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志(节选)

区境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东临大连路、大连西路、密云路、邯郸路、逸仙路,与杨浦区接壤;西靠河南北路、罗浮路、淞沪铁路、西宝兴路、北宝兴路、俞泾浦、江杨南路,与闸北区毗连;南濒黄浦江、吴淞江,与浦东新区和黄浦区隔江相望;北至三门路稍北的农机路,与宝山区相接。全区面积23.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5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0.91平方公里。

二、变迁

境域原为唐代东海捍海塘内滩地,跨吴淞江南北两岸,南岸先后隶属海盐县、华亭县和上海县;北岸先后隶属昆山县、嘉定县和宝山县。

明初上海浦北段(今虹口港)流入吴淞江的出口处被称为“黄浦口”、“洪口”。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洪口”改称为“虹口”,原上海浦北段遂称为“虹口港”。尔后,沿虹口港一带(包括今杨浦区、闸北区的部分地区),均泛称为“虹口”。

上海开埠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W.J.BOONE)借建造教堂之名,在吴淞江北岸的虹口一带,低价广置地产。至道光二十八年,提出建立美侨居留地的要求,获上海道台口头应允,但未划定界址,亦未订立任何协议。同治二年五月初十(1863年6月25日),美领事熙华德(SEWARD)与上海道台黄芳订立章程,规定美租界的范围:以护界河对岸(今西藏路桥北堍)为起点,沿吴淞江、黄浦江向东到杨树浦,再沿杨树浦向北3里,至此向西划一直线,连接原来的起点。整个范围,横跨今闸北、杨浦、虹口3个区的南部,占地347万平方米(5200余亩)。属于区境的部分为东至大连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至黄浦江、吴淞江,北从河南北路起,向东穿越武进路、嘉兴路、海伦路、通州路、高阳路至周家嘴路大连路。是年八月,英、美两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

同治十二年,美领事熙华德要求重划租界北线,企图扩大租界范围。光绪十九年元月十一日(1893年2月27日),清政府派员与美领事和工部局工程师组成划界委员会。六月,获上海道台批准,租界北线的范围延伸至周家嘴角。光绪二十五年,租界范围又有所调整,这二次调整,涉及境内的部分极少。是年,英美租界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共租界当局将整个境域划为北、东、西、中4个区。境内的租界部分以虹口港为界,虹口港以东部分属公共租界东区,虹口港以西部分属公共租界北区。

光绪二十九年,租界当局越今武进路稍北地段,将北四川路延伸至江湾的金家厍,并擅自修筑靶子场和江湾路,后又设北四川路捕房。清政府和人民一再抗议无效,这一地区名为华界,属闸北警署管理,但马路及其两侧房屋由租界越界管理。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市乡自治,将宝山县的江湾、彭浦两乡南部和上海县的北部成立闸北市。民国1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将闸北市改为闸北区,将引翔、江湾两乡分别改为引翔区、江湾区。境内的闸北区部分:东至嘉兴路、溧阳路、宝安路、四达路、欧阳路,西至宝山路、淞沪铁路、西宝兴路,南至武进路,北至柳营路、水电路、广中路、东体育会路。引翔区部分:东至大连路、密云路、走马塘,西至东体育会路,与江湾区、闸北区接壤,南至公共租界东区,北至邯郸路。江湾区部分:东至东体育会路、逸仙路西侧,西至北宝兴路、俞泾浦,南与闸北区相接,北为现区境北界。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区境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地,由日本海军管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将原属公共租界北区部分和闸北区的淞沪铁路东、俞泾浦南一段划为十六区。将闸北区的另一部分和江湾区的水电路、柳营路以北与方家浜、南王家浜以南一段和引翔区的沙泾港以西部分划为十七区,将原公共租界东区一部分和引翔区的另一部分划为十八区。民国36年,十六区改称为虹口区,十七区改称为北四川路区,十八区改称为提篮桥区。

上海解放后,上述3个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翌年6月,分别成立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区人民政府。其辖界和面积为:虹口区,东至虹口港,西接河南北路、宝山路、淞沪铁路,南临吴淞江、黄浦江,北达俞泾浦,面积1.74平方公里。北四川路区,东至沙泾港、溧阳路,西临西宝兴路、北宝兴路,南达俞泾浦,淞沪铁路,北接广中路、水电路,(广中路以北地区划给江湾区)面积5.34平方公里。提篮桥区,东至大连路,西临虹口港、沙泾港,南濒黄浦江,北接今新港路,面积4.06平方公里。1956年3月,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并将原属北四川路区的谈家宅一带农田划归北郊区。1958年,原榆林区的大连路和大连西路以南包括和平公园、四平中学、邮电新村和原北郊区的大连西路以南包括大连新村、颜家洼等地区,面积1.22平方公里划归提篮桥区。翌年12月,提篮桥区和虹口区合并。

1962年12月,面积0.06平方公里的罗浮路以西地段划归闸北区。1979年,原属宝山县与杨浦区的部分地区,面积0.87平方公里划入区境(今曲阳地区)。1984年9月,宝山县的江湾镇一带,以及大柏树地区,面积9.38平方公里划入区境。1992年划定区界时,境域略有调整,密云路北端路东划归杨浦区,路西划归虹口区。至此,形成境域现状。

第二节境内河流

一、历史河流

区境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历史上除那些无名的沟浜外,曾有过大小河流50余条。随着河道的变迁,有40多条被淤塞和填没,迄今留存15条。

上海浦原为吴淞江下游的支流。起自今南市区十六铺东侧,南接黄浦,流至原宋家浜与范家浜的会合处,再东折北流至今虹口港河道的嘉兴路桥,注入原吴淞江。全长4.6公里,流经区境为1.7公里,河道宽阔,可通海船。至元代,水道逐渐为黄浦所侵并,上海浦之名亦为黄浦所替代,其注入吴淞江处(今嘉兴路桥)称为“黄浦口”。

明隆庆三年(1569年),吴淞江改道,其下游河段改由宋家浜(今吴淞江在市区河段)流入黄浦。原上海浦流入吴淞江故道的一段称为沙洪港、虹口港,今虹口港实为原上海浦北段遗址。

下海浦曾称夏海浦,亦为吴淞江下游水道,位于区境东南部,约今海门路一线。清同治二年(1863年),租界当局将南端通黄浦江的一段填没筑路,用来贯通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和杨树浦路。20世纪20年代后,从南到北均筑成道路,下海浦乃消失。其遗迹仅存提篮桥这个区域地名和今昆明路海门路转角的下海庙。

沙虹港位于区境中部偏东,为今沙泾港的一条支流,原名北沙泓港,又称北沙港、东沙虹港、中沙洪。流经地区,南段与沙泾港汇合流入虹口港,北出诸家行而东北流入宝山县境内。1953年,四平路至临平路之间一段填平筑路,称东沙虹港路。其余河段从1953年到1978年,因辟筑邮电新村、蒋家桥、幸福村等住宅区与大连西路等道路而被陆续填没。

老沙泾港位于区境北部,原系虬江的一段,故道在屈家桥与俞泾庙桥之间。东北流经淞沪铁路、水电路、北蒋家宅、逸仙路,接杨浦区境内的走马塘。在区境的一段长2.34公里,早已湮废。

虬江为吴淞江下游故道。明代,该河道严重淤积,因而改道,原河道乃称旧江,又因其曲如虬龙,故又称虬江。在区境的流向是:从今虬江路至沈家湾,达沙泾港,至屈家桥,然后向东北流入杨浦区的走马塘。民国3年(1914年)后,潭子湾至俞泾浦之间陆续填没,筑成今日的虬江路。民国9年后,虬江路、四川北路东侧至虬江路、淞沪铁路东一段填没,筑虬江支路。此后,从胡家木桥起,经育才路,至董家石桥,越今和平公园一段,亦陆续填没筑成道路。

沈家湾位于区境南部,东起虹口港,经今虹口中学附近呈“r”形向西南流,越武进路、吴淞路,接穿洪浜。19世纪60年代填没。同治六年在武进路南北两侧建造救火会、工部局瓦筒栈及工部局医院。

穿洪浜接沈家湾,经吴淞路,折向北海宁路,至海宁路西流。19世纪60年代淤没后,逐渐形成今日的海宁路。

杨家湾故河道位于今峨嵋路、余杭路、汉阳路之间。西接穿洪浜、沈家湾,入虹口港。20世纪初,河道湮没后筑成道路。

薛家浜起自杨树浦港,向西流至新记浜。该河道在区境的一段是从大连路西侧的昆明路起,中经保定路、安国路,至唐山路。河道在20世纪初填没,筑昆明路。

磨坊河东接新记浜(位于唐山路、新建路),向西流经西安路、东汉阳路桥,入虹口港。该河道在19世纪末填没,筑西安路。

新港东起大连路,西至四平路二道桥。该河道在1958年填没后,筑新港路。

南沙虹原为虬江的一段。南起飞虹路,北至新港路。河道南侧原为虹镇闹市区,1958年河道填没后,连同旁边的小路拓宽成虹镇老街。

翁家港位于今和平公园中部一带,为横贯虬江至北沙虹港的小浜,长约500米。1958年建和平公园时,东段和中段辟为园内湖泊,西段填平筑路。

小吉浦位于区境西北部,江湾镇东北侧,入杨浦区。其流经境内的一段为:从袁长河起,向北流至鹅浦,入南泗塘。该段河道原来面宽水深,曾为南北重要航道,因长期失于疏浚,现大部分已淤塞。

柳营港位于区境中部西侧,又名沉金港。西与彭越浦、西虬江汇合,东与俞泾浦贯通,全长2公里。流经区境的为公兴桥至八字桥的一段,长0.3公里,宽11.2米。1992年,因排设合流污水总管被填没。其土地,一部分用来拓宽柳营路,一部分辟作绿地。

二、现存河流

1.市级干河

黄浦江南宋时称黄浦塘、黄浦,元时亦称大黄浦,是吴淞江的支流。明永乐初,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范家浜(今区境内的黄浦江段),使之上接大黄浦,后逐渐成为太湖水入海干道。当时该河道宽30余丈(百米左右),由于潮汐冲刷和后人的浚治,今已达300余米,深8~10米。黄浦江流经区境的为今吴淞江口至秦皇岛路西侧一段,长2.4公里,东与杨浦区段相接。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后,外商陆续在境内沿江一带建造码头。这一带的码头前沿水深8~10米,可停靠万吨级海轮,成为上海对外客、货运的集散地。

吴淞江古称松江、松陵江、笠泽江,开埠后下游俗称苏州河。吴淞江为太湖入海的主要水道,宋、元以来逐渐淤塞,明代曾多次疏浚。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恭开浚吴淞江下游,使吴淞江东接宋家浜。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始将吴淞江作为黄浦的支流加以整治,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流经区境一段为河南路桥北堍至外白渡桥与黄浦江会合处,长1060米,是虹口区与黄浦区之间的界河。其江面宽约50~60米,至黄浦江口处为80~90米。其河深平时为1~1.5米,涨潮时约3米,最高潮汐时达4米左右。河口平均流量约每秒10立方米,可通航60~100吨级的驳船,为沟通上海与苏南、浙江的重要水上运输线。

2.区境干河

虹口港位于区境南侧,亦称沙洪、串洪。南起黄浦江,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稍南接沙泾港。全长1.53公里,宽18~20米,最狭处12米。河道原系上海浦的北段,现与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支流形成虹口港水系。解放初,虹口港曾经疏浚,后逐渐淤浅。现平时水深2.2米,潮涨时4.9米,潮退时0.5米,能通航的河道1.32公里,通航能力10吨以下。当前,环境卫生部门的垃圾、粪便水上运输以及区境南部地区的排水仍依靠这一河道。

沙泾港原名江湾浦、俞泾浦,古称商量湾。位于区境中部偏东,为虹口港的主要支流之一。从江湾镇市河起,经水电路桥,折南至屈家桥,穿越淞沪铁路,至中山北路桥,再斜穿至东体育会路桥、大连西路桥、四平路头道桥、临平路桥、海伦路桥、至溧阳路桥入虹口港。全长6.5公里,宽5.7~15米。通航10吨以下船只。

俞泾浦系虹口港的主要支流,纵贯区境北部、中部,原名芦泾浦。起自走马塘,东南流至芦泾浦桥,向东经同心苗圃、柳营路桥、中山北路桥、青云路桥,再折向东流经宝山路桥、海伦公园、嘉兴路桥,入虹口港。全长7.5公里,宽5.7~15米,通航10吨以下船只。

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交汇处

市河位于区境北部,原为走马塘流经江湾镇的一段。长2200米,宽15米。因四乡的农副产品均通过这一河道运至江湾镇,故称为市河,其通航能力,在涨潮时可通行10吨水泥船和木船。

斜塘位于区境北部,又名新浜。自走马塘经新浜桥、北新浜桥、南叶家石桥。全长2500米,宽15米,流经区境的长约1750米。涨潮时可航行8吨水泥船和木船,为江湾镇通往北侧乡间的一条水道和灌溉两岸农田的渠道。

泗塘位于区境北部,江湾镇西北侧。自俞泾浦、走马塘起,向北穿过鹅浦、段浦,出藻浜。流经区境的一段为走马塘至场中路。长约650米,宽20米。通航能力,涨潮时可行驶8吨木船。此外,还具有排灌作用。

第二章建置

第一节隶属沿革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淞江北境隶昆山县,南境隶华亭县。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昆山县东五乡置嘉定县,北境改隶嘉定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华亭县东北五乡置上海县,南境改隶上海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境四乡的全部或部分置宝山县,北境改隶宝山县。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与上海道台口头协定,以苏州河北岸虹口一带为美侨居留地,界址未定。同治二年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美租界划定界址。同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南境部分属英美公共租界,部分仍隶上海县。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899年5月8日),英美公共租界扩展,并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次年公共租界分北、东、西、中四区。境内租界地域属公共租界的东区和北区。

民国元年(1912年),经江苏省署核准宝山县江湾、彭浦两乡南境和上海县北境各一部分成立闸北市。民国16年,上海特别市成立。次年,改置所辖17个市乡为区。当时南境属特别区(即租界)和引翔区,北境属闸北区、江湾区。

八一三事变后,地境沦陷,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民国27年10月,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将原来17个区的市区部分及两租界调整为7个区。地境分属特别区、闸北区和市中心区。民国28年,闸北区改称沪北区。民国30年7月,侵沪日本海军在境内设保甲事务所,分第三、第四区(后为提篮桥区)、第五区(后为虹口区)、第六区(后为北四川路区)。当时伪区公署也设保甲办事处,境内一度出现两种保甲并存的局面。民国32年7月30日,伪市政府宣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8月,特别区改称第一区,市中心区改称第二区,沪北区改称第三区。次年8月,第一区归伪市政府直辖,第二区改称江湾区,第三区复称沪北区。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按伪警署分局管辖范围划为30个区。将敌伪时期的第五区(虹口港以西,俞泾浦以南)、第六区(俞泾浦以北,沙泾港以西)、第三、第四区(虹口港、沙泾港以东)分别改为第十六、十七、十八区。这三个区中除租界部分以外都有一些原属华界的地域。第十七、十八区以北,属第二十二和二十一区。是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公布《接收租界及北京使馆界方法》,正式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民国36年3月,第十六、十七、十八区分别改为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第二十一、二十二区改为新市街区、江湾区。

1950年,北四川路区广中路以北地域改隶江湾区。1952年,新市、江湾两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3月,吴淞、江湾、大场合并为北郊区。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是年,将广灵四路以北谈家宅地块划给北郊区,但广灵新村仍属虹口区管辖。1958年8月,北郊区撤销,江湾镇以南地区划入虹口区。原榆林区的大连路、大连西路以南地区划入提篮桥区。是年10月,江湾镇及工农、塘南两乡的地区复归宝山县。1959年12月,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1979年,宝山县和杨浦区部分地区(今曲阳地区)划入虹口区。1984年,宝山县江湾镇、大八寺(今大柏树)地区改隶虹口区。

1.虹镇街道以古虹镇(虹安镇)命名,位于虹口区中部偏南。东靠周家嘴路,西临沙泾港,南沿通州路,北毗沙虹路。面积0.69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17个居委会,居民17298户,45521人。街道办事处设物华路11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后,地境隶上海县高昌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隶上海县引翔乡。民国16年(1927年),隶上海特别市引翔区。八一三事变后,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隶上海市第十八区(民国36年改称提篮桥区)。解放初,隶提篮桥区第一接管专员办事处。1950年12月后,先后隶第六、七冬防办事处、区人民政府第六、七、十、十一派出人员办事处等。1955年5月,置虹镇街道办事处。1960年3月,街道范围东至周家嘴路,西至沙泾港,南至鸭绿江路,北至沙虹路。1964年9月,通州路以南地段划归嘉兴路街道,成现状。

地境内原河流纵横,有陶家湾、罗家浜等自然村落。20世纪初,沙泾港成为沟通宝山四乡与黄浦江的重要水路。跨港有临平路桥、香烟桥、通州路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飞虹路等原乡间小路修筑成大路,沙虹路、海拉尔路、通州路等均系填浜筑成。1953年,填东沙虹港,筑东沙虹港路。地境内有大小道路31条。1981~1990年,物华路等19条弹街石路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公平路等9条道路增排地下管道。其中,天宝路系街区南北主要道路,初系泥路,20世纪30年代辟筑成弹街石路。八一三事变,遭日军炮击,路面破坏严重,经常积水成河,人称“天宝河”。解放后,经过整治,1984年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临平路,系街区东西主要道路,20世纪初辟筑成弹街石路,原宽9米,1985年拓宽至24米,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1993年,改铺水泥路面。西首分水龙王庙遗址现系虹镇泵站。

19世纪80年代,始建胡家木桥路高家弄、西太平里等民宅。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共建民宅8万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炮击,临平路、物华路、天宝路等地段民宅毁圮。后大量外地难民前来搭“滚地龙”定居。居民中苏北籍人占70%,多数以拉黄包车、码头搬运、流动商贩等为生。解放后,区人民政府关心、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条件。50年代,“滚地龙”改建成泥墙草屋;60年代,改建成砖木瓦房;70年代末,翻建成2~3层的钢筋水泥楼房。至90年代初,计有2000余户私房翻建,面积逾10万平方米。但由于道路狭窄,住房零乱,故仍属棚户区。1977年,通州路原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部分场地及周边零星棚户改建成通海新村。1979年,改造宝元坊、虹镇北街等棚户简屋。1985年,地境住宅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其中私房21万平方米。同年1月,改造临平路。1992年,临平路南侧11幢新工房竣工,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1993年底,地境内新工房竣工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在建的有30层98米高的远虹大厦,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

20世纪初,地境内沙泾港码头一带商品贸易兴盛。临平路商业街最为繁华。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炮击、烧杀,大批商店被毁。抗战胜利后,临平路商业街日渐恢复。1960年,地境内有商店346家。1979~1993年,新办商店120余家,其中临平路新增商店38家。地境内有个体经营者300余户。

20世纪初,陶家湾路、飞虹路、岳州路等路段有弹花工场、毛巾厂、铁匠铺、翻砂厂等30余家;周家嘴路出现南洋铁工厂,沈富昌翻砂厂、永固橡胶厂等。20年代初,创办经纬纱厂(今上海毛毯厂)、福庆机器厂(今上海挤出机械厂)等。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后期,出现天福染织厂(今上海第二十漂染厂)、中华冷热气机器厂(今上海制冷设备厂)、申联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胶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型工厂。1960年,地境有工厂98家。后经调整、合并、搬迁,工厂渐少。1993年底,有工厂15家,其中上海毛毯厂、上海胶带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都在千人以上。另有上海有色金属总公司铜带分公司等30余家工厂的车间、仓库和沪东汽车运输公司一车队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街道创办16个工场和89个生产加工组、11个综合服务站。1963年初,划归区手工业局。1970年,续建街道集体经济。至1979年,组建街道工厂8家,成立街道工业公司。1984年初,街道工厂归口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是年,街道成立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所,同先前成立的民政福利工场、合作联社、劳动服务所形成4个经济系统。1992年合并成立兴业工贸公司,1993年更名兴业工贸总公司,下辖30多个企业单位。是年,产值9200余万元,利润320余万元,上交税金250余万元。

地境文化娱乐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天宝路附近有翔舞台、德明大戏院,临平路安丘路口架有天桥,贯通两侧的屋顶游乐场。入晚,彩灯成串,百戏竞陈,有“江北大世界”之称。八一三事变时,遭日军毁坏。40年代初,复建新翔舞台、公平大戏院,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等曾在此登台演出。

1959年8月,临平路147号建街道文化站。60年代初,迁至天宝路92号。虹镇业余淮剧队排练演出的《断桥》、《节振国》等20余个剧目,深受居民欢迎。1990年1月,天宝路80号新站竣工。1991年,新建文化站被市文化局评为二级文化站。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标准文化站。1960年建街道图书馆,1984年获市先进图书馆称号,1988年获市文明图书馆称号,有藏书2.5万余册。1993年,街道有线电视站被市评为基础管理优胜单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麦伦书院(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迁至地境内。解放前,地境内还有为工等3所私立小学。解放后,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境内新建中学1所(今长白职业技术学校)、职工大学分校1所、技工分校1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7所。

地境内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19年11~12月,临平路9号仁基印刷所,承印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及进步书籍和传单。民国20年,著名民主人士沈体兰任麦伦中学校长,先后聘请曹亮、刘晓等中共地下党员任教。民国27年,中共麦伦中学地下支部建立。抗战期间,学校输送大量革命骨干。抗战胜利后,学校支持学生参加反美爱国运动,享有民主堡垒声誉。民国37年夏,临平路75号创办启能职业学校——中共南方局组织部联系的上海复员系统分区委所在地。翌年初,是处改设中共沪东区委提篮桥分区委,为迎接上海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前,地境内居民卫生条件极差。1950年,成立整理沙虹路环境卫生临时工作委员会,整治虹镇地区环境,清除宿积垃圾和无主棺柩。1952~1956年,组织个体行医人员,成立临平联合妇幼保健站、虹镇地段联合诊所等6个联合医疗机构。1960年5月,虹镇地段医院成立。1980年,医院新建大楼1幢。1988年,与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合作,设立肿瘤联合病房。1987~1989年,地境先后建成卫生街道、无鼠害街道、烟尘排放达标街道和低噪声达标街道。

1985年始,街道办事处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实行人民调解工作岗位责任制,群防群治,确保平安。1991~1992年度,街道办事处被评为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1993年,安乐里弄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历年来,获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民间纠纷防激化一等奖1人、上海市防激化奖1人。

1987年,街道办事处集资建敬老院。经常开展敬老服务活动。1988~1992年,街道办事处连续4次被评为上海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办事处主任沈建镛获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1993年,建老年康复中心。

2.四川北路街道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东沿宝安路、溧阳路,西界淞沪铁路,南傍武进路,北接大连西路。面积1.6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32328户,91893人,有43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溧阳路1388号。区的党政机关均设在地境内。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地境属宝山县依仁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延伸北四川路(武进路以北部分)至江湾厂金家厍。民国元年(1912年)地境由江湾乡划归闸北市。是年,公共租界建北四川路巡捕房(民国17年更名狄思威路巡捕房),强行越界管理。民国16年,属上海特别市闸北区。民国27年,属伪上海特别市闸北镇。民国30年,被编为日本海军保甲第五、第六区。民国34年,属上海市第十六、十七区(民国36年改称虹口区和北四川路区)。

解放初,俞泾浦以北属北四川路区第一接管专员办事处,俞泾浦以南属虹口区第三、第四接管专员办事处。1951年后,分属北四川路区人民政府第一派出人员办事处,虹口区第五派出人员办事处。1955年,地境属北四川路区长春路、多伦路街道办事处,虹口区横浜桥、虬江支路、中州路街道办事处。1956年,北四川路区、虹口区合并。1959年多伦路街道办事处与长春路街道办事处合并,更名长春路街道办事处。1960年,长春路街道又划进广中路街道淞沪铁路以东部分、嘉兴路街道溧阳路以西部分、山阴路街道宝安路以西部分。是年,虬江支路、横浜桥、中州路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横浜桥街道办事处。1991年,撤销长春路、横浜桥两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

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元年,公共租界越界延伸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路段,吴淞路、海山路以北路段和溧阳路嘉兴路以北路段。并擅筑江湾路(今东江湾路)、黄陆路(今黄渡路)、施高塔路(今山阴路)、窦乐安路(今多伦路)、白保罗路(今新乡路)、赫司克而路(今中州路)。至解放前夕,地境共有40条道路。解放后拓宽四川北路永安电影院附近瓶颈地段,并改建路面。今除四川北路以西的虬江支路外,均改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9年,辟通武进路250弄虬江支路间,长400米的非机动车道,延伸了乍浦路。1990年,拓宽吴淞路、溧阳路。1993年,地境内共有道路41条。

越界筑路前地境内有邢家宅等自然村8个。光绪十六年,始建寿德里(今吴淞路670弄)等里弄房屋。20世纪30年代前后,房屋发展较快,英、日和华商先后在境内投资建房,溧阳路两侧的花园住宅和狄思威大楼(今溧阳大楼)、北端公寓(今长春公寓)、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施高塔大楼(今山阴大楼)、捷克大楼(原房主为捷克人)等都是结构良好的住宅和公寓。另有安慎坊、大德里、永安里、永乐坊、兴业坊、大陆新村等新式里弄。四川北路底是当时区境内较好的住宅区域。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外省市移民在淞沪铁路两侧建造棚户简屋。1969~1978年,建多层公房5幢,计8363平方米。1987年,建白厦宾馆、天鹅信谊宾馆。1993年底,地境内房屋总面积145.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面积102.43万平方米,包括公寓2.68万平方米,花园住宅5.17万平方米,多层住宅11.63万平方米,新式里弄房屋42.79万平方米,旧式里弄房屋38.29万平方米,简屋1.22万平方米,非居住房改用住房6000平方米;学校、戏院、办公等用房43.42万平方米。地境内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左联会址纪念馆等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元年后,三友实业社、仁和玻璃厂、国华电料厂、华生电器厂先后在地境创建。民国7年,华昌铝制品厂迁四川北路底,一二八事变后,三友、仁和等厂迁他区发展。民国23~32年间,有泰华钢精厂、三星热水瓶厂、茂丰机器厂、上海被服厂等52家工厂先后在地境建立。民国34年,大陆金笔厂(今上海无线电八厂),1950年永生金笔厂迁来地境。至1953年,地境内有华孚新造纸厂等39家工厂。1966年成立横浜烫金组(现珍宝饰品厂)。1993年底,地境有市属企业29家,区属企业10家。

解放前,地境内居住着不少日本人、俄罗斯人、犹太人、印度人、工部局外籍公务员及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故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按摩院等消费场所较多,日侨开设的商店也较多。八一三事变后,华人商店多数外迁或歇业,北四川路上几乎全是日侨商店。抗战胜利后,日侨遣返,中国人商店陆续复业。民国36年,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有行号、商店345家。公私合营后调整商业网点,合并29家,撤销35家。1978年后,商业发展较快,上海运动鞋总厂门市部,医药新药商店等先后开设。1993年底,财贸系统在四川北路(武进路以北段)有商店181家,其他路上有176家。地境内另有个体户450余家,外商办事处14家。

街道经济始于1958年,至1960年共有生产组211个,生活服务组208个。1961年,街道工业总产值157万元,加工费97.3万元。1963年,有13个单位归口手工业局。1979年,街道成立工业公司、商业服务公司,有生产单位16个。1981年,集体企业产值达1637.69万元。1984年,街道工业公司及所属6家工厂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是年,街道经济重新创建,至1988年街道经济全年创利324万元,1992年4月成立川北实业公司。1993年底,有直属单位15个,年底完成产值9809万元,利润523万元。

清同治十二年(1886年)工部局麦瑟尼克学校在四川北路创设。20世纪初至30年代,相继出现守真书院、崇德女塾、怀恩中小学、培德公学、日本国民学校、韩国仁成学校和广东旅沪同乡会办的顺德小学。至40年代,有市立复兴中学、私立粤东中学、江声义务小学、永青小学等中小学10所和上海盲哑学校。解放初,有公立中学2所、小学3所,私立中学3所、小学14所。1958年,创办民办中学2所,民办小学7所。1959~1967年,建中学3所。1990年建中学1所。1993年底,地境内有中学8所,小学11所,幼儿园10所。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和复兴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是上海市实验性小学。有街道文化站1所,有图书馆2所和少儿图书馆1所,藏书3.8万册。

光绪三十一年建虹口娱乐场,民国4年、10年第二、五届远东运动会在此进行。民国11年,更名为虹口公园(1988年10月更名鲁迅公园)。1951年虹口公园部分园地划出,建立虹口体育场。1983年,建成全市唯一能日夜举行国际、国内田径、足球竞赛的全天候运动场。

民国13年,精武体育会总会迁至四川北路1702弄30号。1990年、1992年主办了两届精武国际武术邀请赛。

解放前,地境医疗事业以私人开业医生为主,先后有中国人办的医院(诊所)21所,日本人办的医院(诊所)约50所。解放后建华东海军医院(原日本海军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民党海军医院),1954年更名为海军411医院(1983年起逐步向市民开放)。解放后,接管市立第四医院,改名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地址为原日侨福民医院)。1951年,地境内组建联合诊所。1960年,一些联合诊所合并为长春、横浜桥地段医院。1986年8月12日,上海市市长江泽民至横浜桥地段医院视察高温防暑工作。1990年,由6个国家组成的美国P.T.P流行病学考察团到该院考察老年保健工作。1991年6月,横浜桥、长春地段医院合并为四川北路地段医院。

光绪三十三年,秋瑾在地境主办《中国女报》,开展反清活动。民国14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地境召开。民国15~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区委、中共江苏省委设在地境。民国16年9月,鲁迅移居境内直至故世。民国19年3月,在窦乐安路(今多伦路)召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光绪三十三年,日本人在地境内成立上海居留民团。民国16年,居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日本人占上海日侨总数的25.3%。八一三事变后,地境有日本人办的幼儿园2所、中小学5所,军政机关(含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住宅)、商店、会社、工场972家。其中姚山、大一、沪月等是专供军政宪特人员出入的舞厅。

溧阳路第四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潘与琪于1955、1959年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积极分子称号。并出席第一次、第二次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1960年,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前山阴路第一居委会治保委员沈桂莲于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山阴路第二居委会红十字卫生站的卫生工作、1986年长春路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街道内尚有获得市先进集体的单位20个、市先进个人77人。

3.乍浦路街道位于虹口区西南端。东临虹口港,西界河南北路,南濒黄浦江、吴淞江,北至武进路,面积1.23平方公里。1993年有居民32779户,91628人,有44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北海宁路58弄20号。

开埠前,地境属上海县高昌乡,清道光二十八年(1884年)辟为美侨居留地。抗日战争时期,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战胜利后属第十六区,民国36年(1947年)更名虹口区。解放初,属虹口区接管专员第一、二、五、六、七办事处。后几经变动,1956年属三角地乍浦路、中州路江西北路、武昌路河南路、哈尔滨路吴淞路4个街道办事处。1960年,调整区划属乍浦路、吴淞路街道办事处。1991年5月,撤销上述两街道办事处,建立乍浦路街道办事处。

道光以前,地境内浜沟纵横,费家宅、周家宅、陈家宅等自然村错落其间,居民以种田捕鱼为生。开埠后,“华洋”杂居,外省籍居民来境居住经商,英、美、日等国侨民与日俱增。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占街道住房总面积70%。20世纪20~30年代,建有河滨、大桥等公寓大楼14幢。1979年,拆除四川北路961弄部分棚屋,建造多层工房4幢。70年代后期,对河滨等6座大楼加建1~3层。1984年,拆除有100多年历史的久耕里、寿椿里危房简屋,建造4幢高层、5幢多层工房。同年,市环卫局拆除闸北环卫所,建武进大楼。1993年底,街道内房屋总面积155万平方米,其中住房面积89万平方米。

地境内道路大多在19世纪中、后期筑建,20世纪30年代已形成今道路格局。解放后,道路陆续改建成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并改造乍浦路瓶颈路段,拓宽河南北路、四川北路、吴淞路等主干道。

光绪二年(1876年),英商擅筑吴淞铁路,起点在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光绪三年拆除。光绪三十三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北苏州路2号成立,翌年3月24日有轨电车从外白渡桥驶抵勒克诺路(今宁武路)。民国13年(1924年),9路公共汽车驶经街区。解放后,公交线路不断延伸、新辟。1993年地境内有道路41条,公共交通线路26条。

地境虹口港上桥梁始筑于清乾隆年间。20世纪20年代,吴淞江上有外白渡桥等5座,虹口港上有长治路桥等6座。40年代,江西路桥、渡口桥拆除。解放后,对桥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理、加固或改建。吴淞路闸桥1988年建造,1991年4月30日建成。

明嘉靖初年,吴淞江上筑头坝。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头坝设义渡,是连接南北两岸的要冲。乾隆后期建代笠亭,头坝附近遂成虹口最早的集市。道光、咸丰年间,今吴淞路、天潼路至四川北路一段以及大名路、武昌路、闵行路、汉阳路等路段渐成集镇。随着租界势力在境内的扩张,虹口商业中心向四川北路转移。海宁路也渐趋热闹。咸丰七年英商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迁黄浦路。19世纪中期,顺记洋杂货号开设于大名路桥堍。民国25年,今大名路、长治路、塘沽路、闵行路、南浔路一带有大小五金商店124家,是当时上海最大、最早的五金市场。民国13年邮政大厦建成。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人大量涌入,大多集聚于今吴淞路、塘沽路、昆山路、南浔路四周。八一三事变后,许多居民外迁,商店倒闭或迁徙,店铺被日人占有,北四川路上85%都是日本商店。解放初期,商业多为私营中小商店。公私合营后,商业网点几经调整,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1979年,四川北路正式列为市级商业街。乍浦路餐饮店从3家增至108家,并发展成为美食街,1993年创利200万元。今全街道有各种商店千余家,著名的宾馆有上海大厦、浦江饭店、新亚大酒店、海鸥饭店。其中中华老字号和名特专商店有三角地菜场、雷允上国药店等30多家。

民国9年始,上海、中国、新华等10余家银行陆续在地境开设分支机构。1990年12月,黄浦路15号开设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1993年地境有银行、信用社、储蓄所19家,证券业务部11家。

同治四年后,江南制造总局(今江南造船厂)、华昌钢精厂、承余顺记蛋业公司(今上海禽蛋二厂)等先后在地境创建。民国36年,信谊药厂迁入地境。1985年,建成的上海打字机厂,是上海第一家生产计算机、打字机的专业工厂。1993年,地境有市属、区属中小型工厂40余家。

同治元年和三年,英商在黄浦江畔建汇源、怡和码头(今扬子江码头)。沿江一带仓库林立,较大的有市禽蛋二厂、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上海大厦等单位仓库。

1958年,街道办事处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0年,有街道工厂32家,生产加工组112个,服务站27个,1963年大部分归属虹口区手工业局管理。1979年,街道建立工业公司,将生产、生活服务组按行业合并,建立16个工厂、2个生活事业组,1984年初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领导。之后,街道经济又逐步形成社会综合服务所、合作联社、民政福利企业、劳动服务站4个经济系统。1992年4个系统合并建立上海兴利达实业公司,1993年更名上海兴利达实业总公司,辖有134家企业,年产值1.76亿元,利润608万元。

道光二十六年后,教会和外国人在地境先后开设文纪女塾、尤来旬学校、善导女子中小学等。国人办的学校有爱国女校、上海图画美术院等。历史上地境曾有各类学校80余所。解放后,新建中小学校5所。1993年底,地境有成人高校2所,中学5所,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各7所,区少年宫1所。

光绪二十四年,建成上海第一个儿童乐园——昆山儿童花园(今昆山公园)。光绪三十四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乍浦路海宁路口创建虹口活动影戏园(今虹口文化娱乐厅)。继而好莱坞、融光等7家影剧院开张,15家电影公司或协会创建或迁入。1993年,地境有电影院3家、俱乐部2家、区图书馆1所,公园2座,教堂2所。另有街道图书馆和文化站等。

同治五年,地境最早的医院——同仁医局在长治路创办。光绪三年,公济医院(今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到北苏州路。之后,地境先后有工部局医院、市立产科医院(1953年更名第二妇婴保健院)等医院50余所。另有日本同仁会(上海)医院(后为市立第五医院)等日本人医院30余所。解放后组建联合诊所、妇幼保健站、工厂联合劳工保健站14个。第二妇婴保健院,第五人民医院先后迁出区境。1959年,建街道地段医院。1993年,地境有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医疗救护中心站、区牙病防治所、中美合作上海太平洋口腔医院、区卫生防疫站和街道医院。

宣统三年十一月,孙中山先生回国,广东同乡会在武进路虹园宴请。解放前,陈云、应修人、张困斋等中共党员曾先后在地境内进行过地下斗争。大名路208号是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办事处。四川北路仁智里155号曾是中共地下党办刊物《文萃》、《人人周报》的发行所。叶人龙曾在塘沽路62号设中共上海地下党秘密电台。天潼路546弄29号是学生运动先锋战士、交大学生史霄雯烈士住宅。

抗日战争时期,新亚大酒店是日本人和汉奸的活动据点。塘沽路上有日本人俱乐部。四川北路大桥大楼,八一三事变后,被日本宪兵队队本部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楼被国民党军方接收,成为淞沪警备司令部。民国36年末,大楼售予中国银行,改为职工宿舍。

1978年、1982年街道妇女工作委员会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街道人民调解工作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一枝花”。从1983年起,被列为市对外开放单位,至1993年底,共接待外宾47批680人。1989~1993年连续3次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991年街道科普工作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992年街道办事处被评为上海市先进街道办事处、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市双拥模范街道。1993年被评为市市容环境卫生红旗街道,市二级整洁街道。敬老院被评为市社区服务实事先进集体。

4.唐山路街道位于虹口区南部偏东。东以大连路为界,西至高阳路、南临昆明路、北接周家嘴路。面积0.61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16738户,人口45856人,有24个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东余杭路809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后,地境隶上海县高昌乡,清同治二年(1863年)全境划为租界。八一三事变后,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隶十八区(后称提篮桥区)。解放后隶提篮桥区第二接管专员办事处、冬防办事处。1956年后,属唐山路、东余杭路街道办事处。1960年4月,属虹口区唐山路街道办事处至今。

地境处下海浦附近,有长浜、新记浜、北薛家浜等河流和凌家宅、林家宅、张家湾等村落。下海浦来往船民、渔民较多,清乾隆年间,船民、渔民在境内(今昆明路73号)建下海庙供奉海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地境内开始填浜筑路。20世纪20年代,已筑有邓脱路(今丹徒路)、塘山路(今唐山路)、爱而考克路(今安国路)等12条道路。解放后,12条道路经过养护、埋管、翻修路面,都先后由弹石路、柏油路面翻修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清道光年间,林姓师太在今东余杭路1046号建造皇母宫(民国7年改建),占地700平方米。咸丰八年(1858年),在凌家宅(今安国路288弄)建造平房18间。民国12年,在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741弄)建造克明里里弄房屋。到民国24年,地境共有里弄85条,二层楼里弄房屋2257幢,面积22.42万平方米。还有一些外国人建造西式住宅和印度教堂。

八一三事变初期,保民村、唐山里等房屋被日军毁坏。后外来移民在此搭棚栖身。丹徒路233弄、安国路31弄等成为人口拥挤的棚户区。

解放后,地境棚户简屋曾多次修缮。1968年,区房产局曾将保民村最危险的棚户改建为3层简易工房。1979年,又分5批改建保民新村,建成6层口字形住宅4幢,条形住宅2幢。1967~1993年,地境内建造4~6层新工房159幢,建筑面积13.19万平方米,另建有12~18层高层住宅7幢,建筑面积6.59万平方米(其中属棚户改造的有105幢,建筑面积13.35万平方米)。1992年,唐山里棚户改造一期工程启动,拆除棚户简屋4864平方米。1993年底,基本完成多层住宅2幢,面积9342平方米。二期工程正在建造中。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张崇新酱园(今上海酿造科学所实验工场)、广生行(明星花露水厂、上海家用化学品厂、今庄臣有限公司)、新民机器厂(1959年迁往闵行)、陈兴记机器厂(今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德太铁厂(今上海第五机床厂)等先后创建。从20世纪30年代到解放前夕,地境内还有木器、木模、针织、手套、卷烟、钢笔、皮革、丝织、翻砂等130余家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大多分布在鸿兴、兆庆、三联、三八、荣昌、华兴坊等居委会的里弄住房内,有的厂占据里弄四分之一的住房。解放后,经过调整。新组建、扩建的工厂有:上海工业缝纫机厂、上海打火机厂、上海烟草材料厂、华光工具厂等市属工厂17家,唐山仪表厂、上海康乐衬衫厂等区属工厂9家;另有庄臣有限公司、卡连娜食品有限公司、高华汽车电器有限公司3家中外合资企业。1993年,地境有工厂29家,其中上海第四制线厂,销售收入814.47万元,创汇298.7万元。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产值2135万元,利润231万元。上海第五机床厂销售收入2407.5万元、创汇289.1万美元。

地境工厂较集中,商店较少。20世纪40年代以后,唐山路两侧(保定路到舟山路一带)逐渐形成一批商店。1958年,地境有商店106家(其中国营商店57家)。改革开放后,个体商店迅速增加。1993年共有商店265家。另有东安菜场和舟山路、丹徒路、东余杭路、安国路、昆明路等农贸集市5处,旧货市场1处。有银行储蓄所3所、证券营业所4处、邮电营业所1处。

光绪二十七年,叶澄衷在张家湾(今唐山路457号)创办澄衷蒙学堂(今唐山路第一小学和澄衷中学)。民国9年(1920年),有宁波旅沪同乡会创办子弟小学(今公平路第一小学)。以后又陆续创办士林小学、建成小学、惊叙小学、成惠小学、第九国民小学(今虹口区第五中心小学)、中华烟草公司职工子弟小学等。解放后,私立学校改为公办,学校经过多次调整。1959年、1965年,创办长青中学、嘉陵中学。1993年,地境有3所中学,5所小学,3所幼儿园。街道还办有图书馆,文化站等。

解放前,地境只有3家私人诊所。1952年5月,组建提篮桥下海庙诊疗所,后更名提篮桥区第一联合诊所,1960年5月改组,建立唐山路地段医院。1993年,地境有唐山路地段医院、虹口区妇幼保健院和上海市健康教育所等医疗卫生单位。

1981年,街道办事处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文明小区”等活动,1987年,居委会与工厂签订“共建”协议56份。1990年,居委会、派出所、房管所成立社区协调小组,建立社区服务站。1982~1986年,各里弄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有4户次,被评为上海市“五好家庭”的有25户次。1993年地境已形成8个社区服务网络,有400多个服务项目,参加社区服务工作的居民约9000余人,占居民总数的21%。

5.嘉兴路街道位于虹口区中部偏南。东临沙泾港、通州路,西沿宝安路、溧阳路,南倚周家嘴路、鸭绿江路,北抵临平北路、宝安支路。面积0.73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16165户,45088人,有16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设哈尔滨路290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起,地境隶上海县高昌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地境南部被扩入公共租界。地境内租界线为从新嘉路与东嘉兴路交叉处北首至物华路、海拉尔路口之间的一条直线。宣统二年(1910年),租界线北部隶上海县引翔乡,南部属公共租界。抗日战争期间,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战胜利后,地境分属上海市十七区、十八区(后改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

解放后,沙泾港以西地境由北四川路区第三接管专员办事处接管,沙泾港以东地境由提篮桥区第四接管专员办事处接管。1950年后,改为冬防办事处和派出人员办事处。1955年8月,沙泾港以西地境建立嘉兴路街道办事处。1961年3月,改称溧阳路街道办事处。1964年,调整区划成现状,复称嘉兴路街道办事处。

19世纪中叶之前,地境北部杨家浜周围,有杨姓聚居,余为荒滩、农田、小浜。后随着经济发展与战事(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攻打上海)迭起,逐渐形成杨家宅、严家宅、唐家宅等自然村落。地境内有一些土路、木桥,现仅存一条胡家木桥路。20世纪初,租界当局筑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东鸭绿路(今鸭绿江路)、沙泾路、欧嘉路(今海伦路)等11条道路。此后又延伸狄思威路,筑汤恩路(今哈尔滨路)、周家嘴路。至20世纪20年代,又筑东嘉兴路等11条道路。同期,沙泾港上陆续修建香烟桥等5座桥梁。民国19年(1930年),上海市政府筑南北主要干道翔闸路(今四平路),时地境共有道路30条。解放后,在大力改造道路的同时,1982年拓宽四平路,1987年改建临平北路,1992年改建嘉兴路桥,并拓宽溧阳路桥堍至四平路的路段。至1993年,地境内道路俱已铺设混凝土或沥青,有的作了升高或拓宽。

20世纪初,鸭绿江路沿线建仁和里、元和里、三升里等里弄房屋。20世纪20年代,在东嘉兴路建瑞庆里3层楼房屋69幢,在宝安路和溧阳路分别建祥茂里和天同里2层楼房屋134幢,英商麦加利银行在溧阳路建造麦加里3层楼房屋38幢。民国20年,建造天堂大戏院(今嘉兴影剧院)和瑞康里、威乐里等一批里弄房屋。至民国25年,地境已有里弄房屋15万平方米。八一三事变时,天同路、东交通路、柘皋路和梧州路等地段5个街坊里弄房屋345幢,面积3万平方米,遭日军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境内空屋多,租金低,一部分随国民政府来沪的中小职员、新闻工作者、书画家、法医等在此定居,瑞康里成了报社和文人荟萃之地。此外一些外省籍农民,在战争废墟或庆阳路一带荒地上,搭棚栖身。

解放后,政府大力改造危棚简屋。1956年,在东嘉兴路建造新瑞丰里3层新式里弄房18幢,1958年对老瑞丰里16幢旧房改建成3层房屋。1974年,在天水路171弄建成地境内第一幢多层工房。至1985年,共改建930户危棚简屋。1985~1986年,在通州路、四平路沿线共建造多层工房13幢。1988~1993年,在四平路西、东两侧,先后拆去危棚简屋,兴建虹临花园西园和东园住宅小区。1991年,地境内首幢18层高层公寓在西园住宅区竣工。1993年,正在建造的有喜临门大厦、商贸大厦、国际公寓和虹临花园东园住宅小区。

地境内麦加里(今溧阳路965弄)位于华界与租界的交界处,20世纪20年代是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的地方。麦加里11号曾是中共江苏省委交通站。麦加里21号,民国14~16年是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地点。麦加里33号,民国37年是国民党中将张权进行策反起义活动的寓所。197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机关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世纪初,地境内沙泾港附近有几十家中小型缫丝厂。民国2年后,美商海宁洋行(今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英商上海机器冰厂有限公司(今上海牛羊肉公司)、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华商神州造纸厂等先后创办。抗日战争期间,香烟桥路统一缫丝厂仓库(今香烟桥路小学),成为日本骑兵部队营地;工部局宰牲场、海宁洋行和上海冰厂被日军占用,生产军用食品。民国36年,震旦铁工厂(今震旦消防器材厂)迁来同嘉路。民国37年,创办青年无线电行(今上海沪光灯具总厂)和玲奋电器机械厂(今上海试验机厂)。这些私营工厂规模小,资金薄弱。解放后,老厂获得新生。震旦铁工厂产品畅销全国。益民食品一厂生产的光明牌冷饮,占领国内市场。1950年科工制造厂(今上海汽车配件厂)创办,后成为生产汽车散热器的骨干企业。1966年,玲奋电器机械厂与新力机器厂合并,定名上海试验机厂。1972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制造国内第一条自动高温、巧克力浇模成型机组,支援马尔他国家建设。1974年,上海沪光灯具总厂制造中国第一台无害新闻灯。1993年地境内有工厂17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4家。

20世纪初,地境内商业首先在东鸭绿路、梧州路一带发展起来。20年代沙泾港上有小火轮、木船往来,码头林立,两岸商店、饭铺、旅馆、茶馆、书场、戏院应运而生。八一三事变后,许多居民逃往租界,部分店铺被炸毁,市面萧条。抗战胜利后,地境内商业逐步恢复,有店铺800余家(包括固定摊贩),大部分规模较小,以烟酒食品店为最多。由于通货膨胀,小商店纷纷倒闭。1954年,地境有商店217家。公私合营和集体化后,网点几次调整,商店布局趋于合理。1976年后,新增60余家商店,1993年,地境内有各种商店471家(含个体经营户)。

1958年,在原民政部门和社会生产自救的小工场基础上,建立里弄生产加工组37个,1960年发展到123个,1962年调整为35个。1963年,街道成立联管组,实行统管,部分生产加工组归并成立电机开关、剪铁等13个工场,是年划归区手工业局。1979年,在32个加工组的基础上,组建嘉兴制镜厂等9家街道工厂。1984年1月,归口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84年起,街道陆续办起合作联社、劳动服务管理所、综合服务管理所、民政福利管理所等4个经济系统。1992年4个系统归并成立上海汇豪富实业公司。1993年6月,更名中源实业总公司,下设4个分公司,年营业额7566.46万元,创利721.62万元,纳税436万元。

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境内创办京沪中学(今新沪中学)、公立天同路国民学校(今天水路小学)、基本小学(今香烟桥路小学)和通旅小学(今梧州路第二小学)等。1956年创办上海市建安初级中学(现建安中学)、海伦路小学。1993年,地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9所、医院1所。1987年成立嘉兴路街道老年学校,1993年有老年学员2230名。1990年,建安中学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的先进集体。此外,嘉兴路街道文化站有越剧、京剧、合唱三支文艺队伍。街道图书馆藏书万余册,坚持为居民服务,并为孤老、残疾人员上门送书送报。

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卫生街道。1991年后街道办事处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两年评一次)。1993年街道妇女儿童保护工作和拥军优属工作分别获市先进集体称号。

6.新港路街道位于虹口区中部偏东。东起大连路,西傍沙泾港,南至周家嘴路,向西沿安国路、飞虹支路、虹镇老街三角地段,北连四平路。面积1.1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14个居委会,居民19314户,57728人。街道办事处设天宝路543号。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后,地境隶上海县高昌乡。民国元年(1912年),以新港浜为界,南归闸北市,北属上海县引翔乡。民国16年,隶上海特别市。八一三事变后,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战胜利后,隶上海市第十八区、二十一区、二十二区(民国36年改称提篮桥区、新市街区、江湾区)。

解放后,以新港浜(今新港路)为界,南属提篮桥区第一、二接管专员办事处。1950年12月后分别属第六、七冬防办事处和区政府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改为区人民政府第九、十办事处。1955年为新港、沙虹、飞虹街道办事处,1957年新港、飞虹街道办事处合并,1958年隶提篮桥区新港路街道办事处。

新港浜以北地境先隶新市区、江湾区,1956年隶榆林区陈家头办事处。1958年,并入提篮桥区。虹口区、提篮桥区合并后,隶虹口区新港路街道办事处至今。

20世纪前,地境有虹镇、徐家宅、新港巷、翁家宅、范家宅、张家巷等村镇。有新港浜、虬江(又名南沙浜、虹镇老街浜)、翁家港、东沙洪港等河流,其中,虬江贯穿全境。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筑大连湾路(今大连路),光绪三十六年填浜筑沙虹路等。20世纪20年代,筑周家嘴路、飞虹路、天宝路等,均为煤屑路面。抗日战争期间,天宝路等路段遭日军炮击,路面破损,雨季积水成河,1950年整治了天宝路。1958年,填新港浜、虬江、筑新港路、虹镇老街。1993年,境内有18条主要道路。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虹安镇募修猛将堂,位于今沙虹路、虹关路一带,后毁于淞沪战争。光绪三十四年,建修心庵(又名三宝堂)位于今三河路。20世纪20~40年代,建清修庵、天竺庵、虹镇福音堂、吉祥寺、延寿庵、大悲庵、祈祷会堂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佛事渐少,僧尼转业,寺庵相继关闭。

民国24年时,境内有停厝棺柩的上海公所,20世纪中叶有铁锈会馆、久安会馆等,解放后逐步淘汰。解放初,有徐海峰等3烈士墓,后移葬龙华烈士陵园。

崇海里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建有7条里弄,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民国26年8月17~20日,国民政府军分别在范家宅(今虹镇老街)、天宝路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虹关路、天宝路、张桥路、新港浜一带民宅遭日军重炮毁尽。抗战胜利后,外省籍移民在此建造大批棚户简屋,居民多以筑路、码头搬运、拷铲油漆和踏三轮车等为生。

1953年5月,飞虹路发生火灾,受灾居民1595户。1954年初,在天镇路棚户、菜地上建爱国新村安置灾民。20世纪50年代末,提篮、榆篮、自建等新村相继建成,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棚户居民在政府支持下,自筹资金翻建住房。1983年,有465户翻建私房,新增面积8258平方米。是年上海港务局在大连路、新港路建汇山小区。有9幢多层、3幢高层,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汇山、华顺大楼高26层是境内最高建筑(计划1994年峻工)。1993年地境房屋面积共107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62.4万平方米,私房简屋35.6万平方米,高层建筑8幢。

地境早期有铁铺、木桶行、染坊等。民国23年,有时钟厂、冷藏公司各一家,制革厂2家,缫丝厂7家,织绸厂、织带厂各1家,翻砂厂、机器铁工厂28家。沦陷时期,日人开设田所伸铜厂(今上海铜管总厂)和长江铁工厂(今上海工具厂),并将华南美锦蜡光纸厂改为日本上海加工纸厂(今华丽铜版纸厂),在周家嘴路设落棉商第一组合工场(今高压容器厂)。

解放后,新生珐琅厂(今上海搪瓷五厂)迁入境内,虹口盲聋福利工厂(今上海低压电器四厂)开办。1959年,地境内有19家国营工厂。20世纪70年代末,又有天宝铜厂、新沪钢窗厂、申江工具厂等市属集体企业开办。1993年,地境内有部、市属企业27家,其中千人以上工厂4家。

明末清初,虹安镇(今虹镇老街飞虹路三角地段)已基本形成,周围水路便捷,交易兴旺。至清同治年间,虹安镇已逐步冷落。1949年,地境内有油酱、米店、肉店等20余家。解放后,新建新港路菜场、邮电菜场,虹镇老街、东沙虹港等集市贸易市场。1993年地境内有各类商店200余家,个体经营者680余人,还有3家储蓄所和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

20世纪50年代,街道筹办居民生活服务组和生产加工组。70年代末,撤并生产组,创建新港半导体厂等9个街道工厂和街道工业公司。80年代逐步创办新港街道生产生活服务联社、综合服务管理所和民政企业服务管理所等。1992年,联合成立广达工贸公司。1993年,易名广达工贸总公司,下属9个专业分公司,12个小型工厂,7个工程队。是年,广达公司年产值5738万元。

20世纪40年代,飞虹支路有飞虹大戏院,主演沪剧、锡剧。1955年,建提篮桥区工人俱乐部(今虹口区第一工人俱乐部),同时兴建提篮桥区工人体育场(今虹口区工人体育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俱乐部遭到破坏,1981年重新设计和建造,内有电影院、小剧场等。此外还有和平公园、畅心园、银电俱乐部、远洋公司活动室、飞乐弹子房、街道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

民国9年,地境内始设市立虹北初级小学。民国35年,虹镇福音堂(今远洋新村处)设蒙恩小学、次年改为农村圣经学院。1949年底,地境内有6所小学,校舍简陋。解放后,地境内先后创办过公立和民办小学11所、中学7所、半工半读学校1所、技工学校3所、业余大学3所。至1993年,地境内有上海化学工业职工大学橡胶分校等3所高等教育机构,有虹临职校、铜管厂技工学校和3所初级中学,有6所小学、4所幼儿园和7所托儿所,另有虹口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

解放前,地境无专业医疗机构。解放后,由个体行医人员组成联合诊所。1960年成立新港地段医院,1971年医院设中西医结合治疗硬皮肤病专科门诊,疗效显著,1990年由区中心医院接办。1993年,四平路设虹口区精神病防治所。

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胡厥文、中国女子足球队队长水庆霞、词作家陈念祖、探险家旅行家余纯顺等人,曾在地境内居住、工作或学习。

1974年,经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圈阅的中发32号文件,转发新港路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经验。1978年,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人防先进集体。1989~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拥军爱民模范街道。

7.提篮桥街道位于虹口区东南部。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2.36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36029户,人口104745人,有54个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设高阳路263号。

地境在19世纪中期前属上海县高昌乡。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辟为美侨居留地。抗日战争时期,属侵华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日本投降后,隶上海市十八区(民国36年改称提篮桥区)。

解放后,地境隶提篮桥区接管专员第三、四、五、六办事处;1950年12月隶区冬防派出人员第二、三、四、五办事处(1951年7月改称区政府派出人员办事处,1952年改称区人民政府办事处),自1955年起,地境先后在安国路、临潼路、长阳路、通州路、永定路、梧州路、西安路、海门路、东长治路、丹徒路、新建路、唐山路街道内。1991年5月,海门路、东长治路街道办事处撤销,以其原辖地及原属唐山路街道办事处的同丰居委会地块,建立提篮桥街道办事处。

19世纪中期,地境内河浜纵横,阡陌交错,黄浦江边为船民、渔民停船、晒网处,俗称徐家滩。提篮桥附近、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等已形成集镇。

道光二十五年,有英商在徐家滩营造码头。19世纪70年代,沿黄浦江北岸已中外客、货码头林立。今沿江货运码头分属高阳港务公司和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客运码头有沿海航线公平路客运站和国际航线外虹桥客运站。

19世纪50~60年代,在码头修建期间,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及与之相交的道路陆续建成。从19世纪中期起,相继改建和修建成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中虹桥(今长治路桥)、里虹桥(今汉阳路桥)、新虹桥(今余杭路桥)、北新虹桥(今鸭绿江路桥)等一批桥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上海首通有轨电车后,6条线路中有3条通过地境。解放后,地境内33条道路,铺成沥青或混凝土路面,有的道路作了升高或拓宽。1961年修建虹口港水闸,控制潮水倒流。至70年代,港上桥梁都改成钢砼结构。1984年提篮桥人行立交桥建成。

19世纪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阳路上有朱村等集居点,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徐家滩修建码头时,仓库、工商业用房陆续出现。新建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至20世纪初,地境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以南,虹口港以东至华德路(今长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一带已成为居住区。嗣后,延伸到大连路、周家嘴路,并建起一批新式里弄房屋。华德路上有一些外侨居住的西式房屋。

八一三事变,地境成为战场。在8月20日汇山码头争夺战中,汇山路以西、东百老汇路东段附近,很多房屋被毁。抗战胜利后,周家嘴路以南及昆明路一带出现成片棚户简屋。

1959年10月,原光裕里、榆林里、平凉村三处旧式里弄房屋改造,建成地境内规模最大的新村住宅区——临潼新村,占地3.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1978年,20层高的大名饭店在提篮桥落成。1988年,高28层的远洋宾馆,耸立于提篮桥。1993年,地境内房屋面积共152.5万平方米,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伴有成片棚户。

境内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徐家滩设立杜那普船坞和伯维船厂。同治四年(1865年)后,英商耶松船厂、国内官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创立,民族资本办的发昌机器厂、同文书局、云章衫袜厂(今景纶针织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分公司、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和华德灯泡厂相继创建。地境内还有不少小型机器五金工厂集中于兆丰路(今高阳路)北段。

19世纪中叶,一些美国人在百老汇路开设赌场和酒吧。广东、宁波等地的商人也来经商、居住。19世纪末,东熙华德路已成为商业集中地,东百老汇路西段主要为货栈集中点,东段与茂海路、汇山路一带为以提篮桥为中心的贸易网点。市面繁荣,商贸兴盛,尤以五金、皮革为最。

两次淞沪战争,尤其是八一三战争,使工厂、商店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地境长期在日本海军直接控制之下,居民四处迁徙,厂、店倒闭,或迁入租界和内地,生产萎缩,市面萧条。

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商业曾一度恢复,并有所发展。新光内衣染织厂和中国标准铅笔厂(今中国铅笔一厂)先后迁入境内,一些规模较小的机器五金工厂也相继建立。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工商业再度衰落和萎缩。

解放后,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厂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60年代中期转为国营,经过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中生产受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光内衣染织厂、景纶针织厂等老厂更新设备,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商业经1956年公私合营和集体化后,网点多次调整。1958年31家大小商店合并建立大名百货公司,雄居提篮桥商店之首。提篮桥和东长治路成为区级商业中心,提篮桥有各类商店700余家,行业较全。70年代以后,远洋、东虹、大名等宾馆饭店及1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设立,地境更为繁荣。

1993年底,地境内有工厂148家,以中小型为主,其中47家为市属工厂。有商业网点533个,以百货、饮食业为主,其中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个体商业已达355个。另集市贸易点有小商品和农产品摊位235个。

街道经济萌芽于1952年,当时为提供社会失业人员和烈军属就业机会建立了一些小工场。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后,又建立一批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先后被有关部门接管。80年代初,街道组织返城知识青年建立以加工生产和商业服务为主的生产服务合作联社。1978年、1983年,东长治路和海门路街道福利工场先后创立,安置残疾人就业。1984年起,又兴办商店、机修等服务业。1991年,合作联社创利92万元,税收84万元;福利工场创利税40万元;街道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所创利119万元,税收46万元。1992年4月,街道合作联社、民政福利企业管理所、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所及劳动调配站所属经济实体,合并组成发达尔实业公司,当年创利305万元,税收136万元。1993年经过调整,公司下属38个独立核算企业,产值1.27亿元,利润391万元,税收251万元。

宣统元年(1909年),同庆戏院开设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上。民国9年,梧州路上有剧影二用中国影戏馆。以后又建成多所剧场、影院,部分毁于八一三事变,至1949年尚存5所。解放后经几度改造,更新设备,功能达到多样化。长治电影院经1982年改造后,成为全市第二家立体电影院。1993年街道有图书馆4所、文化站1个。

光绪二十七年,善余义塾在中虹桥北老三官堂内创立,后改称虹口蒙学堂。20世纪20~40年代,一批中小学相继创建,东熙华德路上曾有雷士德工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还有一些俄国人和犹太人学校。1993年地境内有4所中学、11所小学、9所幼儿园。业余教育有冶矿职工大学和多所中等学校。

解放前,地境内仅有工部局巡捕医院(今虹口区中心医院)。1993年地境有海员医院、航道医院、虹口区中心医院、提篮桥第一、第二地段医院和唐山路街道地段医院。

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迁入地境。之后日本、朝鲜等国侨民陆续迁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奥、波等国犹太难民聚居于提篮桥一带,最多时达1.7万人,一度使地区内商业繁荣活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迁离。

民主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志士在地境内生活和活动。同盟会司库宋嘉树居住于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孙中山也曾在此小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张闻天在华德路乾信坊居住和工作。东百老汇路、汇山路设有中共地下印刷所,印刷《红旗》、《捷报》等书刊。

光绪二十九年启用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俗称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上,曾关押、残害过众多革命志士和市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批日本战犯,在狱内被处决。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上海市监狱。

昆明路上的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8.欧阳路街道位于区中部偏东。东临四平路、沙泾港,西靠宝安路、甜爱路,南沿临平北路、宝安支路,北至大连西路。沙泾港斜穿境内中部。地境面积1.45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居民24806户,73080人,有29个居委会。办事处设四平路621弄8号(甲)。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西南部隶宝山县依仁乡,东北部隶上海县高昌乡。民国16年(1927年),隶上海特别市。八一三事变后,地境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保甲第六区和伪新市街区。民国34年8月,隶上海市第十七区、二十一区(民国36年更名北四川路区、新市街区)。

解放后,境南由北四川路区第三接管专员办事处接管。后隶第三冬防办事处、派出人员办事处。1956年后分别隶虹口区祥德路、山阴路、嘉兴路办事处。境北由新市区接管,隶新市区工农乡、四平乡。1952年后,隶江湾区、北郊区、榆林区、提篮桥区。1959年12月划归虹口区。1964年10月,新港路、嘉兴路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欧阳路街道办事处。

解放前,地境处市郊结合部。20世纪初至2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建造第一平民村,平房94间。同期建造青庄(今山阴路343弄)西式住房2幢、新式里弄住房14幢。30年代,日侨建造兴亚新村(今四平路357弄新亚新村)、高风寥(今四平路372弄新绿村)、黄苑庄(今四达路99弄)等2层楼住房共38幢。40年代,建造祥德村、七友小筑、绿苑庄(今祥德路2弄、12弄、58弄)等2层楼西式住房18幢。20~40年代,建造积善里(今山阴路340弄)、安吉里(今吉祥路84弄)、新村里(今祥德路96弄)、海余里(今欧阳路30弄)等10余条里弄2~3层楼石库门住房219幢,建造塘里、龙瑞里、全家宅(今欧阳路35弄、23弄、60弄)等平房简屋50余幢(间)。境北原是农村,明、清年代形成董家宅、奚家湾、蒋家桥、颜家洼、姚登阁、唐家宅等10个自然村。居民以农为生。民国24年,上海市政府在其美路(今四平路)建造平民村(今幸福村)住房250间。

境南,1951年上海铁路局在欧阳路180弄建造3层楼工房9幢。1954年,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建造建设新村(今欧阳路378弄)3层楼工房22幢。1979~1986年,在欧阳路501弄、545弄、祥德路274弄等地段拆除棚户简屋,建造多层工房31幢。境北,1953年邮电部、华东邮电管理局兴建邮电新村(今四平路621弄)2层楼工房82幢。1957年,拆除颜家洼自然村,兴建大连新村3层楼工房76幢。1966~1976年,又在上述新村扩建多层工房20余幢,并对老工房改建加层。1980年,地境首幢高层住宅海港大楼在四平路639号建成。1981~1988年,拆除幸福村、蒋家桥、姚登阁等村落,兴建多层工房130余幢。至此,地境形成煤卫设施齐全、生活服务配套、市容环境整洁的邮电新村、大连新村、幸福村和蒋家桥居住小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1990年,在四平路480弄建成新兴、新振高层住宅。后又在大连西路201弄建成虹连大楼高层住宅。1993年,地境内有高层住宅5幢,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此外,新中、新华、新宏大楼、恒城花苑等9幢高层住宅正在建造中。

20世纪初,始筑四达路、吉祥路、祥德路、董家宅路。30年代,辟筑翔闸路(今四平路)、欧阳路、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建造其美路一号桥(俗称“头道桥”,今四平路一号桥)、二道桥。民国29年,日本侵略军在其美路东侧筑过一条轻便铁路,运行一年后拆除。解放前,地境共有道路12条。1951年,筑建大连西路和大连西路桥。1958年,拆除二道桥。1959年后,欧阳路、祥德路、吉祥路、宝安路等路段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1977、1982年,分别建密云路、天宝西路和颜家洼路。1983年,拓宽四平路,将原宽15米的车行道扩建为35米,左右设慢车道,并在大连西路四平路口建造人行立交桥。1985、1987年先后拓宽大连西路、临平北路。1993年,建成祥德路桥。

民国12年,境内创办首家华昌印铁制罐厂(今华昌铝制品厂)。民国23年,建成华德灯泡厂。沦陷时期,华昌厂被日军占用,日商建康德化学株式会社和兴亚护膜工业会社,生产军需产品。抗战胜利后,华昌厂仍由原主经营,更名华昌钢精厂。并建大可染化料厂(今上海染料化工五厂)、中南橡胶厂。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6107厂建成。1972年,华昌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调往青海省,支援外地建设。1979年,沪光电表厂建成投产。1993年初,天水电器厂与香港合资组建上海天龙电子有限公司。年底,境内有市属、区属工厂56家。

解放前,境内商店较少,在欧阳路南端、全家庵路、平民村有几家小型商店。解放后,随着工房兴建,居民增多,1956年在祥德路、大连西路开设粮油食品、烟糖百货商店7家,至1965年地区有商店20余家。“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建商店8家。改革开放后,地区商业迅速发展,1989年企事业单位开设商店50余家。1990年,欧阳路、祥德路、四平路、大连西路商业网点初步形成。1993年,境内有商店116家,个体商业148户,农贸市场3个,邮电、银行储蓄所7家。

1958年,街道兴办集体事业,组建手套、纸盒等里弄生产组。1976年,建有生产组57个。1978年,生产组改建成街道工厂9家,后归属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81年后,街道先后组建知青合作企业,成立合作联社、街道劳动服务所、街道综合服务所和街道民政福利企业管理所,至此街道内形成合作联社等4个经济系统。1991年,在区内率先成立上海永发工贸公司,后更名为上海永发实业总公司,统管街道经济。1992年,成立天宝信用社,永发实业总公司与香港永亨昌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上海亨纳斯大理石有限公司。1993年,永发实业总公司下设8家分公司,有100余家经济实体,营业额7024万元,利税880万元。

民国21年后,创建平民村小学(今幸福村小学)、江淮中学。民国25~29年,日本人在欧阳路一带开设日本高等女子学校、日本女子商业学校、日本中学和第五日本国民学校。民国35年,光华大学迁入境内复校。是年,胡宗南在四达路开设中正中学,校长由国民党陆军中将黄雍担任,学生接受军事教育。解放后,中正中学撤销。1951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光华大学离境。1952年,上海财经学院迁入境内办学,1958年迁出。1957年平民村小学更名为幸福村小学,后成为乒乓球活动传统学校,女子单打世界冠军曹燕华曾在此接受启蒙训练。1960年,上海市北郊中学迁入,现系区重点中学。1982~1991年,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区行政管理学院、区党校、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和上海市统计职业技术学校迁入境内。1993年,境内有大专院校1所、中专、职校2所、中学5所、小学10所、幼儿园8所。另有区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各1所。境内有欧阳路地段医院1所。

街道办事处从1982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上海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2~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86年,开办欧阳路街道敬老院。1987年,街道首创具有教育、服务、指导等功能的优抚园,拥军优属工作曾受到民政部的赞扬。1990年,街道成立社区服务协调会,社区服务项目有55个。是年,街道办事处被评为上海市人口普查先进集体。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街道。1992年,在邮电新村建造街道文化站、图书馆,建颜家洼路社区文化一条街,推进社区文化活动。是年,街道办事处被评为上海市统战工作、青少年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街道办事处。1993年,蒋家桥居住小区被命名为上海市文明小区。民政部领导率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长前来地区视察,肯定社区服务特色。

9.江湾镇位于虹口区北部。东临逸仙路,西濒俞泾浦、泗塘及江杨南路,南及西南以水电路、灵丘路、奎山路一线为界,北倚农机路,面积4.27平方公里。1993年底,镇内有16个居委会,12个自然村,常住户口15922户(包括城镇户口、农业户口),47066人。江湾镇人民政府设在新市南路1191号。

江湾成陆距今1200余年。唐开元元年(713年),地处海岸线。唐天宝十年(751年),处捍海塘内。

“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最早称商量湾,亦名曲江。市镇始建于宋,自胡陆湾桥起沿河向东,坐落走马塘北岸。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前后,抗金名将韩世忠驻中军于此,部分家属随之落户,遂渐成小镇。

南宋建炎年间,江湾隶属昆山县。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起,至清雍正初均隶嘉定县依仁乡。雍正二年(1724年)起隶宝山县后,因4乡(依仁、守信、循义、乐智)横跨嘉定、宝山两县,遂逐渐以厂代乡,称江湾厂。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江湾乡。民国17年(1928年)7月,隶上海特别市江湾区,设市政委员江湾办事处。沦陷时期,属伪上海特别市市中心区,设伪镇公所。抗日战争胜利后,隶上海市二十二区(后改江湾区)。上海解放后,隶上海市江湾区,设第一办事处。1950年2月,成立江湾镇人民政府。1956年,隶北郊区。1958年7月,隶宝山县;9月划归虹口区,11月复归宝山县。1984年9月,再隶虹口区。

江湾镇为历代战略要地,屡遭战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掠江湾,全镇被毁,庐舍殆尽。后里人在保宁寺东西营造商铺住房,明末,恢复成镇。一二八事变,江湾镇是主战场,日军掳掠烧杀,惨绝人寰,毁民房7539间。八一三事变,江湾镇复遭兵燹。沦陷八年,日军为筑机场、兵营、仓库,强圈民地,强拆民房,6000多乡民流离失所。

清末民初,江湾镇市街狭隘,平房居多。江湾大街(今万安路)宽仅2米,余均小街小巷。20世纪20年代曾有花园别墅多、家族宗祠多的特点,然地境内农田多、村落多,仍属农村性市镇。一二八事变后,建房简陋,直至解放。解放后,住房建设发展迅速。1966~1984年,建造住房总面积25.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175户。1985年,开始兴建丰镇新村、凉城新村(1987年12月单独建立凉城新村街道)。全镇34个自然村,划出15个,拆除7个,尚余12个。95%以上农田被征用建房,有1078农业户转为居民户。1985~1993年,竣工住房总面积58.8万平方米,入住居民11225户。先后建成丰镇新村等10个住宅区,其中有18层高层住房10幢。

宣统三年(1911年),镇东南首筑体育会路(今纪念路),通往江湾跑马厅。20年代,镇周开始筑公路,有逸仙路、水电路、场中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主要市街拓宽5~6米。解放后至1984年,先后拓宽场中路、水电路、新市南路、韶嘉路,整修道路14条,大街小巷泥石路均改铺成水泥路,22条道路在改建时埋设下水道5925米。1985年后,翻筑拓宽新市北路、仁德路、池沟路、沽源路,新筑灵丘路、丰镇路、凉城路、江杨南路(南段)。全镇道路34条,总长约23公里。1958~1966年,境内上海市煤气公司建螺旋式煤气柜4座,并铺设煤气管道。1958年居民饮水,有井242口,自来水给水站39处,至1993年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凡新建住房水电煤卫设施俱全。由于市政建设高速发展,古老集镇显著改观,农村性市镇已向城市化转变。

清初,江湾镇四乡盛产优质紫花布,远销闽粤。江湾镇成为棉布交易集散地。开埠后,江湾地处城乡交会地,客商竞相来南境办厂经商。光绪二年,淞沪铁路通车,促进地境工商业发展,金、木、玻璃、卷烟、化工等厂相继设立。民国7年,开设电灯厂,民国11年开设模范工厂橡胶工场。全镇有商店300多家,米业居多,洋纱棉布次之。手工编结工艺品远销海外。农业主种蔬菜,辅植花卉。其时堪称江湾镇的鼎盛时期,后因一二八、八一三事变而衰落。

解放初,江湾镇工业以手工业为主。至1984年,境内有工厂59家。80年代中期,转为中外合资企业有6家,其中中日合资上海爱思旅行用品有限公司,连年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上海市生产出口型外商投资先进企业。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1991年改为股份制企业,为上海市“转换机制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3年,全镇有工厂73家,总产值25.6亿元,利润2.8亿元。另有建筑、安装工程单位7家,运输单位4家,仓储16家。

江湾镇的商业,历来以中小型为主,主要集中在万安路。1985年后,新市南路、新市北路、场中路形成新的商业地带。镇内有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6家,其中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第四分公司在镇西部,兴建住房1142套,面积6万余平方米。境内新建三星级宝隆宾馆和颇具规模的春江宾馆,还有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江湾商场。1993年,全镇有国营和集体商店79家,年营业额3.5亿元,个体商业户224家,在车站西路、池沟路设集市贸易2处,532个摊位。是年,填袁长河,开辟新街市。

江湾镇1958年创办里弄生产加工组、服务组,后发展成6个镇办工厂,1984年12月归口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92年成立上海黎民工贸公司,统一管理镇属里弄综合经济、合作经济、生产联社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经济实体。1993年总产值3854万元,利润216万元。是年12月成立上海万通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

江湾镇文化历史遗迹较多,曾有寺、庵、观、阁等10余处。尤以保宁寺最古,为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建,宋韩世忠曾驻中军于此,山门内遗有“旗桩石”。园林在明代有“李园”“周园”,清代有“就圃”“涉成园”等。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创办曲江小学。之前,有江湾书院。同治七年(1868年)设义塾。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创办西江小学、虬江小学(今红旗小学)、东江小学和竞业师范学堂等。20年代,境内曾有上海大学、劳动大学、立达学园等高等学府。民国26年前镇内有市立小学8所。解放初,境内有小学4所,中学2所(其中私立初级中学1所)。1985年以来,新建丰镇中学、丰镇一小、丰镇二小、凉城四小,以及丰镇、白玉兰等四所幼儿园;重建新市中学,扩建江湾中学、红旗小学及车站西路、韶嘉桥两所幼儿园。境内三门路原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988年迁虹漕南路,是年8月,原址由上海大学文学院迁入。另有中专上海市公共卫生学校1所,上海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原上海市劳动局第二技工学校)等中专技校5所,上海汽车研究中心等科技研究单位3所。医疗机构有江湾医院和民办蓝鹰医院。有江湾镇文化中心和江湾镇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4处,江湾电影院和文化馆于1993年10月拆除重建。

解放后,江湾镇政府积极发动扫盲,组织里弄生产加工组、服务组,兴办里弄食堂,创办幼儿园、托儿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90年,成立江湾镇社区服务领导小组。1992年,成立江湾镇社区服务中心。1993年,中心下设家教部、家电修理部、康复医疗部、文化娱乐部和婚姻介绍所,居民参与率达60%以上,每个居委会普遍拥有一支百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江湾镇计划生育工作于1979年、1981年、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1993年,出生率5.5‰,自然增长率为-0.26‰。全镇卫生之家普及率72.73%,文明户占总户数39.5%。1983年以来,江湾镇连续保持上海市卫生城镇称号。

THE END
1.《第三调解室》第20230315期第三调解室之弟弟坚持争夺房产哥哥《第三调解室》第20230315期,是由主持的综艺,于20230315上映。节目简介:第三调解室之弟弟坚持争夺房产 哥哥姐姐顾及亲情各退一步https://m.iqiyi.com/v_fd7vthgfn4.html
2.第三调解室《第三调解室》20241106成谜的分家单(2) 第三调解室 47:56 《第三调解室》20241105成谜的分家单(1) 第三调解室 47:55 《第三调解室》20241004父亲的房 第三调解室 49:15 《第三调解室》20241030老公 还钱(2) 第三调解室 47:53 《第三调解室》20241029老公 还钱(1) 第三调解室 1评 47https://m.btime.com/item/23o6305dpf6egb9qbfk93e9koha
3.第三调解室:夫妻二人开撕,妻子:不忘家里拿钱,还分我房子展开第三调解室:夫妻二人开撕,妻子:不忘家里拿钱,还分我房子 播放583发布于 2024-11-26 00:14 6 评论 1 分享 转发到头条 复制链接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不感兴趣 举报 下载今日头条APP 扫码下载今日头条 PP青春影音剧院 粉丝59.2万赞253.8万 关注 扫码下载今日头条APP 看最新、最热资讯内容 推荐视频 16:https://www.toutiao.com/video/7441142829272793639/
4.第三调解室:女儿想卖掉自己家的房子,却发现母亲已把房子卖了女子在家嚣张跋扈,看婆婆老了逼婆婆过户房产,婆婆:死都不给! 呱呱纪实 1381跟贴 打开APP 家中百万积蓄不翼而飞,妻子装聋作哑,丈夫怒提离婚儿子都不要 李艺鹏观点 356跟贴 打开APP 66岁老人要再婚,却遭三个子女强行阻拦,老人再婚的理由让人心痛 北北纪录片 702跟贴 父母嫌弃大儿子家里穷,联合4个女儿围殴大https://m.163.com/v/video/VVGLA2QBK.html
5.《金牌调解》是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演播室对话节目,由章亭担纲主持金牌调解全集高清在线播放。免费高清全集打包mp3下载!《金牌调解》是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演播室对话节目,由章亭担纲主持。节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节目以调解http://www.u77.net/xiaopin/367.html
6.综艺《金牌调解》兄妹间的房产之争在线观看直男老伴气笑调解员 20211231 丈夫出轨为博妻子关注 丈夫用假房产证骗婚 儿子自闭症竟由父亲造成 男子三姐弟心力交瘁遗产之争 妻子面临崩溃 丈夫一再逃避 翁婿的金钱争夺战(下) 翁婿的金钱争夺战(上) 金牌调解之不能说的办公室恋情 金牌调解之再婚夫妻的苦衷 金牌调解之我的妻子是只母老虎 金牌调解之骗婚https://www.996kan.com/kp/y108-2-2902.html
7.遗嘱继承纠纷答辩状(通用9篇)无论从权利义务告知还是举证质证以及法庭辩论及调解均不存在上诉人所述的程序违法问题。 理由如下: 其一,针对上诉人第三条上诉理由第一款,答辩人认为证明不属证人证言,应属书证。 书证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而存在的,并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证人证言则是指以口头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4fkq6uo.html
8.www.qxfz8.com/mokslip75373.html限购、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信贷额度紧缩,在调控大背景下,合肥二手房中介市场萎缩严重,房产中介行业已经开始“过冬”;部分房产中介企业甚至已开始退出。 7月28日电 据“中央社”援引巴西媒体27日报道,一名巴西女子大快朵颐享受完一整盘美味肉丸加西红柿酱后,竟在西红柿酱罐头里面发现保险套,结果获得厂商5000美元赔http://www.qxfz8.com/mokslip75373.html
9.《现场》20201024百万房产继承争夺战《现场》 20201024 百万房产继承争夺战 《现场》 20201017 追凶27年 《现场》 20201010 闹市谋杀案 《现场》 20201003 定置网非法捕捞公益诉讼案 《现场》 20200930 福清72小时 第三集 《现场》 20200929 福清72小时 第二集 《现场》 20200928 福清72小时 第一集 《现场》 20200926 谎言的代价 《现场》 20200919 https://tv.cctv.cn/v/v1/VIDEMO2hMC1PEb7Ms8WDMJmx201024.html
10.家与家的2023:砥砺深耕,笃行致远家与家和徐汇区妇联、普陀区人民法院、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徐汇区枫林街道等达成共建合作,定期定向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在婚姻家庭危机干预中心窗口累计接待144小时,承接普陀区人民法院导诉项目并累计服务624小时,为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29个楼栋、8000余名常住人口提供29期公益咨询服务,累计130.5小时,前往天龙党群服https://www.jiayujia.com/2024/jdt_0102/1068.html
11.金牌调解1130507正片:兄弟抓阄引发的房产纠纷金牌调解首页 综艺 金牌调解 金牌调解1 130507-正片:兄弟抓阄引发的房产纠纷-金牌调解在线观看 关灯 收藏 2018-11-20夫妻结婚十三年离婚两次两人对爱情的冷漠即将造成第三次离婚 2018-11-19姐弟为争房产展开激战1 110517-正片:两个妻子的遗产争夺战-金牌调解 1 110520-正片:无法改变命运的婚姻-金牌调解 1 110521https://www.chinashengjj.com/sales/41800-2-2827.html
12.《第三调解室》完整版在线观看正在播放:第三调解室2020021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去预防病毒传播?在线观看 关灯 收藏 已收 订阅 已订126919报错 上一集下一集第三调解室2020021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去预防病毒传播?在线观看 更新至2022-12-15期/综艺/大陆/2019 PPTV视频2020021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去预防病毒传播? PPTV视频 腾讯视频https://www.gusiyuan.com/zongyi/disandiaojieshi1/5-822.html
13.金牌调解之不甘心的二十年婚姻综艺在线观看排名:访谈综艺榜第1名状态:更新至11-26期国家/地区:内地类型:内地普通话 访谈年份:2014首播时间:20140623播出时间:每天晚间更新1期语言/字幕:汉语主演:章亭更新时间:20140623简介:金牌调解之不甘心的二十年婚姻,综艺在线观看,简介:金牌调解20140623,不甘心的二十年婚姻。http://m.pps.tv/play_3G5BSN.html
14.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救赎:生存还是毁灭?新闻能源资讯于是,一场围绕保护生态林地,建设生态森林公园为大众服务,还是开发房地产供少数人享用的观音山争夺战悄然打响。原本,某些领导认为,拿下一个民企老板,一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还不是很Easy?没想到的是,他们碰到的对手是黄淦波,这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居然很顽固,居然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为了契约精神,为了保护东莞的生态环境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34924-1.html
15.第三调解室:丈夫控制不住情绪,经常拿东西打人,妻子毅然离开9月26日 00:53| 新京报事故救援身亡事故 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支持赔偿监护人寻亲的合理费用 9月26日 11:43| 澎湃新闻侵权9 与前任的“毛孩子”争夺战 9月25日 20:01| 新京报李彦宠物猫71 安琪酵母子公司事故警示:应确保安全与发展同步前行 9月25日 11:13| 每日经济新闻安琪酵母 凯诺律师事务所:拆迁方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7034235883/m1a345ebeb001013enm
16.第一时间11月27日晚,星光璀璨下的河南艺术中心大剧场内座无虚席,歌剧《茶花女》第8场演出如约上演。 发布于:2024-11-28 11:20 “小保”讲医保丨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绑定需要注意什么? 大河网讯为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医保政策,河南省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与大河网联合打造了“河南省医保中心直播间”,并推出“小保讲https://news.dahe.cn/dysj/index.html
17.东北网2012年03月08日新闻汇总[224][房产频道] “星光耀计划”恢弘布局 推动城市发展升级 2012-03-08 13:54 [225][东北网黑龙江]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353期 2012-03-[787][企业频道] 两石油巨头展开天然气争夺战 扩张背后存隐忧 2012-03-08 10:01 [788][东北网游戏] PSV《空之波涛》新情报 3名新女性角色公开 2012-https://www.dbw.cn/system/2012/03/08/0_201203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