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答:你为什么选择北漂?
有的说是为了赚钱,北京收入高;有的说是为了逃避压力,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有的说为了机会,只要你有实力,北京就会给你机会……
不管理由如何,反正很多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北京漂着。
北漂一词大概起源于90年代,这么多年过去了,北漂的人一直是前赴后继的。
那么,这些北漂的人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呢?
从铁矿老板变北漂族,43岁的他等待重新创业
李俊德,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人到中年的他,会沦为北漂族。
和一群人站在北京的一个劳务市场上,被人挑选着给个活,混口饭吃。
此情此景,他常自问“我怎么会有今天呢。”
李俊德是山西人,今年43岁。
十几年前,他是山西当地有些声望的铁矿老板。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又赶上好时代,李俊德抓住机会在老家做铁矿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2014年前后,铁矿生意开始一落千丈。
2014年初,每吨铁矿石价值130美元左右。
而到了2015年底的时候,已经跌至每吨40美元左右。
全球铁矿石价格连续下跌,导致国内很多做铁矿石生意的人面临着转行或者失业。
李俊德改行进入了餐饮行业。
他投资的第一家饭店,生意还不错。
资金雄厚的他,看好了饭店的前景,接连开了几家饭店。
光房租和装修差不多就用去了他大部分的资金。
正如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商场上也没有永远的赢家。
他投资的几家饭店生意全部亏损,他本以为挺挺能过去,然而疫情来了,饭店不得不关门。
在铁矿生意上他赚的钱,全都扔了投资的饭店上。
血本无归的他,被迫漂荡到北京。
北京机会多,但好像与他无关。
他学历不高,年龄又不占优势。
而且干什么工作,都要各种职业技能证书,他没有。
有证的日结工资每天可以赚300-400元。
而他,除了阅历,只有体力。
只能做一些装卸,搬运等等力气活,每天干完活能挣200-300元。
第一次在劳务市场等活的时候,他看到过来一辆车刚停下,等活的人如飞鸟扑食一样围上去,他犹犹豫豫没有上前。
那时,李俊德还是一个胖子,体重200多斤,身上有纹身,手上戴着手串,挺着不弯腰看不到脚尖的大肚子,与身边那些等活的人格格不入。
不免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也是找活的?这活儿你能干得了嘛?”
除了尴尬,他极力证明自己:“当然干得了,给钱就干。”
第一次拿到活,是在一天中午,那时劳务市场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被招工得领走了。
这活是进冷库里面卸鱼,他因为太胖,穿不进去冷库配备的有棉裤和棉衣。
他只好穿着半袖短裤在冷库里干了4个小时。那天他赚了180元。
再出来找活儿,他都会背一个包,装上充电器和一身备用的衣服。
干活弄脏衣服,他就换上干净衣服坐车回去。
进冷库时,他套上衣服保暖。
后来,他在一家仓库找到了一个长期的活,负责装卸货物,做了十个月。
一晚上,他一个人需要装满三车。
北漂两年多,他地铁里铺过电缆、马路边上栽过树、工地上扛过水泥,上门洗过空调、刷过厕所……
他几乎成了全能选手。
活下去,是他眼前必须做的事。
余华在《活着》书中写道: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
他,曾经一顿饭一掷千金眼睛不眨一下,如今买一个煎饼,他都会算计算计。
下夜班的路上,他会遇到卖煎饼的。
此时,又累又饿,他把手放进兜里摸摸钱包又缩回手。
煎饼一个七八块钱,吃不饱,回去还得吃。不如花七八块钱买点菜回去,自己做。
有很多次,他看见人家吃,他都扭过头不看,“不然哈喇子都能下来,真的。”
(李俊德)
都说,四十不惑。
历经岁月的洗礼,人变得越来越成熟,什么事都看明白看透。
李俊德还没修炼到这种地步。
他对未来没有方向,但他还想回去重新创业。
而且他来北京后,明白了一件事:
“你得强迫自己,你不得不强迫自己,你不起早,不出来找活儿,你连吃的都没有。”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你的是什么。
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无论面对何种境遇,学会接受,认清自己,妥协于当下,但不妥协于未来。
正如陈忠实在《白鹿原》说的那样: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熬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启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京漂22年,欠下60万债,买不起一包零食
和李俊德生意失败后选择北漂不同,老赵年轻时为了梦想来到北京。
50岁的老赵,南方人,北漂22年。
在2019年创业失败,背上近60万的外债。
除此之外,在北京,无房无车,他一无所有。
最难的时候,给孩子买零食的钱拿不出,他想到了去卖血……
常年东奔西跑,收入颇丰,在他们的城市过着小康的生活。
2000年千玺夜那天,他正出差在外,看到“一不小心就30岁”的话题,正在网上激烈地讨论。
他的热情被点燃,在这个小城市,干好了顶多当个小老板。
想在专业上有发展,需要去大城市,大公司的牛人都在北京。
他是个行动派,跨年后,不顾家人的反对,辞职来到北京,开启北漂生活。
他很幸运,如愿进入一家业内大咖级的4A公司做营销顾问。
一出差,人家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专家,项目直接就交给我们做,确实做得挺好。
谈到过往,他一脸骄傲。
休息时,他喜欢一个人到北京的街头走走,从自己住的小旅馆走到天安门,再走回来。
走到脚趾起泡也开心。
他总认为,“大城市,有活力就是好。”
2013年,老赵辞职自己创业。
他投资100万注册了一家公司,但没有招人,从接项目、做策划、拍视频、剪辑、后期全都由他一人操作。
这年正是自媒体开始崛起的一年,诞生了许多年入百万的自媒体大咖,得到资本融资。
老赵想抓住这个机会推广自己的项目。
他投资了一个早教项目,却没有得到资本认可。
所有的钱赔进去了,还欠下五六十万的债。
2019年,创业6年的他,以失败告终。
47岁的他,开始投送简历,投送1000多份简历,都没有回音。
没想到,做财务的妻子此时也失业了,家里陷入了无米下锅的困境。
最悲催的是,孩子要吃零食,他去超市转悠半天,空着手出来,买不起。
三毛曾说: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横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四面楚歌的老赵,决定去做代驾。
好多年没开车了,老赵有些胆怯。
第一天上岗,老赵只敢接一单,是一辆奥迪A8,挣了150元。
他很感谢车主,知道他是新手,给他开着导航告诉他路线。
但是,并不是总遇到这样的好人。
他遇到一个特斯拉雇主,喝点酒一路唠叨老赵,嫌弃他开的慢,还说他性格有问题。
这让老赵倒车时分了神,把车主新买的特斯拉SUV蹭掉了一小点漆。
老赵急忙说他赔钱。
家里仅有的3800元都赔给车主,又勉去了车主的代驾费这事才过去。
好在这份工作总算保住了。
他每天中午出门,午夜回家。
每个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
曾经刚来北京时,老赵以为只要专业厉害,其他都不是问题。
现在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他说:
我不惧专业上的挑战,却败给了生活。
他在北京,没有房子,一直租房住。
来北京的头几年,他付首付是没问题的。
那时,他却把钱投在工作上。
没想到房价越涨越离谱,最后买不起了。
如果当初买了房,也不至于像现在,一点退路都没有。
老赵做代驾的事,他没有告诉父母,如果知道,他们肯定接受不了。
他也断了和以前同事、朋友的联系,觉得无话可聊。
要是没有孩子的话,我早就不想在这待着了。
他调侃自己是“无产阶级,去哪里生活都一样”。
生活就是这么魔幻,它总是给人出乎意料的结果。
曾经为了追寻“月亮”,他不远千里丢下“六便士”。
如今为了“六便士”,他放弃了自己最初追寻的“月亮”。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曾经写下的话一样:
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奋斗11年,我在北京买了两套房”
比起老赵,杨晓芸算是幸运,来北京11年,她在北京买了两套房。
一套全款买的,一套贷款买的。
杨晓芸,今年33岁,江西南昌人。
在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平均月薪两万元。
她说,或许自己这辈子不结婚了。
2010年,21岁的杨晓芸大专毕业,开启北漂生活。
因为学历上不占优势,她找到一份底薪只有1200元的房产销售工作。
住在月租400元面积仅8平米的小平房。没有空调,没有暖气。
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北京,她窝在冰冷的被子里靠身体取暖。
后来,她搬进五个人合租的楼房。
早上需要早点起床,才能抢到厕所。
夜晚她常站在窗户前,看对面的万家灯火,什么时候在北京有一个自己的家呢?
有句话说的好,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杨晓芸坚信,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给人最大的安全感。
工作多苦多累,她从来没有玻璃心。
她懂,独自打拼的异乡,玻璃心是没有未来的。
(杨晓芸)
努力就会有回报。
她从月薪只有1200元的底薪,赚到了月薪40000多元。
2014年,她花40万在河北燕郊全款买一套44平米的房子。
结束了6次搬家的生活,有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套房。
尽管跨省上班,但不用租房的人生太爽了。
2015年电商开始爆火起来。
她辞去做4年的销售工作,和朋友一起做电商。
两个人去外地进货,挂在淘宝上卖。
2021年,因为供应链的问题,她和朋友的电商公司解散。
她用这笔钱在北京通州花280万买了一套房75平米的两居室。
首付110万,贷款185万,每个月她需要还款1.1万元。
从月租400元的小平房,到有自己的两套房子,杨晓芸花了11年。
看她买房感觉很轻松,事实在北京11年,她花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
她自己做饭,点外卖从来不点超过30元的;没买房之前,她租房没超过1500元的;买过一个最贵的包2000元,还在背着;最贵的衣服是一件羽绒服1500元,每年冬天都在穿;最奢侈的是买一个苹果电脑10000多,这是工作必须要买的。
她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上班,9点到公司。
如果遇到疫情,进京会很麻烦。
晚上6点下班,一般到家9点半。加班的话,到家11点多。
工作也不顺心,有天老板急着要一份两年的电商数据。
这个数据是上个离职人员的工作,她刚接手,还没来得及整理。
老板却迁怒于她。她连加了两天班,忙到夜里两点才完成。
她很想反驳,却选择了沉默,换个工作也未必如意。
33岁的她,已经过了任性的年纪。
何况任性需要资本,而她没有。
为了收入多一点,她还要弄自己的副业,自营网店和自媒体账号,常常睡觉时已经是午夜。
有很多网友看她的视频留言说:
她自己没觉得苦。但也坦言,曾经有过放弃的想法。
但是,她发现,故乡她已经回不去了。
第一,收入上的差距。
朋友圈经常看见老家的同学、亲戚朋友聚会,而她在北京没有朋友。
假期,她回南昌待几天。
她以为那里生活节奏慢,安逸,物价低。
回去后,她发现消费水平并不比北京低。
在北京她平均月入20000万多,在老家一个月只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
这样的落差,她无法接受。
第二,躲不开世俗的偏见。
老家同学朋友都结婚生小孩了。单身的她,在长辈就是一个另类。
他们不认为一个女性独立是一件好事,而是相夫教子才是女人的归宿。
在她看来,生活不会因为你结了婚,就对你好一点。也不会因为你不结婚,就会变差。
她只想过好当下,做好自己。
第三,好友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曾经一起长大的好友如今无话可说,她们聊的话题是家长里短,而她说的是工作上的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
彼此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那次后,她放弃了回老家的念头,将爸妈接到北京新房里。
爸妈来京,彻底断了她回家的路。
今年大环境不好,她上半年的工资每个月只开了一万出头,根本不够还房贷的,她只好动用积蓄填补。
她说,如果持续入不敷出,不排除卖掉一套房子。
如果问她为何非要买房,她说为了在北京的归属感。
她的生活没有多精彩,但她很知足。
“等我攒够六便士,就去找月亮”
相比于杨晓芸只围着工作转的生活,北漂的史雯婷,生活可是多姿多彩。
这个95后女孩,2018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开始闯荡北京。
她开通抖音短视频账号史别别,记录自己北漂的生活。
2019年1月6日,她第五次搬家,她把找新房子的过程细无巨细地全程录了下来:
早起化妆,约中介,打车出门,看房源,4点半去看房。
第一套是国贸1988年建的红砖房,很破却要月租3800;
第二套不错,月租4000,她心动,却晚了一步,10分钟前刚被人预订了;
5点到了东四环,月租2700面积小,月租3000装修不行。
这一天,看了8套房,有3间相中的都没抢到。
直到晚上九点,遇到月租3200元,有阳台,有独卫,就是这了。”
没想到,就这样一连串的数字,有些碎碎念的47秒视频,突然爆火。
引发了很多在异乡年轻人的共鸣:
国贸3200不贵了,亚运村要4000。
(史雯婷)
23岁的史雯婷,从月薪一万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开始全职拍抖音。
史文婷是辽宁抚顺人,读书时,她成绩并不突出。
高考时却有如神助考上了西南大学,虽然遗憾地被调剂到水产养殖专业。
而她对水产养殖不感兴趣。
大学班主任给她们讲自己和丈夫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并学校安家的故事,来鼓励她们。
但对她无用,她觉得毕业后一定要到北上广闯闯。
她大一开始逃课在宿舍里看书,大二去校外打工。
大三开始投递简历,为毕业做准备。七八十份简历全投在北京的大公司。
她接到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实习offer,第一次来北京实习。
最初蹭学姐昌平区每月600块的小房间,后来到海淀区1000块钱10天的短租房,也挤过闺蜜放完两张床只有2平米的出租屋。
2018年8月,她大学毕业正式来北京闯荡。
公司人不知道她自己做视频账号,剪视频都是下班后,有时候熬夜到两三点,白天就喝两三罐红牛,让自己撑住。
很多人喜欢她的奋斗精神并被她感染,纷纷留言:
真的喜欢你,让我知道梦想不是空想,还可以脚踏实地。
很快,公司的内容负责人知道了。
负责人告诉她,“你30%靠内容,其他70%靠的是运气。能火是因为抖音刚好在扶持你这种类型。”
那时,抖音上最火的是唱歌跳舞的视频,同质化极高,这种接地气的生活类视频很少见。
2月18日,她拍了一条“拍抖音2个月,那些背后的故事和花絮”,讲自己刚拍视频时的经历,60秒的视频成了大爆款。
她从公司辞职,决定全职做视频自媒体。
这期间,她一度成为公司旗下达人,当她意识到签约不划算,又解约。
公司负责人虽生气,看在她曾是公司的员工,没要违约金,给她解约。
而实际上,达人签MCN公司解约非常难,她非常幸运。
23岁的她,成为自由职业者。
有人提供吃住,能玩还能赚钱多好的事。
我们要看你在北京好好奋斗,你跑西藏干嘛去了?
这是她始料未及的。
随后她陷入了瓶颈期,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视频。
停更三个月,她的账号掉了10万粉,就连视频点赞量也掉。
2019年8月14日,她发布了90后存款图鉴:
90后出生的人,都存了多少钱?
她介绍自己第一份工作月薪10000元,房租3000元、吃饭3000元,外卖自由基本实现;
第二份工作,工资8000元,电脑4700……
详细讲了她工作以来的存款和生活大额支出。
视频又爆了,三个月的瓶颈就这样因这条爆火的视频平稳度过。
她又找回了拍视频的感觉。
走出瓶颈期后,她的视频内容做了改变,用口述的形式讲述别人北漂的故事。
视频内容有低收入的小人物比如保洁阿姨、闪送员、开滴滴的人等故事,也有北京年薪百万(千万)的人生活展现。
(史雯婷)
虽然她讲的是她的生活,但背后代表的是北漂的一类群体。
他们希望,从她的视频里看到有天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种可能。
2020年,她扩大了团队,她的北漂男友从大公司辞职,也开始帮她做视频。
同年,24岁的她和男友结婚了。
21年初,她和男友开始在杭州、上海看学区房。尤其是上海的房价都在1300万以上。
此时,她在北京已经交了三年社保,距离可以买房的资格还有两年。
有人说,她这三年赚了300万,有人说赚600万。
2020年,她曾说,即使有天,她的视频账号停了,一分钱不赚,她的积蓄足够她在北京生活四五年的。
25岁的她,开始学钢琴。
25岁生日礼物是她老公送给她一架价值6万元的钢琴,而教她的老师是北京有名的钢琴老师。
她最大的愿望是写小说。
等我赚够六便士,就去找月亮。
她希望未来她采访过的人物,会成为她创作的素材。
北京,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能给人希望,也能让人绝望。
每年都有人奔赴,也有人离开。
很多时候,佩服北漂的人。
背井离乡,一个人在异乡拼搏奋斗,孤单寂寞,居无定所,没有强大的内心,是真的无法立足。
不管是留下来的,还是最后离开的,北漂的人都是勇敢的人。
所以,不能用去留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生活原本就是一场选择,离开或留下,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而已。
人生这一条路,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
张小娴曾说:“人生总是要我们在遗憾中领略圆满。”
何况,一个人的未来,不在任何地方,它在你自己的手里。
只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方向,脚下有路,无论身在哪里,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