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15日)公布了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内的宏观经济数据。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提到CPI,想到的就是物价。相比之下,世界上最早制定CPI数据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情况又如何?中美之间的通胀情况又有着怎样的差别?今天播出《CPI生活报告之第二篇:中美CPI指标大比拼》。
猪肉价格拉低9月CPI
一如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CPI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5%,当仁不让的在CPI中占有最重的成分,而猪肉价格下降了17.6%,则被认为是拉低CPI的主要推手。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生猪的供给量在今年以来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生猪的出栏、存栏,肉的产量都超过了去年,而且超过的数量比较大。所以由于供给充分,肉的价格,特别是猪肉的价格回落幅度比较大,使整个CPI回落。
美国:资源、居住在CPI中权重较高
在中国,CPI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景气程度,那么,美国的情况又如何?
同样是衡量消费水平,食品在中国的CPI中位高权重,但在美国却截然相反。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介绍说,在美国,能源、特别是油价,房屋居住、特别是房价,才是他们的重头戏。
范为:美国是发达国家,比较高的是能源占的比重、居住类价格。美国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以后一直比较疲软,虽然最近有见底迹象,但还是处在非常低的位置。
时至今日,从已经公布的数据中,美国8月CPI同比增长1.7%,而中国是2%。乍一看,差别并不大,但美国今年通胀标准目标定在了2%,中国则是4%,这其实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好过美国,但通胀压力也高于美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