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北京陆续出台调整多个购房新政策、新措施。刚刚过去的3月,全市二手房网签14280套,整体呈现平稳向上态势。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二手房市场,以刚需和改善为主的买方,具有更大话语权。而无论买卖双方还是经纪人等群体,都已感受到市场新变化。
买方
选择多了挑到满意才“下定”
“身边有朋友说,我不紧不慢地看房买房,这几个月‘躺赚’了几十万。”每次听到这种说法,她都只当是玩笑。“因为是刚需,迟早都要买。我的预算只有这些,因为降低首付比例和当前市场,我的选择更多了一些。”在她眼里,之所以买下那套房子,主要还是感觉价格比较契合心理。“以后什么情况,也说不准。”
“我这套已经是低价了。经验是不要不好意思砍价。”交定金后不久,降首付的新政策就发布了,“我和媳妇商量,只要房主趁机涨价,哪怕涨几千元,就不买了。”顺利的是,他和房主之间,似乎有默契。这笔买卖没有插曲,最终顺利成交。“这几个月,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准备买房,但感觉大家普遍都不慌不忙,有的在观望,有的还想再等等。”
卖方
以价换量“两极分化”挺明显
“以价换量”,是近期市场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挂牌,观察市场情况,调整心理预期,进而下调挂牌价格……这几个月,不少卖家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不论晓磊还是罗琳琳,因为位置、交通、商圈、教育等因素,最终买卖成交。但在有的区域,有的房子,卖方则有另外迥然不同的感受。
中介
跑得更勤成交需要耐心等
“在店里也是坐着,不如来小区逛逛,活动活动,看看有没有人询价。”清明假期最后一天下午,中介小沈和同事索性拿着一摞纸质推荐房源,来到小区广场坐着。“今天我带看了一个,他们也有带看的。”
小沈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和观察发现,如今的市场变化比较明显。一是总体上已经是一个买方市场,买方的预算控制比较严,大多在500万元以内;二是购买的人群以刚需为主,且工作性质相对稳定。同时,购房者的购房周期有所拉长,“更冷静理性,不急着做决定。”
连日来,记者走访西城区南礼士路地铁站、海淀区万寿路地铁站、东城区和平里附近多家经纪门店,也发现有类似变化。在南礼士路附近一老旧小区,记者恰巧碰到从朝阳区前来看房的吴先生,他表示自己当天已经看了五六套房屋了。
多位中介人员表示,当前购买二手房的人群主要是年轻刚需群体,以及为老人或小孩置换改善的人群。“目前的市场,着急变现可能不是一个好时机,但对于刚需,改善置换人群,是可以考虑的。”小沈建议,对于置换改善人群,一定不要先买后卖,“不要让自己陷入太被动。”
“去年以来连续释放的一系列政策有叠加效应。加上2月份是春节,所以3月的二手房网签量环比增长明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说。她认为,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整体处于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为基础的缓慢回暖过程中。“也有人说现在信心略弱,那是因为大家都有‘追涨杀跌’的心态。随着后续政策的继续优化出台,以及成交量的稳定和增长,目前的市场心理以及预期,相信逐步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