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初期条件,整个宏观经济必须首先处于一种非常好的状态,经济状况不好,绝对不会产生泡沫经济。
2.人们对于将来普遍抱有极其乐观的、玖瑰色的憧憬和期待,并过度相信经济景气会永久持续下去,整个社会为此陶醉,人们特别是决策者听不进谨慎相反的意见,对于风险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3.泡沫经济的膨胀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供给做支持。此时固然会有大量的海外投机“游资”涌入,但更多情况是中央银行采取过度缓和的金融政策和民间金融机构过度的信用供给。
4.在以上三个条件具备的基础上,还需要有起导火索作用的某种契机,这种契机可能是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某种政策及导向、投机游资的涌入等等。当以上四个条件具备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者市场经济体制下,泡沫经济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并不是一种稀有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遵循一定的法则。如果政策得当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阻止。日本的股价(日经225指数),在1985年至1989年4年间上涨了3倍。
如果卖方是用自己所有的资产,买方用自己所拥有的现金进行交易,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零游戏,也就是说一方投机的收益是另一方投机的损失,两者的纯损益是零。如果两者在经济中的作用是同方向的,那么这种泡沫交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是中性的。但是如果这种交易有信用参与,也就是用银行借贷资金来进行交易,那么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崩溃就不只是打击损害微观主体(企业、银行、个人),而且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恶劣影响。
二、资产价格泡沫化影响宏观经济的三个途径
1.分配效应泡沫经济产生前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的保有结构,在个别经济主体、经济部门门之间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即使某些经济主体、经济部门的支出行动没有变化,其保有资产分布比重也会变化,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三、泡沫经济的事后处理
处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事投机活动失败者的损失必须让其自己填补,为什么因为投机活动中的利得装进了投机得胜方的腰包。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投机者的资金是由银行提供的,投机失败投机者无法偿还贷款,所以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承担责任,损失应该由银行的股东承担。但是,商业银行在把存款人的储蓄贷给企业发挥金融中介机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国民经济体系的支付结算功能。银行是结算体系的核心、高效的支付系统支持高效的货币经济,这一系统哪怕是一分钟的中断,现在的经济体系就无法维持。因此,偿付能力大于零的银行如果出现一时的流动性不足,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提供帮助。还有小额存款者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得到保护。为此,制定并遵守正确评价有问题银行的会计基准极为重要,同时银行监督者还必须迅速对有疑问的银行的资产、负债额作出尽可能正确的评价。如果某家银行已无清偿能力,或者自有资本比率已接近零,那么就应迅速将其关闭,让其退出市场。这种处置越快越好,损失应由银行的所有者及大额债权人承担,这是自己责任原则。让有问题银行退出市场,宏观上看有助于提高金融部门的效率。
四、金融改革与泡沫经济
金融管制是以30年代的大萧条为契机,从美国开始的,当时日本、英国等也都仿效美国实行金融管制,这种趋势大约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但是进入70年代后期,美国又率先开始了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并持续到今天,这种趋势恐怕21世纪也不会有大的改变。金融自由化的理由:1.信息通信技术革命。2.经济的全球化。3.财富积累增加,资产负债运营多样化的要求。但是,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金融业间的自由化,是各国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就不详加论述了,只举一个例子。八十年代,美国的S&L(储蓄信托公司),开始涉足风险巨大的不动产领域,由于没有经验遭到了巨大失败。瑞典也出现过,商业银行经营以前没有从事过的(因管制不能从事)商业不动产贷款而遭到失败的情况。
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
引言
一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会带来一国强势的货币。一国货币的升值,一方面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机遇,而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冲击和挑战,如果政策不当甚至会造成经济衰退的恶果。当前的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来自国际的货币升值压力,同样的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及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最终使日本走向了经济衰退,而未来中国的经济会有什么结果呢?本文试图通过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
(一)日元升值的背景
(二)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失误和泡沫经济的形成
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生成机理;防范措施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通常情况下,泡沫亦或者泡沫经济一般都是指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在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投机手段,导致某种商品、资产或者股票等的价格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使其价格远远高于其市场实际价值,这种由于过度猛涨而导致其远离真实价值的高价格不会得以长久维持,最终都会如泡沫般破灭消失,其代表的是一种由于高速度与高消费所带来的超高价值导致产生的违背价值规律与正常规范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或者一系列的资产在经历了持续上涨的价格运动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市场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因此,我们也可以定义房地产泡沫的涵义:所谓房地产泡沫就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而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决定的合理价格,其高出市场基础价值的那部分持续不断上涨的运动过程与状态,是由房地产行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所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一般来说,我们大都认为房地产泡沫即指房地长行业高于市场基础决定的实际价值的那部分。
二、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
1、土地资源稀缺
由于房地产行业是一项从事不动产开发、投资与经营的行业。所谓不动产,其主要就是指土地资源及其建筑物。然而土地是人类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载体,相对于其他的生产要素,其具有供给稀缺、垄断、多样、投机和弹性小的特征。并且,随着我国社会总体需求的不断增长,其供给的弹性只会越来越小,进而会导致其价格要素越来越高,也就会造成建筑物价格的上涨,致使房地产行业价格远离其实际的市场价值,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投资主体的预期
投资主体对房地产行业价格的预期在经济学中是对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常常会滞后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无论投资主体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价格预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会对房地产行业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果投资主体对房地产行业价格的预期都为看涨,那么往往就会为房地产行业市场泡沫提生的基础条件;如果在投机泡沫产生之际,投资者的预期价格越高其资本收益也就会越大,因此导致其限期购买量的增加,在其以更高价格抛出时,市场需求量反而会增加,这种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就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的虚假繁荣,进一步导致经济泡沫的恶性循环。
3、银行信贷缺陷
当前,大部分国家的金融体制与银行体制尚不健全,在此情形下,如果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所得信息不对称,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信贷规模,却忽视对借款人信誉资信等的跟踪调查,往往会给银行带来信贷危机,进而会加速房地产行业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与膨胀,最终也会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
三、防范和改善房地产泡沫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范围内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市场的发展逐步得到优化,房地产行各类投资主体结构局面也日趋完善。因此,为了健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格局,有效预防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的发生,进一步促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障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在正确分析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合理对策实行宏观调控,确保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振良.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成福.透过放假审视当前的房地产业[J].经济论坛.2003.
[3]谢经荣.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国际经验及其借鉴[M].北京管理出版社.2002.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于1985-1990年,当时日本正处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制度、结构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义,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因此这个故事将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展开。
要说明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还需要从日元升值说起。虽然从本质上讲,日本泡沫经济与日元升值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于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而产生了复杂的联系,以致使一些舆论误读了它们。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贸易差额的变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正为“滞胀”所困扰,1980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为738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为了克服“滞胀”,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对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多边汇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更深层因素是,二战后,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元成为“超级货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1.5%,日本约为4.8%。
也就是说,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为什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第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第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第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1998年12月,网络分析师预测亚马逊的股票会上升到每股400美元。这位网络分析师就是当年32岁的亨利·布罗杰特,当时,亚马逊的股票只有240美元左右,而且,许多分析师认为亚马逊的股价已经达到顶峰,没有上涨空间了。然而,布罗杰特预言的第二天,亚马逊的股价就上涨了19%,不出30天,涨福为128%,超过了400美元的目标。此后,布罗杰特被赫赫有名的美林证券收编,取代了分析师乔纳森·科恩,因为科恩认为亚马逊股票的上涨空间最多只有50美元。在随后的几年里,布罗杰特成为华尔街的红人,与摩根斯坦利的玛丽·米克分别被誉为“网络先生”和“网络皇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5月BOO.COM倒闭,这是欧洲资金最雄厚的网站,资金1.6亿美元,而被收购时只卖了37万美元。它的倒闭拉开了网站倒闭的序幕。截止到2000年年底,美国有375家网络公司倒闭。同时,代表新经济的纳斯达克股指起伏跌荡,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份的最高峰5132点跌至12月29日2470.52点。年底收盘股票总市值只有5千多亿美元,只相当于3月狂潮时,思科公司的股票总值。2000年全年美国新型网络公司裁员人数达到创记录的4.12万人,其中12月第一次超过万人。
而亚马逊自从上市以来,从来没有盈利记录。在1999年亏损3.5亿美元之后,亚马逊的CEO贝佐斯把公司定位为“孵化器”,即把公司从一个单纯的在线书店变成一个在线超级市场,而后成为“一个电子商务孵化器”,帮助企业启动自己的公司。比如,亚马逊先后与网上药店drugstore.com、living.com和在线汽车销售公司Greenlight.com等公司签订了合同,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而到了2001年贝佐斯不再把亚马逊称为孵化器了,而是把合作对象从过去的网上企业,调整为网下企业,比如CircuitCity,Borders和Target等零售商。显然,这些网下零售商可以给亚马逊带来真实的现金流,而不是不断下降的股票。
这时,我们的网络分析师亨利·布罗杰特又发表了宏论,他在2001年1月的分析报告中写到:“以每家合作企业带来0.75亿美元计算,那么,每年将会为亚马逊增加3.75亿美元的收入。”然而,布罗杰特这次看走了眼,亚马逊的收入并没有像他预测的那样上升,就连亚马逊的看家本领――网上书店的销售也出现了下滑。过去,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亚马逊网上销售在2001年底的销售额可以达到50亿美元,尽管“911事件”之后,美国家庭的网上购物出现了一定的增加,但是实际上现在的销售额只能达到30亿美元。
过去,投资分析师认为:“在这一阶段,盈利并不能说明什么。投资者能够理解,在行业的早期增长过程中,保持高速增长和占有市场份额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优势。”
那么,如今,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和评价网络泡沫呢?
网络股的泡沫破裂对于人们回归理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泡沫经济的磨难。1841年,一位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写了一本名为《异常而普通的妄想与群集性的狂想》,该书详细讲述了17世纪和18世纪欧美发生的几次金融浪潮和泡沫经济,这是文献中第一次提到泡沫这个词。
理论预期理论认为,价格是在可能得到的信息范围以内,由参与市场交易的成员使用适合于当时当地具体情况的标准经济模型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市场价格不可能彻底脱离根本的价值,除非是信息完全错了。其理论假设是市场上只有一种目的、一种思想,可是从历史上观察,参加市场交易的人往往受各种不同的目的所驱使,他们带着各自的本钱、出于不同的目的,拥有不同的信息进行交易。例如在早期的铁路投资中,最初的投资者是那些在筑路权方面的生意人,他们想从这里捞一笔钱去作其它的生意,随后而来的第二批投资者,关心的是铁路经营的利润丰厚与否,再来的第三批人,只是看见铁路股票不断上涨,有利可图,只想通过转手赚取差额。
1995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报告中提到:虽然对泡沫的具体定义要求有一个对特定市场的模型,但当资产价格上升完全由于经济单位期望其上升时,这种资产是所谓的“处于泡沫之上”。理论界研究了两种泡沫:理性泡沫和其它泡沫。理性泡沫是著名的傻瓜理论的数学形式化。然而,实际上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对泡沫状态的统一认识,至于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理论家们试图用数学方法阐明理性泡沫的存在,这倒不是因为“非理性的泡沫”不存在,而是因为数学上难以处理。
很遗憾,人们并没有从这些泡沫中汲取教训,从1928年开始,股票市场投机在华尔街股市重新建立起空中楼阁,金融顾问罗杰·巴布森敏锐地预见了它的到来,但是,人们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到10月21日,暴跌在所难免,当天的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连股票行情自动记录器都无法及时反映,直到收盘后接近2小时,最后一笔交易才在股票行情自动记录器上实际记录下来。连著名的内在价值理论的先驱者--欧文·费雪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10月24日,抛售量扩大到1300万股,10月29日再次放大到1640多万股。要知道,1929年的1600万股相对于1985年纽约股市的10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