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价:1-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上涨0.16%,主要受政策管控及部分优质改善楼盘入市带动等因素影响,新房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1-11月,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累计下跌3.00%,跌幅较去年同期扩大2.45个百分点,房价走势持续低迷,至11月,已连续19个月环比下跌,连续6个月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超90个。
(2)市场供求:1-11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约5%,1-10月重点15城二手房销售规模同比增长35%。全年来看,受疫情后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一季度市场升温明显,年中量价出现回落,市场表现低迷,8月底中央及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托底力度,9-10月新房销售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政策效果持续性不足,年末市场仍旧面临下行压力。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批准上市面积同比下降超10%,可售面积小幅回落但仍处高位,短期库存出清周期延长至19.5个月。
(3)需求结构:2023年以来,改善性住房需求仍为新房市场关键支撑,30个代表城市中多数城市套总价均值、中位数和各价位门槛值均高于上年同期。面积段来看,90-120平方米产品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伴随着各城市逐渐取消或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再改、高端改善需求得以释放,改善市场表现出一定韧性。
(4)土地市场:1-11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推出、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1.5%、28.0%,仅部分城市或个别地块热度较高,整体低迷态势未改。
重点22城方面,优质地块成交量增加,央国企为拿地主力,拿地金额占比达50%,民企投资力度仍不足。至11月末,除北京、上海、深圳外,多数城市已取消土地最高限价,但仅少量核心城市优质地块拍出高溢价,整体热度仍较低。
(5)政策展望:需求端,未来京沪有望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优化普宅认定标准,降低交易税费等,此外,一线城市按照因区施策的方式优化郊区限购也存在可能;核心二线城市中预计将有更多城市全面取消限购;更多低能级城市或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促进购房需求释放。
新建住宅方面,2023年1-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上涨0.16%,受政策管控及部分优质改善项目入市带动,自9月起房价月度环比微幅上涨。
重点100城:2023年1-11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5%,绝对规模为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据初步统计,2023年1-11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月均销售面积约28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
具体来看,受疫情后需求集中释放带动,年初市场升温明显,叠加低基数效应,1-4月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3%,年中量价出现回落,市场表现低迷,8月末以来,多个核心城市陆续落地执行“认房不认贷”、优化限购和限售政策,政策环境已接近2014年最宽松阶段,但居民预期仍未能明显改善,政策带动效果较为有限,9、10月重点城市销售面积环比小幅回升,但同比仍有较大降幅。
进入11月,购房者置业情绪继续走弱,重点城市销售面积环比下降约8%,同比下降约14%,年末市场仍旧面临下行压力。
1-11月,从不同梯队城市来看,代表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二线、三四线城市同比均下降。
据初步统计,2023年1-11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3%。其中,上海、广州在低基数下,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0.9%、1.3%,而北京、深圳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下降,深圳同比下降11.1%。
二线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成交规模仍处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在低基数影响及部分规模较大城市集中备案的带动下,10月二线代表城市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明显收窄,但进入11月,多个城市市场活跃度转弱,政策效果持续性不足。
三四线代表城市在进入四季度后,累计同比降幅持续扩大,多数城市市场调整压力较大,部分城市如惠州、镇江等,在低基数下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但绝对规模仍处近年同期较低水平,市场情绪延续低迷态势。
二手房市场维持一定活跃度,在政策显效以及低基数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023年1-10月,15个代表城市二手住宅累计成交面积约116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4%,绝对规模处在2019年以来同期较高位,仅次于2021年同期。
上半年二手房市场运行节奏与新房基本一致,但受去年末需求积压及购房者对期房交付的担忧影响,年初重点城市二手房销售增幅明显,1-5月销售同比增幅近70%,年中同样市场热度下降,9-10月,在政策优化带动及低基数下,二手房市场表现相对较好,同比延续增长态势,10月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超30%。
进入11月,二手房市场表现相对平稳,在低基数下同比维持增长。11月前四周重点城市周均成交套数较10月周均增长17.0%,较去年同期增长24.1%,二手房市场保持一定活跃度。
2023年1-10月,30个代表城市中16城套总价均值、中位数同比均上涨,8城套总价均值、中位数均下降,其中北京、合肥、成都、东莞等城市涨幅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房地产行业出清仍在持续,个别房企风险暴露,消费者购房信心不足,刚需置业群体观望情绪未见明显好转,改善产品入市带动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带动套总价上涨。二是,年内首套房“认房不认贷”、降低二套商贷利率等政策不断落地,也进一步促进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
多个重点城市中高总价段成交套数同比增长、占比提升,低总价段成交套数同比有所下降。
北京、上海、成都、长沙等城市中高总价段成交占比提升态势延续,其中北京1-10月500-1000万总价段成交套数同比增长29.3%,占比提升8.7个百分点,而500万以下产品成交套数同比下降16.2%,占比下降8.8个百分点。成都250-500万、500万以上总价段的项目成交套数在低基数下同比增长均超三成,占比分别提升8.1个、2.1个百分点。
从成交面积段来看,90-120平方米产品仍是新房市场需求主力。与上年同期相比,30个代表城市中,16个城市120平方米以上新房成交套数占比提升,18个城市120-144平方米成交套数占比有所增长,其中合肥、西安、成都等核心二线城市增加明显。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房产品定位于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30个代表城市中半数城市90平米以下面积段产品成交占比下降。
重点城市:房企供货能力、供货意愿不足,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批准上市面积同比下降超10%。
据初步统计,2023年1-11月,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批准上市面积接近16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10%(同口径销售面积同比下降约4%),供给端表现整体偏弱。
具体来看,上半年在较低基数下供应规模同比小幅增长约2%;但进入三季度后,受销售低迷影响,同时受限于前期拿地缩量,房企推售积极性、推售能力均偏弱,新房批准上市面积同比降幅较大,7月以来,单月批准上市面积同比降幅均超20%。
进入11月,在冲刺全年业绩目标下,房企加快项目供货节奏,50个代表城市批准上市面积环比由降转增,环比增长超三成,但同比下降仍超20%。
销供比方面,供需均走弱背景下,重点50城整体表现供小于求。据初步统计,2023年1-11月,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新增供应接近1600万平方米,同期月均成交面积为1965万平方米,销供比为1.2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一季度为1.47,二季度为1.14,三季度为1.04,11月供应回升但仍偏弱,销供比为1.16,供小于求态势未改。
受供给端表现整体偏弱影响,截至11月末,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可售面积约3.4亿平方米,较2022年底下降9.4%,但规模仍处在近年高位。
出清周期方面,截至2023年11月末,按近6个月月均销售面积计算,重点50城短期库存出清周期为19.5个月,较2022年末延长1.4个月,其中三四线代表城市短期库存出清周期达28.1个月,短期库存去化压力大。
各线城市推出和成交规模同比均下降,三四线城市推出面积降幅明显。推出方面,据初步统计,2023年1-11月,二线、三四线城市住宅用地推出面积同比降幅均在两成左右,一线城市降幅相对较小。
成交方面,房企投资仍趋审慎等因素影响下,各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均近三成,土地出让金亦呈不同程度下降。
楼面价方面,受核心区优质地块成交占比提升影响,各线城市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
一线城市土拍情绪整体较稳,成交楼面均价上涨8.6%,其中北京、上海今年以来多宗地块竞拍至地价上限,而广州、深圳房企竞争程度相对较弱,广州部分地块甚至流拍。
二线城市今年持续推出优质地块,成交楼面均价整体上涨10.3%,10月以来济南、合肥、成都、福州相继有地块竞拍出较高溢价率。
三四线城市中,多数城市土地市场低迷,在部分城市如东莞、佛山、常州、盐城等优质地块带动下成交楼面均价结构性上涨6.3%。
土拍热度方面,2023年在新房销售端修复缓慢影响下,房企拿地力度及策略并未转变。
北京、上海、杭州仍是房企拿地重心,多宗地块触顶,杭州、上海地价达上限占比在六成左右;成都、合肥、厦门、广州、宁波等地,房企向优质板块侧重,这些地块普遍竞争激烈,带动城市整体地块达上限占比超三成。
另外,据媒体报道,9月底,自然资源部已给各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文件,其中包含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等内容。截至11月末,22城中有18城已实际落实“取消土地限价”,北上深尚未调整,宁波溢价率上限由15%上调至30%。
从土拍表现来看,取消限价带动少量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土拍升温。10月30日,济南成交10宗土地中,有3宗溢价率超50%。11月15日,成都成交7宗地中,1宗地溢价率达30%,1宗溢价率17%,其余多底价成交;30日,成都出让5宗地中,天府新区麓湖地块溢价率达61%,由润达丰地产获取,其余地块均底价成交。
优质地块推出带动半数城市高溢价地块成交同比增长,未来改善型楼盘供应增加或对新房市场形成一定支撑。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引起房企积极竞拍,并高溢价成交的地块多为核心区域优质地块,根据中指监测,2023年1-11月,22城高溢价率地块成交规模25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
具体城市来看,天津、济南、广州、苏州、厦门、福州低基数影响下,高溢价地块成交规模同比增幅均超100%;成都今年加大核心区供地力度,高溢价地块成交面积同比增幅亦超100%;北京、上海、杭州土拍表现稳定,呈不同程度增长。
若2023年成交的优质地块明年逐渐入市,有望对部分城市新房销售提供一定支撑。
拿地企业方面,根据中指统计,今年截至11月末,22城集中供地累计拿地金额中,央国企占比50%,较去年全年提升13个百分点;地方国资占比23%,较去年全年下降19个百分点;民企占比刚过两成,较去年提升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提升明显,地方国资托底乏力。
一方面,2023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叠加受去年10月“财政部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影响,地方平台拿地现象减少。
另一方面,市场下行期,央国企资金优势凸显,尤其是北京、上海热点城市,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较高;苏州、青岛、武汉央国企拿地占比较去年全年均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