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现场行答疑解惑国家统计局网站/图
中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网友、公众、媒体记者走进国家统计局。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答回应三大疑问。统计数据真的准吗?
国家统计局昨天(20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许多网友、公众和媒体记者共同走入了国家统计局,他们也想在这里寻找答案,解答心中的疑问。
近年来,围绕统计数据的质疑声不断。为什么统计数据和生活中的感受不尽相同?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究竟是怎么确定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真实准确的吗?面对这三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昨天一一作答。来看记者张棉棉的报道:《三问统计局》。
CPI反映的是相对水平而物价却是绝对水平
第一问:为什么CPI的涨幅和居民的日常感受不太一样,感觉往往是生活中的价格涨得快,而公布的CPI数据却涨的慢?
近一年来,从猪肉到鸡蛋,再到其他消费品价格,大家眼睁睁看着物价翻着翻的往上涨,尤其是到了8月份,快过节了,就连前几个月不怎么动的油价都比平日里高出许多,可怎么CPI却出现了回落?
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首先做出回应,这是由于CPI反映的是相对水平,而物价却是绝对水平。
马建堂:我们统计的CPI它反映的是物价涨了多少,我们刚刚发布了8月的CPI,是说今年(2011年)我们600个到1000个左右的规格品综合看起来,比去年(2010年)8月份涨了6.2%,8月份比7月份环比涨了0.3%;而老百姓感受这个猪肉,已经到了25块钱、26块钱,温总理也说了猪肉价格不低,怎么统计局的CPI就落了,还是那句话,要把价格的绝对数据和CPI分开,CPI是建立在绝对水平上的一个相对水平。
CPI数据真相(资料图片)
统计局数据对比基期是固定的需多角度理解
而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则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个体与总体、地区间的差别、比较标准时和统计数据的时滞问题来理解。
庞晓林:每家每户消费品的篮子不一样,如果篮子里的东西涨得多感觉就涨得多,而如果篮子涨的少,它可能就没感觉涨的多。二是我觉得你生活的地方不同,生活的地方不同,水平不同,价格变动不一样。三是我想每个人心目中比较标准是不一致的。普通消费者,感受最多的是,今天的东西和昨天比,或者这次买的和上次买的同样东西对比,印象比较深。但统计局的数据对比基期是固定的,比如8月份的CPI同比指数是和去年同期比的。
凭什么猪肉占CPI的比重这么高新华社发
数据从制定到出炉经历严格过程最后定权重
第二问: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权重构成究竟如何划定?
马建堂局长对此则表示,CPI从制定到出炉其实经历了很严格的过程,他幽默地以统计工作基层人员小庄举例:这就好比全国有4000个像小庄这样的统计采价员针对社会上吃、穿、住、行等各种消费品,从中选出600到1000个价格规格品或者采价品,定时、定点、定人调查以后,汇集出来的一个价格上涨的一个概念。
马建堂:这1000个规格品怎么选的,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根据我们逐步调查发现吃的用的多少、穿的用的多少、行的用的多少,根据这个消费支出确定价格规格品的代表有多少,然后确定我们的权重。
猪肉在CPI中所占比重根据消费食用水平而定新华社发
猪肉在CPI中所占比重根据消费食用水平而定
而猪肉在CPI中所占比重也是根据大家消费、食用的水平而制定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在CPI这个大篮子里,总共有262个基本分类,猪肉是262分之一。如果每人每月消费1斤猪肉,但由于价格变化,比重在变,因为你消费同样的数量,价格应该涨得多,这样消费支出就多了,占的比重就大,总体看,猪肉价格在CPI的比重大约是3%。就是说,你一个月花300块钱,其中有3块钱是用来买猪肉的。
辅助调查员现场提问国家统计局网站/图
亲历者说:五年辅助调查岗位历尽酸甜苦辣
第三问:如果有被调查者不讲真话,那么,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会是真实准确的吗?
数据既然是从大量材料中分析得出,那么,调查员怎么拿到的数据?陌生的环境,私人信息凭什么就会告诉调查员?
这个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很难解决,但大家并不用担心训练有素的统计工作者,当他们面对这些问题,那绝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辽宁省铁岭市的一位已经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了五年的辅助调查员,在“开放日”活动现场说出了他的经历。
辅助调查员:我们都是一个月访户两到三次,有的不愿意,这样就没事先沟通,唠唠家常,说你记这个挺好的,知道每月的收入和支出,钱都花在哪里去了。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现场答疑国家统计局网站/图
通过对数据整体调整能较客观反映收支情况
国家统计局还在全国随机抽取了一部分老百姓记账。马建堂局长向大家介绍,仅在北京高、低收入加起来有5000户记账员,国家财政每个月给他们补助20元钱。不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高收入者的账目,他们真的配合吗?如果不配合,这样是否会导致统计出来的收入偏低?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并未否认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但他同时指出,这不仅在中国,各国都是这样,不过,国家统计局在抽样时总共抽取了14万户,农村7.4万,城市是6.6万,可以通过对数据整体的调整,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收支情况。
许宪春:比如说,住户调查可能绝对量偏少,但增速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准确,比如说我们在经济普查年,找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年份,这个比较准确,然后通过测控调查的相对速度来外推,这个比较准确,还有一种方式,比如税收、经济普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