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那些药粒儿透射着中西医的隐忧!
是谁让房颤患者抱药粒儿的?
啥药粒儿啊?西药还是中药啊?
吃了好使不?咋就隐忧了呢?
。。。。。。
太多麻团将被一一捋顺:
在行善堂里听到很多房颤患者提到吃药就长叹一声:都是被逼的!通常医生都建议让做射频消融,可是谈到费用和术后对身体的恶劣影响,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吃药。
这些患者口里提到的药主要是西药,然而吃那些华丽丽的西药管事吗?
西药的隐忧
房颤这个又不是小病儿,试图通过西药的小药粒儿来转复房颤,并能长期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的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而且还可能会有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一种治疗房颤的西药是如何奏效,房颤只是暂时被“制服”,只要一停药,它便会卷土重来。
再来时恐怕会如沙尘暴一样吞噬了人的生命,拿几个常见的房颤西药的不良反应做例子: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的不良反应:吃倍他乐克后不能停药,停药就会反跳(就像压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厉害),倍他乐克还严重影响男性性功能。
胺碘酮(可达龙)的不良反应:胺碘酮较不能忽视的不良反应—肺纤维化,和癌症差不多,得了就基本没有办法;还有甲状腺问题,都很严重。
对于持续性房颤,胺碘酮的效果就更差,文献报道的有效率数字甚至低至个位数(4%)。而且,长期服用胺碘酮还常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肺间质纤维化等等。
事实上,临床上鲜有房颤患者能够连续服用胺碘酮3年以上的人,绝大多数患者或因为效果下降,或因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得不停药。
普罗帕酮(心律平)的不良反应:心律平西医课本上明确写了这些药的心脏毒性,而不是一般的不良反应,并且这个毒性不是养生科普所谓的人体排毒的“毒”,是真正的毒。比较明确的增加死亡率。
华法林的不良反应:华法林服用过量可引发脑出血等,次量过大时特别危险,可致命。现在房颤抗不抗凝?什么时候抗凝?还没有定论。
这些典型的房颤常用西药足以说明:
西医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
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
这些西药差强人意的药效,吃它们的患者无非是为了控制短期症状,
很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表面上
不让自己太难受,实际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翻来覆去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
中药的隐忧
说到中药,那得看是谁开的方子了,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广泛应用,使得中成药及中药针剂得以普遍使用,其中多数是西医大夫据病开药。
据有关文献报道,综合医院西医师开出的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占医疗机构全部售出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的80%以上。这个比例相当惊人,让人不免产生一些隐忧。
有人质疑:“西医师不诊脉、不辨证,能开中药吗?”讲真,西医师过度开中药确实不好,但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是固定处方,很难灵活加减化裁,有其局限性,脉诊及辨证已受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是隐忧之一!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而辨证则是中医学之特色及认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准则。是中医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中医诊脉较准确,诊断价值较大;另一些医者因不会辨证而舍去辨证,据病开药。其实两种思路都不对。单凭脉诊,会贻误诊治;只辨病不辨证,则疗效不佳。
房颤这个病,北京行善堂中医诊所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前期还是要用到中医的望闻问切,毕竟诊脉和辨证对于中药汤剂的意义要大于中成药,当辨证精当时,诊所给患者开的中药汤方辅助治疗价值也就自然体现了。
房颤中药最大的隐忧在这:
怕就怕患者跑到西医为主的西医师那里,因其不进行诊脉辩证,缺乏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对中医辨证施治也认识不清,致使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既浪费药源,又耗费钱财,甚至还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危害患者健康。
还有严重点的隐忧是由于不诊脉辨证开中药的情况在临床越来越普遍,导致中医脉诊的诊断价值被逐渐淡忘,甚或被边缘化,使得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受到严重挑战。
就说这些吧,说多了都是泪啊!
在三国时代,最好的国家运营可能就是诸葛亮掌管的蜀国。诸葛亮可以去草船借箭,去做各种各样的运营的事情。虽然蜀国的兵力不是最强的,战争力也不是最好的,但诸葛亮却可以让这个国家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胜利,直至成为最后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