一套房子,现在已经市价1000万元,即使降价100万元,也依然高达900万元。在这样的涨幅和泡沫面前,降价100万也卖不出去,其实丝毫也不奇怪。

THE END
1.RukavuorenhuippuApartment,鲁卡(2025年最新房价)由客人在实际入住过Rukavuorenhuippu Apartment之后评出。 –位置超赞 - 查看地图 评分9.8 9.8 评价优异的 优异的 13条住客点评 在这里住过的客人好评 “Sijainti loistava” Annamari芬兰 “Maisemat ja puitteet” Riku芬兰 “Kaikki sujui eritt?in hienosti ja joustavasti! Upea paikka, tulemme uudestahttps://www.booking.com/hotel/fi/rukavuorenhuippu-apartment-ruka.html?aid=306044
2.2014中国房价面临全面失控暴跌已在悄然进行!近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报告指出,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全面反弹,表明住宅市场重调控、轻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出全面调整。报告警告称,住房供求已经失衡,房价面临全面失控,如果不及时推进改革,那么市场还将出现大起大落。 全国房价都在上涨,不过现如今已有城市房价开始暴跌。这些情况已经预示着房价即将崩盘。中国面临https://cs.loupan.com/html/news/201402/1158545_1.html
3.中国房价即将暴跌那就是地方ZF增加土地供应以增加现金收入,同时KFS不得不加速抛售房产来回笼资金。既然急于抛售就只有压低新盘的价格,新盘降价投资客就会争取尽量在高位结算离场。二手房市场也将在新盘带领下出现抛售。这么一来多方加大出货量,剩下的结果就只有一个——房价泡沫崩溃,全国房价暴跌!https://m.beihai365.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497709
4.2024上半年,一旦全国房价暴跌,还没买房的人将会面临这5大后果房价暴跌,对于购房者来说,并非只有好处,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市场迷雾、房屋质量隐患、贷款门槛提高、经济压力加大和心理承受重压等问题。在这个不确定的购房时机中,购房者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担忧。 市场迷雾给购房者带来了不确定性。房价的暴跌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控因素。购房者很难把握准确的市场信息,https://www.3705fc.com/news/1299.html
5.中国房价大跌已成定局快看中国房价大跌前的疯狂!很多人总是在说房价暴跌,不要盼着楼市崩盘,那天到来我们将无一幸免!要问中国老百姓*想什么涨,那肯定是股市了,而要问大家*想什么跌,那肯定是楼市,而且,这跌还不能是一点一点扭扭捏捏的跌,一睁眼楼市就“大跳水”,明天就能买的起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买房的人会很高兴,因为崩盘后,房子似乎就唾手可夺了!于是https://m.qizuang.com/gonglue/xinwen/75743.html
6.房价房价如果真的暴跌,全国将会发生3种悲惨景象社会房价科普顶部 首页首页 房价 房价如果真的暴跌,全国将会发生3种悲惨景象社会 房价 科普 2024-12-05 00:00 · 0次播放 发布于:江西省 拳击那点事 +订阅 +1 评论 全部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写评论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m.sohu.com/a/833315209_100114195/
7.16日早新闻:一线城市跌了!10月70城房价出炉,红黄蓝股价暴跌60%!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受此消息影响,美股开盘半个小时内,红黄蓝两次触发熔断,最大跌幅约60%。 2、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11月1日中美两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11/16/c1667948.html?group_id=1
8.2022房价即将暴跌(2022年房价下跌)1、房价在2022年大跌真的假的 我国虽然受到影响,但各行各业都恢复了正常发展。其中,房地产行业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不同城市的房价一直在下跌。人们不禁猜测房价会在2022年暴跌,但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目前我国房价受宏观调控影响,未来房价将回归住宅物业,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将快速降温。 https://www.js-ph.cn/news/89135.html
9.专家:中国经济绝不容许楼市出现暴跌跌15%都不行为什么15%都不能容许,因为统计数据出现15%,局部地区和项目很可能已经50%,未来趋势很可能超过30%,房地产投资总量很可能跌至5%左右,全国总的投资率很可能低于13%,GDP将滑向6%。现在很多人仍然在盼着房价暴跌。看问题要看大局,看全局,如果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如果没有反腐败,房价下跌15%左右甚至更低没啥了不起,一次http://www.dckf.org.cn/html/expert/2014/0730/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