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高考意义上的好城市?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世界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在人生每个重要关头,都不能踏错河流。

工作如此,投资如此,买房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202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291万人,大学生毕业生1158万人,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整体过剩已成常态。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变。没有永远高热不退的专业,也没有始终屹立不倒的大学。

选好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选大学仍旧是第一位的,但如果选错城市,人生或许会绕上不少弯路。

那么,哪些是高考意义上的好城市?

01

教育大城之一:

本科高校最多的城市

第一类是教育大城。

高校越多,大学生越多,教育实力越强,整个城市的创业创新氛围就越浓厚,知识溢出效应也更突出,高新产业的集聚效应也会极为凸显。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共有3072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

这些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集中于传统大区中心。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一个指标是高校数量:

如果将本科、专科院校都涵盖在内,我国内地大学10强城市分别是:

北京(92所)、广州(84所)、武汉(83所)、郑州(72所)、重庆(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长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正如城市有行政级别、城市能级之分,大学也有本科、专科及双一流之别。

全国2800多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占比不到一半,很多城市高校看似众多,但多是专科院校在数量上的贡献。

因此,衡量高校的含金量,更适合的指标是本科高校,这是全国本科大学最多的城市:

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8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全部高校还是本科高校,深圳、苏州、宁波、东莞、佛山、南通等万亿级经济强市,都处于垫底位置。

与之对比,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高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晋崛起的经济强市。

这也说明,东北虽然经济不复以往,但底子还在。

02

教育大城之二:

在校大学生

衡量教育大城的第二个指标是大学生数量:

套用港口的概念,城市有空港、陆港和海港,而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港”。

在校大学生数量越多,说明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作为后备军的高学历人才越多,整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也就更大。

根据各地2022年统计公报数据,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7城在校大学生破百万。

当然,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只是宏观意义上的大学生。

作为TOP3城市,广州、郑州、武汉的在校大学生分别达到165.1万、139.6万、133.3万,与各自常住人口相比,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当然,大学生众多,只能说明高校规模之大,难以说明综合实力之强。

硕士博士设立门槛更高、招生标准更高,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研究生培养资格。在全国2800多所高校中,拥有硕士点的只有600多所,而有博士点的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在学研究生数量,可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个参考指标。

以在学研究生来看,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有9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成都、杭州、重庆。

北京,无冕之王。一个体现是,今年北京的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这座拥有34所双一流高校、众多科研机构的“首善之区”,生动诠释了“硕士博士遍地走”的场景。

从在学研究生来看,武汉超过广州,但广州依旧不弱,而作为大学生第三城的郑州却滑落到15名开外,而位列大学生十强的石家庄则排到了20名之外。

郑州的在学大学生比武汉犹有过之,但在学研究生仅有6.55万人,仅为武汉19.66万人的1/3左右。

石家庄在校大学生总量与南京不相上下,但在学研究生仅有2.8万人,相当于南京(19万人)的1/6。

与之相似,昆明、南昌等省会也是如此,这就是教育大城与教育强城的区别。

03

教育强城:

双一流大学

高校数量之多、大学生之众,只能说明教育规模,难以说明实力之强。

衡量教育强城的标准有二:一个是双一流大学,另一个是世界500强高校。

先看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大学,于2017年推出,每隔5年更新一轮,取代了传统的985大学、211大学的评价体系。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发布,共有147所高校入围,几乎每个省份都来者有份,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实力极为悬殊。

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一流院校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辖市,以及其他主要省会城市,基本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

即使是欠发达地区,也有双一流高校入围,如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

不过,由于第二轮双一流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高校混在一起,而且不乏区域均衡的考虑,失去了传统985与211的识别度。

不过,双一流大学是通过学科来体现的,入围学科数量的多少,足以作为大学及城市教育实力的参考资料。

这是各大高校一流学科排行榜:

当然,跻身双一流,未必说明高校实力突出,但成为双一流,却能得到来自国家、省市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自然如虎添翼。

高校实力不算发达的河南很有代表性。河南拿下了两所双一流大学,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河南大学。

这两所高校,在日常的行政教学开支之外,还获得了河南75亿资金的重磅扶持,其中省财政分别安排郑州大学50亿元、河南大学2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

所以,双一流大学,未来会强者恒强。

04

教育强城之二:

世界500强高校

第二个指标是世界500强高校。

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真正具有可信力的只有4个:QS、U.S.News,泰晤士、上海软科。

四大榜单,分别来自英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软科是来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但榜单的公正性得到国际范围认可。

香港今年推出的高才计划,就以世界百强大学为评价标准,采用的正是这四个榜单;日本等地的人才绿卡,也赋予四大榜单TOP300强高校以更大的加分权重。

这四个榜单有何不同?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2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从高校来看,4大榜单全部跻身200强的只有8所高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这正是赫赫有名的清北+华东五校,再加上最新晋级的武汉大学。

当然,一向被视为教育洼地的深圳,却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跻身多个世界大学排名,这与公众的传统认知形成冲突,背后或许不无深圳经济强市的加持,也与深圳在国际化、学术层面的投入不无关系。

与之对比,由于国际评价标准的不同,国际大学排名,向来是理工科高校更占优势,而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相对被低估,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各大排名就是例证。

不过,无论是哪一份榜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部分强省会城市,南京、武汉、西安遥遥领先,而深圳、苏州、无锡、佛山等经济强市在高等教育上并不突出。

05

有钱之城:

经济强市、强省会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新一轮大洗牌。

在某种程度讲,城运即未来。选择竞争力强劲的赶超之城,还是经济人口持续收缩的地方,区别越来越明显。

这是2022年全国百强城市:

其中,万亿GDP城市已经扩容到24个,南方18个,北方6个,广东江苏各占4席,浙江山东福建各2席。

在万亿城市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强市,正在破局。

目前,9000亿量级的有江苏常州、山东烟台,2023年大概率跻身万亿俱乐部。

而在8000亿量级,还有河北唐山、江苏徐州、辽宁大连、浙江温州等城市,未来几年有望晋级万亿。

当然,在一众城市中,进步最大的当属强省会。

借助强省会战略,省会聚集和吸引了来自全省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及产业资源,因此发展快于一般城市。

过去10年,以合肥、福州、济南、太原为代表的省会城市,GDP排名不断跃升,未来还有望继续抬升。

06

发达之城:

人均GDP、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GDP总量高只能说明规模大,不一定代表城市更为发达。

相比而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更好的参考指标,两者结合就能看出哪些城市究竟只是大,还是大且强,抑或小而美。

这是2022年人均GDP最高的20座城市:

令人疑惑的是,与大众习以为常的GDP排行榜完全不同,人均GDP十强城市,不仅罕见出现四个中小城市的身影,而且状元与榜眼之位都被西部普通地级市所垄断。

这些地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家里有矿,且坐享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狂欢。

榆林、鄂尔多斯是煤都,克拉玛依是石油大城,海西州也拥有众多矿产,这些城市在能源价格一路高涨之时,往往一飞冲天。

然而,一旦能源周期逆转,这些地方的经济往往也会面临巨大震荡。

所以,衡量城市发达程度,要排除资源型城市,这与人均收入相结合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是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

第一类,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宁波、南京、无锡等经济强市,无论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双双位居前列,这些城市可视为发达地区。

第二类,鄂尔多斯、克拉玛依人均收入却排在30名开外,榆林、海西州,人均收入更是排在50名之外,这些地方居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富。

第三类,东北一些地市,不只是GDP总量被赶超,人均指标也逐渐落后,沈阳、大连等地都是如此。

第四类,重庆、成都等地,虽然GDP跻身前十,但人均GDP却排在50名开外,而人均收入也排在40名之外,这些城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

当然,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指标,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一概而论。

07

拼命建大学:

教育经费充足的城市

有钱的城市,自然有财力拼命建大学。

虽然教育经费不等于教育实力,但没有充足的经费,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我国高校有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分,一般部属高校经费相对充足,但部分财大气粗的地方高校,同样位居前列。

这是2023年主要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从部属高校来看,教育经费最为充裕的10所高校: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

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教育经费普遍高过文科院校,而高校所在省份财力更为充沛的,教育经费也就相对更为充裕。

这是部属高校,还有一些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而存在,其他不乏经费爆棚的存在。

这是2023年部分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排行:

这其中,深圳、郑州是代表。

深圳虽然教育资源不发达,与北上广存在巨大差距,但深圳本身经济实力突出、财政实力雄厚,对辖区内的龙头高校的扶持力度相当突出。

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20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其中,仅深圳大学获得教育经费就超过50亿元,追上一些传统名校,甚至超过兰州大学等中西部众多985高校。

郑州是强省会的典型。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整个河南迄今仍无一所985高校,就连211高校也只有一所:郑州大学,自然能获得更多财政支持。

当然,一省只有一所顶尖大学的地方还很多,但只有强省会或经济强市,才能提供强大的支持动力。如果本身的经济底子就比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学,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更关键的是,落后地区恐怕连过去的教育优势都无法保持。

08

就业强城:

人口流入地

人口涌入之地,大学生就业所向之城。

用脚投票,这是最大的现实。

孔雀东南飞,人口流向是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产业发达、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资源充足、薪资水平和升职空间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选。

2010-2022年,谁是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

可见,深圳、成都、成都位居前列,年均人口增量都在50万以上,堪称过去10多年来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而西安、郑州、武汉、杭州、重庆、长沙、苏州等城市,年均人口增长也超过20万,均为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地区。

相比来看,天津、兰州、呼和浩特、长春、唐山、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处于垫底水平。

而哈尔滨人口不增反降,已经跌破了千万大关,自此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大市。

这还是过去12年的整体情况。由于当时人口还在增长,这其中不乏来自人口自然增长的贡献。

如今,全国人口大盘见顶,多地自然人口出现负增长,抢人大战从过去的来者有份,变成了零和博弈,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当然,随着国际大形势变化,外贸开始遭遇挑战,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口众多,且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陆地区,成了这一战略的重要受益者。相比而言,一些竞争力较弱的沿海地区,开始面临挑战。

这是未来人口流向的最大变局所在。

09

就业之城:

985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就业所在地,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去向,可谓至关重要。

作为经济大省和产业大省,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几乎是所有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地。

人往高处走,人跟产业走,孔雀东南飞背后的道理正是如此。

根据主要985高校毕业生去向分析,不难看到,发达地区高校的第一就业地无一例外都是本省本市,如华南理工大学超过3/4的毕业生留在广东,上海交通大学近1/3毕业生留在上海。

当然,如果经济不差,或者省内有强省会的支撑,高校毕业生也会还有相当比例留在省内就业,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都是如此。

与之对比,经济欠发达,或者竞争力不够强劲的地区,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即使拥有众多名校,也很难真正留得住大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老牌985高校,但留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却不到3成,大量学生最终成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蓄水池。

武汉和合肥成了例外。

武汉是我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但如何留住百万大学生,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留汉工程”的推进,加上武汉高新产业的崛起,重点高校毕业生留在湖北的比例有所反弹。

此外,安徽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一世界200强高校,但大多数毕业生都去了“包邮区”就业,这不能不说是安徽的尴尬。

当然,近年来,合肥借助最强风投城市开始崛起,建立起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未来在留住名校毕业生上将会拥有更大话语权。

10

几个建议

千万不要选错城市。

当然,选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经做好了高校层级的优先排序。显然,985高校拥有最大的优先级,其次为211高校。

如果在两个985或211高校之间犹豫,或者选择空间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选好城市无疑就很重要。

这里有几个原则:

其一,尽量到大城市去。

大城市不仅教育资源更发达,就业空间也更广阔。无论是为了开阔视野,还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开四无城市:既不属于省会,也不是经济强市,也不是大都市圈成员,更不靠近就业所在地的城市。

这些地方,过去因缘际会,获得名校落地,但一无财力,二无优势产业,三无充分的就业空间,未来发展必然堪忧。

其三,重点高校优先选城市,普通高校选城市兼顾选专业。

如果分数达到重点线以上,那么选择城市就有了优先级。

如果只能触及普通高校,那么选择城市的同时务必要考虑好专业,哪些专业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哪些专业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定要考虑清楚。

其四,城市群时代,不一定都要挤到北上广。

北上广的经济、产业和教育无一不发达,但这三大城市竞争也最为激烈。

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都市圈或城市群内的高校,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既不脱离大城市,又靠近就业所在地,这是更为理性务实的选择。

THE END
1.买房时机已到!选对城市和板块,想不升值都难!楼市广州武汉一线城10月、11月,深圳新房成交量都创下了新高,二手房成交量也在疯狂递增,深圳目前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荣枯线了,而且12月份热度不减,说明眼下,去一线城市买房,已经是最佳时机了,再晚一点,房价就会开始快速上涨了。 第三大信号,价格触底 深圳12月份,很多新盘开始收回了之前的优惠力度,还有不少新盘开始涨价出售,涨幅高达12%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25KOJ90553TEV3.html
2.买房时机已到!选对城市和板块,想不升值都难!只有当你对这些数据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楼市的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次买房的最佳时机了呢?你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座城市、那个板块和那个产品了呢?如果你还在犹豫和观望,那么我要告诉你:机会稍纵即逝,千万不要等到错过了才后悔莫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884886106028960&wfr=spider&for=pc
3.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如作为消费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务员群体也位列其中,对住房配套问题给序了相当大的关注,买房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榆林开发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发展日新月异,但诸如中小学、蔬菜市场、金融等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买房的积极性。随着市委办公小区等一部分https://www.ruiwen.com/diaoyanbaogao/5386893.html
4.《置身事内》读书笔记——关于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一方面土地财政提高了地方政府收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城市化浪潮和制造业腾飞。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和背后重投资、重出口的经济结构也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债务隐患和民生支出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以及高房价、外来劳动力无法安居乐业,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低等社会问题。无法被消化的国内过剩产能只能对外输出,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76156/
5.现在买房值吗?2016楼市变化趋势(图)房产资讯2015年就要结束了,那么现在买房值吗?2016年楼市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楼市的未来变化前景仍不明朗,很多人对现在买房还是以后买房表示很纠结。下面带你了解一下中国楼市未来的12大趋势,希望能对购房者的买房决策起到启发作用。 1、城市之间房价差距将更大 https://m.fang.com/news/hblt/0_17680480.html
6.中国楼市将来12大趋势看看如今买房能否值因为楼市的将来变更前景仍不腐败敞亮,所以很多人对如今买房还是今后买房暗示很纠结。下面笔者就来带你体味一下中国楼市将来的12大趋势,但愿能对购房者的买房决议计划起到启发作用。 1、城市之间房价差异将更大 当局一向想在城镇化过程中间,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但因为公共成本没法均衡配置,发展时机更多地集结在京https://m.jiwu.com/dongguan/news/2313892.html
7.上海楼市:如果你有60万,完全可以买优质地段三房!提问:有上海户口,上海嘉定有房,杭州滨江有房,考虑小孩将来教育,请问在哪定居合适? 小孩如果将来走国内正常教育通道,强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从传承上来说,上海自然会胜一筹。 比如将来小孩在上海参加高考,跟浙江相比是easy模式,后者竞争会更激烈。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80678246203816
8.如果在北上广永远买不了房,怎么办?就在这场漫长的考验中,买房的意义逐渐变成了获取身份的工具。于是有些人花重金买下老破小,有些人在房子面前被劝退,接受了现实。 没在一线城市买房,能选怎样的生活 既然一线城市的这趟车,许多人可能永远也上不了,那么不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人生就注定不会精彩吗?大家用多样的生活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https://36kr.com/p/dp1976919038192003
9.再添一城!“零门槛”买房时代,又回来了楼市调控大转向楼市降温期间,“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角色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同。与此同时,大城市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多个省会城市实行“零门槛”落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吸引购房需求。然而,随着购房限制的全面解除,户籍门槛的竞争逐渐失去意义,因为对许多人而言,“零门槛”购房比落户更具吸引力。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429/46442850.html
10.2023稳楼市政策正式打响,购房门槛降至历史最低位降利率、降首付,促进市场回暖的有力抓手,一方面可以降低购房者成本,减轻压力,对提振购房积极性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传统楼市小阳春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密集下调利率和首付,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在这波多方位利好加持下,预计部分重点热点城市楼市有望加速迎来小阳春。https://zhaoqing.loupan.com/html/news/202302/5036511.html
11.这座省会城市放大招“抢人”:本科生半价买房!还在大城市漂着的你这座省会城市放大招“抢人”:本科生半价买房!还在大城市漂着的你会去吗? 肇起于2017年的城市“抢人大战”远未结束,不过,呼和浩特在购房政策的优惠力度上却刷出了新高——符合规定的人才,买房价格照市价拦腰砍去一半、首付低至两成。 机构人士统计称,过去2年间,发布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60个,从力度与数量https://wxly.p5w.net/article/2283662.html
12.发改委官员:一二线城市房价不会崩盘仍将上涨第三,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收入群体分化,基于人口总量的高收入人群基数大,形成对高等级城市高房价的支撑。假如高收入人口占全国的10%,我们会有1.36亿高收入人口形成持续的高端的购买群体,对高端、高层次地产有持久性的需求。他们第一会在本地买房,第二会到省会城市买房,然后到北京、上海买房。高收入人口到等级高的、核心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9CaKrnJBy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