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是从窦房结开始的,窦房结发出节律规整的电激动(60-100次/分)并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整,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窦性心率快得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研究表明,我国房颤病人约1000万人,成年人的房颤患病率从1%-6%不等,而且随年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急剧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甚至已经达到10%。
房颤的原因有哪些?
房颤的症状有哪些?
□心悸——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体力疲乏或者容易感到疲劳;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晕倒;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诱发或加重并存心脏疾患的症状,如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特别提醒:虽然一些房颤患者可能完全没有或者仅有轻微的不适症状,但房颤的潜在危害——血栓栓塞并发症却仍然存在!
房颤有哪些类型?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以及对复律治疗的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初发房颤——既往无房颤病史,初次发现的房颤;
□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如何诊断房颤?
房颤的危害是什么?
□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所在!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所以,血液易在心房内瘀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的年卒中发生率为5.3%,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一定的死亡率,而且现阶段尚缺乏特效的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衰或年龄超过75岁等;
□心率快和节律不整齐可使病人感到心悸,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
□房颤本身即可增加死亡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
房颤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现阶段房颤治疗的目标是:
□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是治本之策;
□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标之策;
□预防房颤的血栓栓塞或卒中并发症,是防后果之策。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有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物主要有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索他洛尔(商品名:施太可),普罗帕酮(商品名:悦复隆、心律平)、莫雷西嗪等,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甚或增加死亡率,且长期治疗的成功率至多仅为50%左右;
(2)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这类药物主要有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如合心爽)等,控制心室率可以改善症状但是不改善预后,而且由于房颤依然存在故无法避免血栓栓塞的风险;
(3)对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常用的抗凝治疗的药物包括华法林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由于华法林存在需要经常抽血化验以减少抗凝治疗过度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失去预防作用的弊端,目前临床上多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预防房颤的栓塞风险,对于血栓栓塞高危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1)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
(2)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
(3)出血风险高;
(4)需要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5)不愿意长期抗凝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1)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直流电电击的方法,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优点是转复成功率高,缺点是需要住院治疗而且不具有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
(2)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包括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这种手术在国内外较大的心脏中心均已开展。相对传统的药物治疗而言,这种手术属微创,且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
(3)外科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它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开胸手术创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