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美国次贷危机理论概述介绍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兴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地发展壮大,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地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于是,这就迫使银行业渐渐退出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业务增长点转向了质量较差的收入增长,他们通过适当地介入“高收益风险”的次级贷款业务来优化以往“低收益风险”的信贷组合然后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出售给各机构,以达到分散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开始发展成为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业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主要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这就迫使银行逐渐缩减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增长点转向了差异很大的消费者客户群体上。这一业务内容的变迁,实际上完全改变了原来银行业长期积累的商业信贷管理的有效模式。来自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被迫改变经营战略:从以公司信贷业务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信贷业务为主;从传统稳健的资本管理模式,转变为激进的风险管理的现代模式。这样经营业务和战略上的转变给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都带来新的挑战。

四、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分析

1.月供数额重新设置

每到5年或10年,次优级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由于负摊销的作用,很多人贷款总债务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以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

2.还款压力前松后紧

次贷产品的利率和还款机制大都带有“诱惑性”,月供呈现前松后紧的特点,借款人在贷款初期往往只需交纳优惠的月供额,随着后续恢复市场利率,月供额不断增大,借款人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3.产品设计复杂难懂

次贷产品复杂的利率和还款机制使借款人难以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偿还能力,同时次贷产品对借款人提前还款征收较高的罚金。在月供之外,借款人还需支付税收和保险。可大多数借款人对这类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太了解,缺乏对自己支付能力的合理判断。

4.风险控制自我放松

发放次贷产品时,为与同业竞争,贷款机构降低对借款人收入证明的要求,甚至不需提供,且降低首付,甚至无首付,使借款人的实际投入较少,违约风险增大。

五、美国次贷危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放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通过二级市场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人,只是借款人和贷款购买机构或债券投资者的“服务中间人”。对“中间人”来讲,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已经被转移出去。!因此,放款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掠夺性”贷款行为,如降低贷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而这些行为是证券化债券投资者观察不到的,其后果在短期内也很难显现、尤其是在经济景气时。

2.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抵押贷款组合的真实信息,使得信息不充分的投资者更加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并将评级结果作为预期投资收益安全保证的信号。

而对评级机构来讲,收入来自于收取评级费用。在次级债券市场上,评级机构受利益驱动,不排除人为提高次级债的信用级别,以便顺利出售证券后从证券发行者处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

3.抵押经纪人的道德风险

4.自我膨胀与风险积累

在这种信贷模式下,由于银行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所得资金并不是存款,是资产交易的结果。这部分资金不需要缴纳法定准备金,因此,银行“创始贷款”的规模几乎不受法定准备金和资本金的约束。

六、中国防止次贷危机的防止策略

1.加强贷款前审查

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没有坚持严格的贷前审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要认真对审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房地产的价值。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者实行严格区分,从各个方面考察借款人。并且这些工作要由商业银行自己做,不要盲目委托其他的机构,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防微杜渐,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次贷危机的产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潜在风险反映不迅速的状况。因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让借款者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还款方式和潜在风险。并且告知借款者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由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因此,监管部门还应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借款人和投资机构的防风险的能力。

3.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到美国,为避免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要尽快推动出口多元化,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持有大量的包括美国国债、公司债等在内的金融资产,风险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与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联度高的国家的风险的跟踪监测,并采取切实措施防范与化解风险。

总结:由于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当这些因素所引起的风险集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应对美国这种类似的金融风险加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2]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J],当代经济2008(9)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

[4]肖才林.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警示[J].时代金融,2007,(12):7—8.

[5]王寅.美国房贷风险警示中国[J].决策与信息,2007,(8).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关键词:金融风险次级贷款危机根源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背景

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就从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入手了解一下全貌。

什么是次级贷款和次级贷款市场?

次级贷款抵押债券(subprimemortgageMBS),主要是指以次级房贷等为抵押品的资产化债券。一般由投资银行按其可能出现的拖欠几率分为几块,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称为“高级品CDO”(Seniortranche,大约占80%);风险中等的称为“中级品CDO”(Mezzanine,大约占10%)。风险最高的称为“普通品CDO”(Equity,大约占10%)。而后还出现CDS,合成CDO,CDO的平方等更高风险的产品。

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Market),在美国,根据面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PrimeMarket)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次优级贷款市场(“alternative-A”Market)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次级市场是指面向那些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的贷款市场。

美国的信用评分由FICO完成。具体内容可以参见表一。FICO评分的理论分值在300-900分之间,实际操作中分值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分,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都是极少发生的。评分越低,表明信用风险越大。

次级市场的贷款产品分为以下两个主要大类:

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loan)--这种产品往往以30年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ratemortgage)--这类产品可分为3年、5年、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3000亿美元左右,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次级贷款的生产链。次级贷款从最初创建到最终销售分别由以下机构完成。

次级贷款银行--负责放贷,制造出次级贷款。

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负责包装加工、抵押和资产证券化。这些投资银行包括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美林证券,花旗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资产评级公司--进行评级提升信用。

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对冲基金--批发性购入次级债券并向其他机构转让。

最终购买与持有者--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

二、次贷危机的风险积累过程

1.过度竞争

劣质贷款机构为了和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采用低息战略恶性竞争,导致市场定价机制扭曲,优质金融机构差异化高质量服务的成本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负担,信用风险越积越大。并且在宏观经济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此风险被虚假的繁荣所掩盖。

2.事前监管的缺乏

特殊客户层没有抵押资产,没有连带保证,无法做到信息完全公开,所以,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事后的贷款机构财务状况的好坏来加以判断。但是往往这类贷款机构都在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因此,财务状况也很难及时反映出他们当前贷款的质量。直到发生像近期这样资金链断裂的现象,监管当局才如梦初醒,但是为时已晚。

3.资信审查的动力不足

标的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经纪商所做出的资信审查报告和贷款机构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在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的时代,资信审查的动力会大大削弱,信用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4.次级债定价困难

如果次级债价格和红利事先设计有误,比如,对楼市价格和利率水平的走势判断错误,那么,事后贷款机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根本无法负担支付给次级债持有者(机构投资者等)的本金和利息的回报,这时一旦拨备再不足,就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爆发流动性危机。标的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扩散到衍生品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市场的双重危机。

三、次贷危机的实质

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为知道,所以才将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美国制造了流动性,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主要是创造价值国家和出口资源国家)外汇结余;然后再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这种用砖头再次收回美元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这是一个完美的纸币换财富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绝妙之处,就是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它将借贷行为转换成了投资行为,次级贷款产品拥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将产权还原成为债权,必须接受投资失败。一句话,由于投资失误,他们将自动放弃他们国民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这个过程的实现借助于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由于依赖出口的国家,压缩了国民福利,本国民众购买力不足以支持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了维持就业,就必须接受美国制造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也就是说,必须借钱给美国人买出口国的产品。没有创造价值作基础的货币发行,提供给经济体系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这就为美元大规模贬值预留了伏笔。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美元贬值的时候,谁持有美元?要知道美国国民是不储蓄的,他们已经通过金融工具大量借贷,拥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货币贬值的时候,他们将是资产升值的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有负债,绝无现金负担,美元贬值等于削减政府债务。美国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用现金回购股权,最大限度地减持现金。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全球央行注资或大面积非知情人的亏损,其实就是这个风险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四、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使美国避免了萧条的危机,结果导致:

首先,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需求增加和泡沫的出现,其中次贷对房地产的需求和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泡沫也导致消费增长,贸易巨额赤字;

再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财富蒸发、消费下降、经济疲软萧条;

最后,贸易巨额赤字导致美元疲软,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美国可能出现滞胀。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可能的影响

由于中国银行业购买的次贷很少,次级债风波发生后有关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

美国如果出现滞胀,美国为了防止物价不断上涨,将会避免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和欧元升值的压力将会减少。

次贷危机在美国金融机构中有可能进一步蔓延,但还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那么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不大。

中国虽然购买了美国的国债,但主要都是评级较高的政府债券,评级较低的次级按揭有关债券占比较低,几乎没有。所以现在面临的主要是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而不是次贷的违约风险。但是我们要警惕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元危机。

如果危机最终影响到美国的消费的话,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升级,高附加所占的比重在增大,传统产品服装、食品在下降,在全球的出口结构中,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在全球仍然是最优的,这是避免外部需求尤其是美国需求降低的可能之一。另外,中国的出口地也在多样化,以前主要出口美国,现在欧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

第二,假如这还不足以抵挡而真正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和就业的话,那么中国政府也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来为经济提供财政上的支持,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投资。

但是,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大幅度降低利率,中美利差扩大增加我国金融改革的难度。扩大利差所可能引起的大幅资本流入也是我们间接承担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冲击。

次级债风波之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开始“调头”(美联储降息的程度非同小可),而中国通胀的压力让中国的货币政策进入一个加息的周期。内外利差扩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预期,再加上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周期性调整,使外部资金(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大量渗透到国内市场,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加剧不成熟金融市场的泡沫,甚至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正常节奏。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辉、杜姝一,《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J],《新金融》2008年第2期

3.赵晓辉、丛峰、崔静,《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N],《中国信息报》2008年3月5日

4.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Z1期

5.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年第12期

6.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影响;措施

一、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

而且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和危机传导理论,金融危机通常进行国际传导的途径通常有三条,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通过这三条途径,金融危机将其引致的风险和效应蔓延到发生危机的经济体之外,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者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主要的途径向外传导,先因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由房贷市场、资本市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继而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较大。间接影响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多边贸易产生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投资途径的传导主要是指在投资关系上的改变,即中国资本对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两种冲击都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从而将影响并传导到整个股票市场。这给中国股市带来强烈市场波动,也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途径传导只要是指次贷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认为次贷危机会进一步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而中国近期股票市场的低迷不振的表现就是这种心理性冲击最好的证明。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

以上三种方式是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而其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主要有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三个方面。

(一)汇率机制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回升无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操纵的结果。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不断流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美国贸易产生逆差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程度。总之,次贷危机引致的美元贬值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巨大压力,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

(二)资本流动机制

正如上文所讲,次贷危机带来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也将影响股市的波动。

(三)利率机制

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为应对通胀而普遍加息、收紧银根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业绩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其上市的股票价格的变动予以体现。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房地产的市场危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次贷危机给还在金融创新领域摸索前进的中国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创新树立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在金融创新中要时刻谨记“谨慎”原则

我们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也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被巨大的利润遮住双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二)银行监管要加紧

我们要重视放松监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必要的时候采用立法执法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避免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三)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警示我们: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时往往看不出风险的大小。而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风险会迅速沿着信用链条向外蔓延。我国又采取银行和房地产共生增长的模式,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以次贷危机为鉴,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总之,次贷危机的爆发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世界经济也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我国来说,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人才大量流动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我国一定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探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货币危机。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2)银行业危机。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外债危机。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4)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根据IMF的分类,我们知道,美国目前的状况正符合第二种分类。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提供次级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接管所致,因此我们将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定性为银行业危机。

二、历次重大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

(一)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

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处于一段黄金时期,房地产蓬勃发展,需求增长迅速,也由此使市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而其后经济增速下滑和房地产周期下行亦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索。最后实体经济则承受楼市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陷入衰退。

监管当局不恰当的放松管制使信贷过度扩张,金融体系风险敞口增大。储贷危机始于1980年—1981年政府鼓励储贷机构对房地产发放贷款。而2004年起资产支持证券的爆发式增长和政府大力推行次级房贷危机埋下伏笔,二者均使得房贷市场迅速膨胀。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银行业带来了深重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金融银行秩序。此前,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无疑更使中国经济处境雪上加霜。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业重新整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金融业在开放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国来看,必须及时追踪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掌握国际金融业整个脉络,实现在动荡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应依照审慎原则稳步发展本国衍生品市场,适当调整国内金融经营和监管模式,加快混业经营步伐,并适时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参与国际证券期货业并购管理重组,获取先进金融机构的核心技术资源。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会反过来越来越多地影响银行。上半年一大批好的企业,好多都在下半年急转直下,有些甚至是全行业的亏损。

二、我国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首先,应对危机,要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应对危机时,应该认识到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要有灵活性。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事态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处理方式要有灵活性。其实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前几天的判断是根据前几天的条件,现在的判断是根据现在条件作出的,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中,都是很正常的。从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提高经济金融的微观上的灵活性,对价格、市场供需变化的适应性,而不能在价格、供需、制度设计上注入过多的刚性。

其次,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应对危机要求提高对本国货币、市场和对中央银行的信心。保持币值稳定,实行灵活的汇率,保持本国货币兑换上的信心,提高经济应对各种冲击的适应性。定期对本国经济进行评估,对经济中的风险因素提早警觉,加以研究,准备预案。虽然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多批评,但其每年对成员国定期进行的包括“第四条款磋商”在内的监测机制,是一个对经济进行“全面、定期体检”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支付系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操作效果

一、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一个治理风险视角的剖析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从微观层面上看,实质上是一场公司治理的危机。李维安(2009)认为,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蕴含着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治理行为风险、治理对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金融风险事故。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机构的治理缺陷,正是由于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治理缺陷蕴含着潜在的治理风险,而治理风险的累积将引致金融机构风险。而金融机构风险爆发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上述逻辑蕴含了从治理缺陷到金融危机的内在演化机理,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阶段:危机孕育阶段、危机爆发阶段和危机扩散阶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危机孕育阶段是指从治理缺陷暴露到治理风险累积。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从内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董事会治理不健全、高管层治理出现扭曲、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从外部治理缺陷来说,包括政府监管缺位、法律机制不健全等。这些内外部的治理缺陷导致金融机构出现战略失误、决策失灵、监督失效、控制失范,从而导致了各种治理风险的累积。

而随着治理风险的不断累积,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危机爆发阶段。随着货币政策、经济形势、投资者心态等多种因素发生变化,第一阶段由于治理缺陷所累积的治理风险不断被放大,当各种诱发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累积的治理风险放大到临界点时,单个金融机构就出现经营危机,此时金融危机初现端倪。

第三个阶段是危机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金融链条的相互作用、资本市场的相互关联,同时由于外部监管反应不及时,危机很快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诱发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引发系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阶段,由治理缺陷所引发的治理风险最终被彻底引爆,最后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危机。

从上述作用机理可以清楚地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因为,如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是完善的,那么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就可以避免,从而危机可以在第一个阶段得到化解。ACCA(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失败,那些阻碍有效监控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使用,以及向那些几乎没有还款希望的人发放贷款的不道德行为的扩张,显示出某些公司缺乏基本的公司治理。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对金融机构的内外部治理缺陷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金融危机凸显银行业公司治理缺陷

(一)银行业内部治理存在的缺陷

1、不健全的董事会治理。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当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后,公众的问责之矛就首先指向了这些公司的董事会(李维安,2009)。尽管美国在董事会治理方面已相当成熟,但次贷危机表明,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放任管理层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疏于对风险进行适当评估和有效控制。例如。由于多为现任和前任管理层,花旗集团的董事会就被认为是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董事会的根本作用应该是提供监督、指导和控制,在必要时提出质疑,然而很多银行董事会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ACCA,2008)。2008年8月,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鲁宾(RobertRubin,前美国财政部长)从他担任长达九年之久的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一职卸任,外界普遍认为,鲁宾未能尽职地履行监督时任CEO普林斯的责任,关键时刻没有发挥作用,没能把花旗脱离次贷的泥潭,他应该为花旗银行在次贷产品上的投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花旗银行董事会执行委员会这一个有七名成员的机构也同时宣告撤销。

2、不合理的内部人控制。

作为一种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常见的现象,内部人控制在美国金融机构中同样非常普遍。美国金融机构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十分分散,例如美国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4%左右,花旗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5%左右,这就使得美国的银行大股东对银行的控制力较其他国家弱;另一方面,在美国公司治理中,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的现象非常普遍,职业经理人既是董事长又兼首席执行官,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这种做法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执行力强、效率高,但其弊端非常明显,容易导致独断专行,不能充分发挥董事会的集体力量和智慧。上述两个方面共同形成“弱股东、强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格局,从而导致CEO为代表的内部人事实上控制了银行的重大决策活动。因此,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的机构投资者就明确提交“将CEO和董事会主席分开”的股东提案并获得51%的投票支持率。

3、不对称的高管激励。

何公平谈判的结果,而是管理层权力的产物。

4、不透明的信息披露。

(二)银行业外部治理存在的缺陷

1、政府监管不到位。

2、法律机制不健全。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为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或经济危机,重要原因还是美国公司法律机制出了问题。因此,Ramirez(2009)提出,公司治理法律必须进行改革,法律的改革必须保证公司治理在危机期间能和在平稳期间一样有效运作。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美国的法律机制也是不健全的。首先,法律对金融监管的放松为危机埋下隐患。近三十年来美国出台数部法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至2000年。美国金融业的许多保护性制度被撤销,为危机爆发埋下隐患。其次,法律执行不严格。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产品次级贷款为例。美国有多项法律来规范金融机构贷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却有意忽视了这些法规,诱使借款人申请超过其偿付能力的贷款,严重违反了《诚实借贷法》等法律的规定,这表明法律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3、评级机构不独立。

作为揭示信用风险的手段,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曾获得广泛的认可,信用评级机构甚至一度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信用评级机构丧失了其公司治理外部监管者的职能,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维安,2008)。美国2008年《关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报告》也指出,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评级出现了问题。评级机构丧失了投资者利益“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看门人”作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益冲突导致评级机构失去了独立性。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上,评级机构的费用是由他们所评级的发行人来支付的。这种关系会导致利益冲突(Strier,2008)。哪一家评级机构能给予所发行证券最高评级,发行人就会聘用哪一家的服务,这样信用评级机构就有了打高分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评级机构还可能在债券发行后得到一部分提成,进一步使评级机构的中立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四、结论与启示

(一)强化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首先,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金融危机表明,美国很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其实是严重失职的,董事会治理的缺位是导致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不断强化董事会决策中心的地位,增强董事会在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监督控制等方面的职能;应该尽快完善董事选聘机制,多聘用财务和法律专家等真正“懂事”的独董。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强化问责制度。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薪酬制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充分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只与短期业绩挂钩而和风险无关的薪酬制度,建立长期化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和高管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的长期效益挂钩。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问责制,特别是设立不当收入追回条款,加大经济、行政和刑事责任的处罚力度。

改进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金融危机表明,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对银行业进行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督银行经营者经营行为和绩效的最有效方法。相对于美国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水平更低,甚至连“形式主义”都还谈不上。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深度和广度,确立“实质主义”信息披露规则,加大打击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力度,增加金融机构违规成本,增强其经营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建设

首先,加强政府监管,改善监管模式。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监管成为众矢之的,监管不足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外部诱因。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银行监管以对银行进行持续的分析性审查为基础,为此需要在监管机制、监管思路、监管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关键词:华尔街金融风暴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给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华尔街金融风暴,暴露出了人类现行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所指

华尔街金融风暴,又称华尔街金融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的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起的,至2008年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波及、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7年华尔街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成因

分析者普遍认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是引发20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以及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下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

(一)高杠杆比率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上世纪90年代年来。美国投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美国投行转向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基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二)低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的产生

在2001年“911事件”和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至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利率下调,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由于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投资房产成为巨大的诱惑,次贷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至2008年,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产泡沫的破裂和消失,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即随之而来。

(三)资产抵押加大了次贷风险

当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资产泡沫时,资产抵押就成为潜在风险。资产泡沫破灭时,出现信用违约,造成信用危机,银行收不回贷款,抵押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次贷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的抵押资产为房产,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

到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流转不起来,引发金融危机。

(四)次贷证券化导致风险扩散

美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使得华尔街加速其次贷证券化和多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

通过次贷证券化,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通过美国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交易。使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金融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早起发展阶段,不同于美国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更加科学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资本泡沫

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远不及华尔街的繁多和复杂。鉴于华尔街之教训,我们必须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起到完善和修复金融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消除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汽车行业,电器行业,对外贸易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业的影响

此外,曾成功进军美国RMBS业务领域的日本最大的证券商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也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1%,净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亿日元。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影响

本田公司则宣布,其全球汽车生产量1月份下滑了33.5%,为22.7万辆,其中产量锐减最为明显的是本田在美国的工厂。这已经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来连续3个月汽车生产量大幅下降。日产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车生产量下降了54%,为14.5万辆,美国工厂的产量减幅最大。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汽车销售颓势,日本汽车厂商纷纷减产、裁员。

三、金融危机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以来外部需求低迷,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击。日本财务省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去年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是衡量一国与他国的贸易、资金往来情况,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单方面转移)较前年下降34.3%,其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2日元),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较前年骤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较前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增长8.8%;商品贸易顺差为4万亿日元,比前年减少67.3%。可见,经济危机给日本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个贸易公司绞尽脑汁,寻求良策,渴望尽早渡过难关。

四、金融危机对日本电器行业的影响

由于日本、欧洲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削减开支,为了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巨额亏损,松下预计截至3月份的当前财年将净亏损3800亿日元(约合42亿美元)。松下财务主管上野山实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3月底之前关闭27家工厂,裁员1.5万人,预计至明年该数字会进一步增加。

NEC公司与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调了2008财年业绩预期。受半导体业务下滑与日元升值影响,NEC预计将净亏损2900亿日元(约合219亿元人民币),并宣布将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团内裁员2万余人,其中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各裁员1万人以上,

日立连续3年亏损。公司曾于IT泡沫经济破灭的2001财年亏损4838亿日元,此番的亏损额刷新了这一纪录。预计净亏损将达7000亿日元,刷新创业以来的最差纪录。另外,日本的东芝与索尼等电机企业也出现了巨额亏损,纷纷宣布裁员。据专家分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电子企业带来巨大打击。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减少、出口萎缩、日元升值等。为渡过难关,日本高科技企业除减产、裁员和削减投资外,还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汽车业与电机业并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但如今电机巨头可谓“全军覆没”,预计今后业界将加速重组。通过并购等大举改革经营状况。

五、金融危机对日本工薪阶层的影响

六、金融危机对日本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THE END
1.外国网红“爆买”8套东京老破空屋,一年后逆袭成了千万富翁日本而从三轩茶屋开始,安东正式开始了他的“日本空置房”改造计划。 今年8月份,他完成了一栋中野区建成53年的空置一户建的改装。截止到今年11月,安东已经在日本拥有了8套房产,他们都是曾经破旧的空置一户建,在他的改造后变成了精致的民宿。 也通过这样的改造,安东赚到了足够他在日本生活的钱。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SOA1DB0553TDTY.html
2.当年日本金融危机爆发后,产生的几大赚钱行业,普通人想挣钱必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然而,在这场危机中,也有一些行业脱颖而出,成为了赚钱的热门领域,以下是对这些行业的分析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二手交易行业 行业分析: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更加注重性价比,二手物品因其价格低廉且仍具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2/12/73974374_1140112835.shtml
3.当年日本房产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做出了什么来补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主动为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迫不得已引爆了房地产泡沫,之后20年,至今未见起色。但也没有日本人再去炒作房子。 在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而日本政府也曾经采取一些措施来补救,主要核心是进一步加强实体产业的发展。而对于房地产市场,推出一些公租房措施来解决破产、实业、低收入https://m.loupan.com/nj/news/201004/3291229
4.泡沫破灭后,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行业****建筑行这些行业直接受到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信贷紧缩的影响。然而,也有一些行业如**二手交易市场**、**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动漫和游戏产业**等,在泡沫破灭后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 **房地产行业**:泡沫的本身就是围绕房地产的投机活动,随着泡沫破裂,房https://xueqiu.com/8315851674/300874199
5.经济下行时谁在闷声发大财?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这些行业迅速兴起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这些行业迅速兴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发生的往往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日本这个国家在我们前面提前走了30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认真研究日本。 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泡沫,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然而,这场看似辉煌https://www.360doc.cn/article/71725359_1126375743.html
6.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多久日本房地产泡沫对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了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大幅上升,金融机构面临严重问题,甚至引发了多年的经济衰退。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泡沫破裂带来的经济问题。包括降低利率、实施财政刺激政策、http://www.qbxxw.cn/fangchan/q27146.html
7.李迅雷最新撰文:人口负增长时代,地产金融及细分行业将迎来大回顾历史,发现日本央行快速收紧信贷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直接原因。 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短短15个月内日本银行5次加息,将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快速上调至6%。 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房产税和各类土地税的征收也加速了房屋的贬值交易。 https://www.cmtzz.cn/article/54001
8.2024年日本两轮地产危机复盘:为何90年代烈度远超70年代?什么房企1985-1990 年日本私人住宅投 资额加速上行,区间涨幅高达 74.5%。泡沫破裂后的前 5 年投资额依然上行,主要与日 本政府在危机初期出台的大幅宽松政策有关。在此之后,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漫长的“量 价齐跌”阶段,住宅投资长期下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日本上世纪 70 年代因输入型通胀而加息、海外需求减弱出口承 https://m.vzkoo.com/read/202411259afbc49845b93e9a75382e10.html
9.楼市泡沫破灭后的日本是怎么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 老百姓就买得起房子了吗 所谓日本输掉20年或者失去20年只说,只说某些砖家意淫,指鹿为马,日本房地产开发商不能代表日本,也就是说,日本房地产失去20年,可不是日本失去20年发展。 日本房地产崩溃与广场协议没 有因果关系,日本房地产崩溃与日本普通公民没有直接影响,也没有发生大面积失业,倒https://www.jiwu.com/news/2539025.html
10.国盛证券泡沫破裂后的前5年投资额依然上行,主要与日本政府在危机初期出台的大幅宽松政策有关。 在此之后,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漫长的“量价齐跌”阶段,住宅投资长期下行。 02040608010012014016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房屋价格指数(名义,2010Q4=100)房屋价格指数(实际,2010Q4=10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http://wap.hibor.org/wap_detail.aspx?id=1d7626dcab89f7fbe0f0ff6b44eb95e8
11.99%的人都不知道,定投为什么赚钱?反观,我们来看看上世纪日本的股市。 1985年至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局面,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值,日本股市也迎来了“大牛市”,1989年12月日经股指创下接近39000点历史纪录。但随后,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此后日本的经济长期不景气,这段金融危机的历史也被称作日本“失去的十年”。股价一路暴跌,从1990年高https://www.estv.com.cn/xyzx11/220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