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总结出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仅有的4项赚钱方法:科技股看美股映射,制造业看产业全球竞争力,消费股看低欲望时代的平替,高股息策略。分别对应为:科技创新、出海、、低估值高股息分红再投资。
这个很难投资,因为它没有底线,说不定遇到个更狠的出来颠覆前辈。而且模式下的盈利始终是个难题。PASS。
出海也挺难的,中美贸易对抗估计是长期的趋势,除非中国实力大增或者被打残,而且单独的出海战略未必能奏效,想在海外站住脚跟没那么容易的。
我理解是出海是资本、技术和文化影响力的出海,本质上还是科技创新的延伸。
所以说到底还是科技创新和低估值高股息分红再投资。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研报。
继续说,科技创新的本质还是成长股,价值投资的一种,但是科技企业不好选,建议通过指数基金的形式搭配,国内的指数基金有中概互联、芯片ETG、创新药ETF、科创100和科创50这些选择。
低估值高股息分红再投资就是传统的价值股,价值投资的另一分支,这部分好选择,企业或者指数基金都有很多选择,比如长江电力、四大行、中证100、A50指数基金、红利类的策略指数基金。
科技成长股和蓝筹红利股的比例就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了。
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深度老龄化,我认为这两个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巨大,中国和日本一样即将进入“失落的二十年”,这是我对未来二十年经济环境的基本判断。
如果看销售面积的话,2023年和2012年能打平,距离2021年的高位缩水超过三分之一,且预计2024年继续大幅度衰退。
受困于通货紧缩、收入下降、宏观消费走弱的背景,会占据相当大体量,但是如前所述,这块肉很难吃,判断未来的消费股整体投资机会大不如以前,只有超级品牌才可能穿越牛熊。
我们对未来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期:机会越来越少,投资越来越难。
第一、巴菲特认为正确认知企业非常困难,而不是像他年轻时候试图把好公司是什么样的描述给大家。他说: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些企业将会长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会被证明是无底洞。要预测哪些企业会成为赢家、哪些会成为输家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那些声称他们知道答案的人通常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是江湖郎中。
积极的一面是,经过59年的整合,我们现在拥有各种业务的一部分或100%,按加权计算,这些业务的前景略好于大多数美国大公司。凭借运气和勇气,从大量的数十个决定中涌现出几个巨大的赢家。
第二、巴菲特最喜欢的是有一定成长性的公司,他说:在伯克希尔,我们特别青睐那些未来能够以高回报率投入额外资本的稀有企业。
第三、巴菲特在乎政治正确。他说:伯克希尔受益于不同寻常的坚定不移和明确的目标。虽然我们强调保护好我们的员工、社区和供应商--谁不想这样做呢?--但我们将永远忠于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股东。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虽然你的钱和我们的钱在一起,但它不属于我们。
当经济动荡发生时,伯克希尔的目标将是成为国家的一笔资产——就像它在2008-2009年以一种非常微小的方式发挥作用一样——并帮助扑灭金融大火,而不是成为众多无意或有意点燃大火的公司之一
金融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华尔街——用这个词的比喻意义来说——希望它的客户赚钱,但真正让它的客户热血沸腾的是狂热的活动。在这种时候,任何可以推销的愚蠢的东西都会被大力推销——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但总是有人这么做。
第五,5%对巴菲特来说就是重仓了。他说:去年我提到了伯克希尔长期持有的两只股票,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这些都不像我们对苹果的持仓那么大。每只股票只占伯克希尔公司公认会计准则净值的4-5%。
持有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股票的得失教训?当你找到一个真正出色的企业时,请坚持下去。耐心是有回报的,一项出色的业务可以抵消许多不可避免的平庸决定。
以上五点是我对2024年致信的要点总结,这里和巴菲特的年龄、伯克希尔的规模等有关,我们可以由此得到启迪,但是无法去抄袭。
不管怎么样,巴菲特告诉我们:认识一家企业是非常困难的,好企业不可多得、成长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属性。
如果有纳斯达克20指数就好了,我会把相当部分资金配置用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