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20年2月,武汉新冠肺炎爆发。据报道,共有60多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中国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其中,日本物资上的寄语一度成为热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翻译诗句
翻译: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全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作用】
①内容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表达了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热情。
②结构上,整齐一致、回环往复,具有一种建筑美。
③语言效果上,凝练优美、音韵和谐,便于记忆和传唱,具有音乐美。
2.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找出每一章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层层递进,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3、前人评赞这首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诗的“英壮迈往”体现在哪些方面。
英壮迈往:迈往,超越前人。英勇雄壮的姿态超越前人
①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②同仇敌忾的英勇无畏精神;
③不怕困难的协作友爱精神;
④上下同御的爱国卫家精神。
全诗小结:
《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慷慨激昂,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战斗豪情和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