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桑新华来说,1977年,能够参加高考,是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而此前的三年里,她几乎是在错失上大学的痛苦中度过。
公平,在1977年的冬天不期而至,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从此,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在这里交汇转折。因此,1977年也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这一年,山东80万青年走进了高考考场。三年之后,农家子弟薛其坤也通过高考走出了沂蒙山区。
高考让薛其坤娶上了穿裙子的妻子,也是他成为量子物理领域国际专家的人生起点。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更多的人只能与大学擦肩而过。1977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仅为5%,那个时期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改革开放40年,山东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申培轩说:“到了2018年,山东省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是山东教育领域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质量的公平,一直贯穿着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是我们的一条主线。”
费县大田庄中学是费县最偏远的一所乡镇中学,支教教师李全美成了这所学校建校42年来第一位专业音乐老师。“我们城区学校的骨干老师基本上都要轮流到乡村学校交流支教,第一堂课就感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和激情,他们很投入,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他们缺少很多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李全美说道。
大田庄中学的蜕变,是山东施行城乡教育均衡化的一个缩影。新时期城乡一体的教育变革,打破基础教育的新城乡二元格局,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更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这种变革不仅发生在大山深处,在离田庄中学千里之外的威海市区也在同步推进。
鲸园小学位于威海市中心,是一所百年老校,师资力量雄厚,曾经是威海市很多学生家长择校的首选。然而正因为生源太多,鲸园小学一度成为威海市大班额教育“城市病”的典型学校。
从2013年开始,山东加大投入,改善城镇学校办学条件,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等难题,当年,环翠区码头小学改建完成,昔日被学生家长唯恐躲避不及的老旧学校华丽变身,张红华的两个孩子先后到码头小学上学。
到2017年,山东全省基础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的零择校,基本消除了大班额问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山东教育科学院申培轩说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40年的教育变革教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给他们不断地撑起希望。”
从解决温饱到公平教育,40年来,每一个中国人的希望正慢慢照进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再微小个体的梦想也得以萌芽、成长,结出果实。
从筒子楼到宽敞大房子住房改革让人民住有所居
1987年,一场关于住房改革的试点在山东烟台悄然启动,拉开了中国住房改革的序幕。此时,一个住在筒子楼里的青年军官闻讯赶去调查,写下了报告文学《居者有其屋》。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晨说,“烟台改革的第一步就砍向了低房租这个问题,叫提租发券,为什么呢?把房租从几分钱一平方,提到了一块两毛八一平方,提高了好几倍,人们不再争大房子了,因为争大房子要多付钱,房租一下子高了。”
烟台住房改革打响了全国房改的第一枪,一种“新住房制度”雏形破土而出。烟台经验开始推向全国。然而,烟台房改的模式还并没有真正实现住房紧张状况的根本改变,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商品化住房和福利性分房双轨并行的模式制约了住房市场化的步伐。
家住青岛康居公寓小区的孙秀娥是残疾人。2007年,她成为青岛市率先实施保障房租赁政策的第一批住户。“以前没房子住,后来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我有房子了,不管怎么说我有自己的家了,还是有个家好,要不搬个家也不容易。”
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初,山东提出建立适合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供应体系,从经济适用房到廉租房,公租房,再到现在的保障性用房,山东一直在住房改革的道路上着力解决城市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让他们在城市发展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为民表示,“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租售并举,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租售并举,要实现多主体的供给,多渠道的保障,让全体人民实现住有所居的目的。”
20年间户口从农村迁出到迁入看山东户籍变革演进之路
40年的住房改革,在有效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境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住房紧密相联的户籍制度变革也在不断地向纵深推进。2017年8月12日,刘晓平成为济南市购房落户新政的第一位受益者。
从100平方到90平方,再到没有面积限制,济南落户政策里逐渐缩小的住房面积数字,折射的正是山东户籍不断变革的演进之路。
2004年,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在山东实施,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2012年10月1日,山东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实施居住证制度。在泰安打工的大庆农村青年赵振博成为山东第一批居住证的拥有者。
赵振博说,原来的时候户口在外地,在当地办理很多事项都受到限制,驾照不能考,也不能享受当地交保险,开公司也有限制。“办理了居住证以后,首先驾照能考了,我开公司,包括现在办理泰山登山证,都可以凭借着它作为先决条件,最主要的是我孩子入学,今年正好上小学,通过居住证可以享受同等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在9月3号也顺利入学了。”
居住证持有人已能够享受接近居住地户籍居民的服务和待遇,并逐步实现就地落户。2014年,山东省除济南、青岛的市区外,随着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基本条件的落户制度全面实施,横亘在山东城乡之间的独木桥变成了康庄大道。
这一年,邹城市的宋光明把户口从邹城市区迁回到老家后八村。而在20年前,他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实现农转非。
20年前,艰难迁出,20年后,自愿回迁。迁出、迁入体现的是基本实现的公民居住、迁徙自由权,其背后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均等化以及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福利鸿沟的逐渐弥合,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医保实施几千万农村群众有了医疗基本保障
阔别了近20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以一种新的形态进入了王新民的生活,给山东几千万农村群众带来医疗的基本保障。
“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年代农村基层医疗的一个时代符号,那个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深棕色药箱曾经温暖了一代人记忆。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逐步淡出农村舞台,农村医疗保障进入长达20年的空档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21世纪初,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表现更加突出。2002年,国家确定以国家出资为主,个人出资为辅,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开始国家出资20块钱,个人出资10块钱,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可是它表明国家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了。”
2012年11月,东营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整合试点。2014年,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省份,完成了从“人人医保”到“公平医保”的转变。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一位山东农民的35本生活账本,这些账本记录了一位普通农民从1982年到2017年近40年来家庭生活的点滴变化,账本里家庭收支数字和内容的巨大变化,成为改革开放40年人民一步步走近美好生活的“国家记忆”。
改革开放40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40年。教育、住房、户籍、医疗的变化,只是40年沧桑巨变、沧桑渐变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回首来路、不忘初心,一切变革的力量都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一切变革的目标都是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在这条中国梦的追梦路上,纵使曲折艰难,但一切都在日臻向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