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建议升级浏览器,或者用以下浏览器浏览
武汉买房交流群
获取购房资料,咨询购房专家
加入购房群买房优惠资源限时领!
正为买房焦虑的你,假如一下子把兽爷、卢俊、丁建刚、孟祥远、米公子(米宅)、六土、二小姐推到你面前咨询,你是不是会感觉豁然开朗?
相信哥,当他们答复——我不知道,你一定收获满满。
上周末,地产自媒体《层楼》开“老友记”,一呼百应,很多全国地产头部大V济济一堂。
本质上,地产媒体都是看多,但他们不是无脑吹。
很多V都是实战派,而且已经向行业上游蜕变,并且走向海外。
一位V今年在柬埔寨拿下2000亩土地,正在做七通一平,把中国房地产福音,传播到全世界。
我们言归正传。
这么多V在一起,难免要对楼市未来走势做出预测。
他们也的确给出比较一致的判断——
我不知道。
01
乔帮主有句名言,
stayhungry,stayfoolish。
按字面理解,就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但本质上,透露的是你对未来一无所知。
楼市更是如此。
哪怕你是最坚定的必涨派,一切万事俱备,依然要“等风来”。
因为是闭门会议,东家请大家不要公开大V原话,所以哥只能按照理解,把他们的核心意思表达出来,供大家参考。
比如对楼市走势的判断,无非就四个字——
势城片房。
“势”就是首先看基本面的货币宽松程度,然后选择向上发展的“城市”,从城市中比较解读各个“片区”发展前景,最后选择最合适的“项目”。
所有追捧武汉楼市的观点,说到底都逃不过以下5个维度——
货币增量
城市化进程(人口净流入)
对土地财政依赖
经济增速
老百姓投资标的荒
从这个几个维度看,无论你怎么看空,武汉楼市都是有价值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2011~2015年,武汉楼市5年不涨价的时代,5大指标,不够亮眼吗?
2011年,M2增速虽然从接近30%的高点回落,但依然有15%的数据。
不缺大水漫灌吧?
武汉楼市进入冰封期。
相反武汉楼市最火热的时期,M2已经降到10%以内。
城市化进程——武汉最近7年(2009~2015年)净流入人口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4年的206.49万人,到2015年已突破230万人。
那几年,武汉楼市的至暗时刻,无论是城市化还是人口净流入,数据都是杠杠的。
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武汉房地产投资在GDP的比重,那几年一直在接近30%的水平线。
经济增速,中国整体GDP增速是在放缓。
老百姓投资荒?
虽然股市最近很疯狂,但“买房最靠谱”这个理财观念,已经说过10年不止。
那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同样指标的2011~2015年,武汉房价可以5年不涨?
无法解释这个疑问,现在拿这些指标证明武汉楼市的价值,逻辑都有BUG。
02
所以即便万事具备,你依然要等风来。
而风,恰好是最不可捉摸的玄学。
这次两会未再提“房住不炒”,舆论就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读。
1、政策转向,常识回归,房地产不能人为剔除金融属性。
2、政策不变,因为这是不能变的,所以没必要每次强调。
所以你能解读出什么?
你少有能确定的是,政策强压已经见底。
但这就意味着转向?未免有点强词夺理。
正因为如此,大V对今年楼市的走势判断就是,不知道。
每一条你认为上涨确凿的基本面,都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反例。
比货币大水漫灌,没人比得过日本,可日本楼市的表现呢?
说“资产永远比现金”重要,瑞士法郎了解一下?
瑞士房产以美元计,40年上涨17倍,但瑞士法郎本身对美元的升值,却达到44倍。
大V说事,小V说势。
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实在是太多,最终是综合叠加出现某一种局面。
殷跃建老师做过一次关于最近10年,武汉每出台一个政策对楼市走势的影响分析。
但这个分析的前提,是假设很多变量固定。
而事实上呢?这些变量不可能固定。
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只能从一个侧面呈现政策的影响值,不代表出这个政策,一定会造成某一种局面。
关于楼市最靠谱的判断,依然是细枝末节的观测点。
越具象化、越从单一维度解析只解决你一个疑问,最终的答案才相对靠谱。
那些动不动从单一维度分析得出全面结论——“信号已显,房价大涨在即”,你看看就好啦。
03
这么多V,估计大家很想知道,他们对武汉楼市怎么看?
答案是,不怎么看。
相比于杭州、南京、上海、深圳,甚至成都西安重庆长沙郑州这些网红城市,武汉在所谓“炒房团”眼里的存在感比较低。
重庆作为房价较低的直辖市,很有卖点;
西安在新丝绸之路的地位,很有卖点;
深圳在粤港澳湾区的领头位次,很有卖点;
杭州的G20、亚运会,很有卖点;
……
对比武汉,无论是长江经济带,还是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很多都是老生常谈,不够刺激。
其次,金融政策不友好。
比如某炒房流派,总结下关键词就是加杠杆、现金流。
所以他们对房产抵押融资额度、信用贷、贷款利率这些指标,都很在乎,甚至会超越对城市基本面的判断。
武汉由于荣登“房贷利率上浮幅度全国排名前列”宝座,客观上给炒房团设置防火墙。
最后一个原因——武汉房价低了。
这个原因貌似有点反常,哥多说几句。
现在利润率很高的生意,有哪些?
手机贴膜,卖煎饼、卖酸辣粉,利润率可能高得惊人,也许比房地产开发还高。
那么,李嘉诚、马云为什么不杀进这个行业?
规模不经济。
这种行业只能容纳5万级投入,无法容纳5000万千资本。
马云做手机贴膜,要布局100万个摊子。
假如一个贴膜摊子的利润率是50%,100万个摊子累计起来,利润率特别不是50%,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难度,量变直接导致质变。
对5000万级的资本,一定要找容量足够大的市场,哪怕10%的回报,盈利特别值也很高。
投资房地产也是如此。
现在手持50万现金,在武汉买房难度很高;手持5000万现金,在武汉买房难度也不低。
你可能会说,江边800万豪宅,买10套啊,分分钟消化。
投资豪宅你卖给谁啊?
800万精装房好卖,还是80万毛坯房好卖?
投资客更倾向相对低总价标的,因为底层需求是流量市场,流动性较好,高端永远曲高和寡。
那现在问题来了,5000万全部用上杠杆,你起码得在武汉看50个楼盘,找30个代持、做100份资料。
累死了,所以真正的炒房真是一场心力交瘁的历程。
炒房团有所谓“大面积流”,某种程度是比较轻松的做法。
5000万资金,用10套以内房产消化,勤奋一点还是可以做到。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钱人,买商铺买写字楼,你笑他傻。
他其实很痛苦,他痛苦的根源就是钱太多。
商铺之所以“财富收割机”,8万一平的单价,300平铺子,动不动2000多万投进去。
富人只用看一个项目,闲钱全部用出去,还不是挥霍而是投资,内心无比充实。
他也知道4环小户型投资收益更高啊,但买30套房,身体吃不消。
04
武汉一些客观条件,可以挡住部分投资客,他的价值也不以投资客为标准去判断。
前2年支撑武汉楼市的一大显性因素是,
限价。
限价,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营销手段。
因为限价,出现极其明显的一二手倒挂,是个正常人,都想去白捡3000块差价。
后来,限价慢慢松动,二手房长期挂高价无人问询,也开始慢慢回归理性,武汉楼市“捡钱”效应大幅度衰退,市场狂热气氛降温。
关于所谓“倒挂”,大V们有一个普遍观点,哥认为很好。
——更大范围城市视野的评判。
高铁、城际铁路成网,是当下中国城市格局很大的变数。
为什么包括武汉在内的二线城市拼命抢人,因为本质上,高铁会把所有城市,拉到同一个平台去竞争性价比。
所谓虹吸效应,人口的增量放缓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口红利变化为存量争夺。
武汉抢人多,就意味着郑州少,零和博弈。
(图源网络:武汉)
过去所谓的房价城市轮动,还会不会继续出现?
因为后知后觉+信息不对称,总是深圳先动,然后上海北京,再然后二线城市,最后三四线市场。
当三四线市场房价上涨的时候,其实深圳已经又进入盘整周期。
这种类似的城市轮动效应,未来可能不再存在。
因为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原则——因城施策。
因为城市对当地楼市有了相当强的“自治能力”,这意味着房价红利,可能会逐步告别雨露均沾的传统。
不仅在城市之间,甚至在城市板块之间,都会走出截然不同的曲线。
当孝感、荆州的高价楼盘,已经和武汉三环部分项目价格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