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心房颤动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病。常见的病因有:1.高血压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有关。2.冠心病3.风湿性心瓣膜疾病为常见原因,女性居多。4.其他心脏疾病肺源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常导致房颤发生。5.诱因如大量饮酒、吸烟、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咖啡因、缺氧、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可诱发房颤。
三、房颤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房颤可引起患者胸闷、心慌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会担心房颤随时发生造成情绪紧张和心理负担。
2、容易导致栓塞(尤其是脑梗死)。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是容易引起栓塞事件,尤其是脑梗死。房颤发生时,心房收缩功能失去规律,心房内血流紊乱,容易有血栓形成、附着,血栓脱落随血液至全身各处,可导致血管栓塞,引起脑梗死、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者外周动脉栓塞,最常见的是脑梗死,即人们常说的中风,致死率高。
3、引起或加重心衰。房颤可引起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衰患者症状加重,尤其是心率较快时。房颤心率较快时引起心慌不适,可引起血压下降或心绞痛。
四、房颤的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或栓塞。
控制心室率:对于复律困难或复律后难以维持窦性心律者,可采用控制心室率的措施以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室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抗凝治疗:通常选常用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或艾多沙班)。抗凝药最大的副作用是出血,如脑出血、脊髓或其他关键部位的出血。脑出血的发生率是0.3%-0.5%。然而,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却是3%-5%。相比而言,抗凝药引发出血的风险要远远低于房颤血栓栓塞的风险,所以,我们主张多数的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
2、非药物治疗:手术治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
(2)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早些年,医生们通过外科手术开刀治疗房颤,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创伤比较大,开始使用介入的方式治疗,*作过程类似常见的冠脉装支架。从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将导管放到心脏里面;然后,再通过放电,将房颤起源的心脏结构消融掉。
(3)外科手术切除左心耳或左心耳封堵术房颤的血栓90%以上都是在左心耳形成的,而左心耳这个部位没有收缩功能,换句话说有没有左心耳对心脏功能几乎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可以通过切除或结扎左心耳来预防血栓形成。手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左心耳血栓的形成,但是手术需要开胸,创伤较大。左心耳封堵术与上面的手术类似,不同的是,左心耳封堵术是微创介入治疗,对患者损伤很小。需要说明一点,这两种方式都是解决了左心耳处血栓的形成,但其它部位也可能会出现血栓,一旦形成后随着血液流动也可能会导致脑梗,只是相比左心耳来说概率小太多。
(4)起搏器治疗多用于心率时快时慢的房颤或心率太快不易控制心率的房颤。如果房颤病人其心率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用药控制快速心率,心率能变得很慢(小于40次/分),以致造成危险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用药改善缓慢的心率,心率可能变得很快(大于100次/分),以致病人无法耐受快速的心率。用药物抑制快速的心房率,用起搏器维持心率”正常”。对于药物又无法控制快速(大于100次/分)心率的房颤患者,可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去打断房室结,阻断快速的心房冲动下传心室,使心室率不再受快速的心房率控制和影响,用起搏器发放电脉冲控制心室跳动频率(心率),频率应答起搏器可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随时变更发放的频率次数,即近似正常的心率。
五、房颤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1、首先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保证睡眠质量,以保证大脑皮层能得到充分休息,否则可能会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诱发房颤或使房颤心率增快。
2、饮食要清淡,少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少喝浓茶或咖啡,应该经常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或忧伤。
3、按时按量的服用医生处方的药物,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栓塞和出血风险评估后酌情服用抗凝药。服药期间要注意有没有不良反应,口服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门诊定期复诊。如果感觉心悸频繁或有头晕、胸闷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