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意图何在?

【解局】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意图何在?

昨天,一份名为《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重磅文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意见》共分六部分、16条细则,全文不长,但分量绝对不轻:牵头起草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它称为“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

而《意见》提出的“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也激起了舆论千层浪。

放开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这回动了真格?将对重点人群、城市化推进产生哪些影响和挑战?

这就得好好聊聊了。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发布

我们都知道,城市化存在梯度,进城落户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与城市规模挂钩,而户籍制度的调整也会与人口流动密切关联。

早在进城落户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城乡人口就已经开始按照梯度流动,一般来说有三个途径:

一是通过升学实现的职业流动。上个世纪末,中国启动大学扩招政策,高考录取率和录取人数不断攀升,而与升学带来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相应,高校毕业生也成了一线和准一线城市人口增加的主力。

二是农民垮区域流动。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超过2.8亿,青壮年劳动力往往会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沿海地区,这部分人口推动了流入地的常住人口规模扩大、城镇化率提高。

三是购房。岛叔老家的农民,十多年前流行到乡镇买宅基地建房,七八年前流行到县城购房,最近三五年则开始到地级市买房。农民涌向哪里,哪里房价就开涨。

那这回的《意见》影响了哪些人群的流动?

逐条分析,“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主要是针对农民群体,意味着他们将从之前的自由进县城,转变为可以自由到部分地级市落户。

“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说的是一些重点人群,比如大专本科毕业生,通过升学、就业能够顺利迁入到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或是一些地区的省内排行第二、第三的重点城市。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则意味着,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将继续执行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目标人群是优秀人才。

几条政策比对下来就会发现,这一轮放开放宽大城市落户政策,影响的主力人群依然是农民群体,已经在地级市购房的农民这回可以无障碍地在当地落户,同时还能吸引一批没有购房的人去购房。

这种梯度型的城市化政策与进城落户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贴合着中国的社会流动趋势。

(图源:ICphoto)

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通过户籍来区分的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前,通过城乡二元制度设计,国家从乡村提取资源,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形成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国家推动“同工同酬”。

到了十六大之后,过去的“剥夺型”城乡关系又演变为“保护型”城乡关系。国家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上也相继提出了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

而之所以要放宽城市落户政策,进一步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也正是基于这种“保护型”城乡关系一路发展,得来的不少好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我们先是引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要素在城乡流动;同时又采用针对乡村的保护型政策,成功避开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农民进城、资本下乡”。

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农民自由流动、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工业和农业两个领域的劳动生产率都得到极大提高。

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政策。农业、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弱势,如果将其全部放在市场中,必然会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被挤垮。因而在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同时,我国也对资本下乡设了限,有效避免资本对乡村的掠夺。

在“保护型”城乡关系下,农民可以自由到城市就业,获得更高收入;进城失败的农民呢,也有农村和土地作为保底,进可攻,退可守,城市化过程极具“弹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却没有出现“贫民窟”,这是奇迹。

而在国家加大向农村投入资源、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这回《意见》所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政策逐步落实的情况下,城乡户籍的福利内涵,将逐步缩小和取消。

理想状态下,未来的户籍将只具有登记意义,背后不再包含“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上的区别。

有朋友问,那政策上为何还要取消或降低城市落户门槛、推动农民群体的户籍流动?《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本质上是要进一步提升当前的户籍城市化率。

而就农民的个人选择而言,一些在县市买房的农民,觉得能同时拥有土地权利,认定农村户籍的含金量更高,落户意愿相对不强;

对于选择落户到城市的农民来说,短期内超大特大城市仍存在流入门槛,这回政策的利好,主要是鼓励这部分乡村人口将户籍移入三、四线城市。

有意思的是,这轮城市化/城市户籍推进的加速,也日益改变着我国的社会结构。在政策引导、房地产推动、教育城镇化拉力等作用下,我国正从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三元”结构,面临着不小的机遇和挑战。

过去,农民在乡村完成家庭再生产,到城市就业,大部分人的归属地仍是在乡村。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县市买房,落定户籍,下一代教育在县市完成。农民的流动路径,从“农村→城市就业→乡村养老”,转变为“农村→城市就业→城市定居”。

通常来讲,农民很难在特大超大城市买房,也没有能力在沿海就业地买房,绝大部分农民外出到一、二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打工后,会攒钱回到家乡的县市买房。

“超大特大和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乡村”这一“三元”结构由此形成。

过去,城乡完全是两套社会系统。农村有田有地,城市由市场配置资源。而正在形成的“三元”社会结构,则在一、二线城市与乡村之间,产生了“非农非工”的第三部分。

这“第三部分”的城市毫无工业化支撑,因而需要两头支持:一由乡下支持,年轻人在县市买房,多数靠父母拿出血汗钱支持,乡下种地的中老年人,每到节假日要送菜送油送鸡蛋到县市给孩子吃;

二靠沿海务工滋养,常见的形态是,女性居住在县市“陪读”,丈夫到沿海地区和更大的城市打工,寄钱回家。

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势群体进入城市生活,有稳定职业,成为新兴市民;还有一部分人在努力之后,没有条件进入,就返回乡村继续做农民。

进入城乡“三元”结构后,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进入县市生活。这个群体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消费却不落后,大部分人过上了“伪中产”生活。他们既缺乏土地上的“安全感”,也缺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基于固定职业形成的“稳定感”。

推动农民进城落户、提高城市化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拉动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稳定社会。但也需注意到,城乡“三元”社会结构并不比城乡“二元”结构更稳定。

放开放宽大城市进城落户政策,因而就需要密切注意“三元”社会结构带来的挑战,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一些配套措施也应有所部署:

比如稳妥推进城市化,要警惕一些地区为拉动房地产而诱导农民进城,坚持政策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又如做好产业布局,城市化离不开工业化,要坚持三轮驱动的发展思路。

再就是要推进县域治理,中西部三四线城市,需要着力解决好进城落户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缺一不可。

最后,要坚守“三农”政策底线,改革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农用地制度所必须坚持的方向是——土地留在农村,要防止各种力量下乡与民争地、与民争利。

如《意见》中所说,“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的同时,流动的社会亦需始终兜牢民生底线。后续政策的施行,也应立足这一点来考量。

THE END
1.买房时机已到!选对城市和板块,想不升值都难!楼市广州武汉一线城10月、11月,深圳新房成交量都创下了新高,二手房成交量也在疯狂递增,深圳目前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荣枯线了,而且12月份热度不减,说明眼下,去一线城市买房,已经是最佳时机了,再晚一点,房价就会开始快速上涨了。 第三大信号,价格触底 深圳12月份,很多新盘开始收回了之前的优惠力度,还有不少新盘开始涨价出售,涨幅高达12%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25KOJ90553TEV3.html
2.买房时机已到!选对城市和板块,想不升值都难!只有当你对这些数据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楼市的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次买房的最佳时机了呢?你是否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座城市、那个板块和那个产品了呢?如果你还在犹豫和观望,那么我要告诉你:机会稍纵即逝,千万不要等到错过了才后悔莫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884886106028960&wfr=spider&for=pc
3.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如作为消费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务员群体也位列其中,对住房配套问题给序了相当大的关注,买房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榆林开发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发展日新月异,但诸如中小学、蔬菜市场、金融等配套设施未能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买房的积极性。随着市委办公小区等一部分https://www.ruiwen.com/diaoyanbaogao/5386893.html
4.《置身事内》读书笔记——关于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一方面土地财政提高了地方政府收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城市化浪潮和制造业腾飞。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和背后重投资、重出口的经济结构也给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债务隐患和民生支出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以及高房价、外来劳动力无法安居乐业,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低等社会问题。无法被消化的国内过剩产能只能对外输出,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76156/
5.现在买房值吗?2016楼市变化趋势(图)房产资讯2015年就要结束了,那么现在买房值吗?2016年楼市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楼市的未来变化前景仍不明朗,很多人对现在买房还是以后买房表示很纠结。下面带你了解一下中国楼市未来的12大趋势,希望能对购房者的买房决策起到启发作用。 1、城市之间房价差距将更大 https://m.fang.com/news/hblt/0_17680480.html
6.中国楼市将来12大趋势看看如今买房能否值因为楼市的将来变更前景仍不腐败敞亮,所以很多人对如今买房还是今后买房暗示很纠结。下面笔者就来带你体味一下中国楼市将来的12大趋势,但愿能对购房者的买房决议计划起到启发作用。 1、城市之间房价差异将更大 当局一向想在城镇化过程中间,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但因为公共成本没法均衡配置,发展时机更多地集结在京https://m.jiwu.com/dongguan/news/2313892.html
7.上海楼市:如果你有60万,完全可以买优质地段三房!提问:有上海户口,上海嘉定有房,杭州滨江有房,考虑小孩将来教育,请问在哪定居合适? 小孩如果将来走国内正常教育通道,强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从传承上来说,上海自然会胜一筹。 比如将来小孩在上海参加高考,跟浙江相比是easy模式,后者竞争会更激烈。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80678246203816
8.如果在北上广永远买不了房,怎么办?就在这场漫长的考验中,买房的意义逐渐变成了获取身份的工具。于是有些人花重金买下老破小,有些人在房子面前被劝退,接受了现实。 没在一线城市买房,能选怎样的生活 既然一线城市的这趟车,许多人可能永远也上不了,那么不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人生就注定不会精彩吗?大家用多样的生活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https://36kr.com/p/dp1976919038192003
9.再添一城!“零门槛”买房时代,又回来了楼市调控大转向楼市降温期间,“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角色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同。与此同时,大城市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多个省会城市实行“零门槛”落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吸引购房需求。然而,随着购房限制的全面解除,户籍门槛的竞争逐渐失去意义,因为对许多人而言,“零门槛”购房比落户更具吸引力。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429/46442850.html
10.2023稳楼市政策正式打响,购房门槛降至历史最低位降利率、降首付,促进市场回暖的有力抓手,一方面可以降低购房者成本,减轻压力,对提振购房积极性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传统楼市小阳春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密集下调利率和首付,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在这波多方位利好加持下,预计部分重点热点城市楼市有望加速迎来小阳春。https://zhaoqing.loupan.com/html/news/202302/5036511.html
11.这座省会城市放大招“抢人”:本科生半价买房!还在大城市漂着的你这座省会城市放大招“抢人”:本科生半价买房!还在大城市漂着的你会去吗? 肇起于2017年的城市“抢人大战”远未结束,不过,呼和浩特在购房政策的优惠力度上却刷出了新高——符合规定的人才,买房价格照市价拦腰砍去一半、首付低至两成。 机构人士统计称,过去2年间,发布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60个,从力度与数量https://wxly.p5w.net/article/2283662.html
12.发改委官员:一二线城市房价不会崩盘仍将上涨第三,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收入群体分化,基于人口总量的高收入人群基数大,形成对高等级城市高房价的支撑。假如高收入人口占全国的10%,我们会有1.36亿高收入人口形成持续的高端的购买群体,对高端、高层次地产有持久性的需求。他们第一会在本地买房,第二会到省会城市买房,然后到北京、上海买房。高收入人口到等级高的、核心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9CaKrnJBy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