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发展要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开发商也没有太多的资金去投入到房房地产领域,全面拆迁、大规模拆迁已经不大可能发生。
按照住建部门的要求,接下来我国的房屋建设将进入缓慢发展的过程,只针对个别地段进行大基建建设。
步入2024年我国的基建目标基本已经确定,主要干三件大事来处理20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
其余的则统一纳入到老旧社区改造计划当中,避免大规模施工,通过细节的改造来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幸福度。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
我国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什么是保障性住房,顾名思义就是由国家兜底建造的一批房屋提供给需要房屋的人。
这些人要么是没有钱买房子但有住房需要,要么是无处安置需要国家统一处理进行集中安置的群体。
总之,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一些弱势群体还有一些人才引进的群体,市面上动辄几百万一套的房子他们现在根本无法承担。
我国一直以来都有实施保障性住房的工程,只不过在商品房旺盛的时代,保障性住房从来没被人重视过。
这一点也是参考新加坡的组屋制度,由国家进行兜底分配给底层民众居住,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目的。
这也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当中的一部分,在住房领域满足一些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按照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思路,我国的房子将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市场定价的商品房,供给有钱的人消费使用,这类房屋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就是说上千万的房子也是完全允许有可能存在的。
另一种是保障性住房,由国家控制房屋的价格,不允许市场的定价,保障民众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对有资格的群体会严加核查。
按照现在的改革方向,保障性住房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未来房地产的方向。
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的小县城,国家都会拿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开展保障房建设,这项政策将充分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的群众住房问题。
虽然也是房地产开发建设,但并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而是针对性的建设。
二、“平急两用”的基建建设
除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外,我国还将重点针对“平急两用”的设施开展大规模建设。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平急两用”的公用设施重点在应急保障的能力,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要考虑到应急状态下城市的收容、运转能力。
这一点在日本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城市各地都有安全屋,在地震或者海啸到来的时候能保障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过去几年的疫情,大家已经能够充分感受到“平急两用”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一些大的体育场、会展中心就充分发挥了应急方舱医院的作用,在应急状态结束以后还能继续发挥他们的商业价值,一点也不影响平时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要修建的就是此类设施,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把这一类设施搞起来。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这样的决定也是得到老百姓拥护的。
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地方都在修建大型交通枢纽站、高铁站之类的建筑,动辄就是上亿的大手笔投资。
很多人都在质疑建这些东西只是坐个高铁会不会华而不实,其实这些漂亮的站房在应急状态下也能发挥保供应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应急安置点。
我们都不希望这些建筑发挥应急的功能,但是真的需要它们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些良苦的设计安排有多必要。
从疫情过后我国基本的地级市都开始重视传染病医院的建设,人们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更加的重视了。
就是兴建普通的医院大楼也要考虑到“两廊三区”这样的基本构造,在应急的时候可以最快速度改造成传染病区。
这些建设都是“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造的重要体现,我们经历过这些事件就必须吸取经验教训。
三、持续城中村的改造
很多城市都有城中村,对于城中村的改造一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各种原因这里很难得到开发。
但是我们国家又不是印度、巴西那样的国家,我国的城市是绝对不允许有所谓的“贫民窟”出现的,这些地方犯罪率普遍很高。
所以对于历届领导干部而言,城中村改造都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漂亮的城市中间有一块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普通市民也希望这里赶紧改造掉。
以前我国在大规模开展房地产建设的时候,有过开发商想开发城中村,毕竟这里地段好、利润高。
但是因为各种情况最终开发商不得不撤出对这里的开发计划,转而去城市偏远地区拿裸地去开发。
这样虽然远但是成本低,依然有钱赚。
在“大拆大建”的时代通过边远地区开发以及容易开发的地段开发转移了城中村开发的视线和矛盾。
现在整个房地产市场降温了,不允许再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了,大家就又把视线拉回了城中村当中。
不为这里的商业价值考虑也要为这里的老百姓生活便利考虑。
这已经不是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而是现实的民生问题,任何一届领导干部都不能避免的问题。
于是,不同的地方也开始针对各自城中村面临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争取各个突破。
但凡是城中村的存在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起来没那么容易。
一步到位的拆迁开发做不到,那就化整为零进行部分的改造,想方设法让这里的老百姓住得舒服一点。
毕竟要彻底解决掉城中村,就要解决老百姓的安置问题、房屋交付保障问题。
中间还不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些困难没有谁能拍胸脯保证。
四、其余的房子该怎么办?
既然我国已经明确接下来住房领域重点处理这三个问题,那剩下的20年房龄老房子该怎么办?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老旧社区改造,用很小的投资进行局部的改造,让当地的居民过得更舒服。
反而不用“大拆大建”让老房子还能进一步升值。
这是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做的工作,也是居民们非常满意的工作,原来杂乱的社区被改造得焕然一新。
提起老旧社区改造大家都会想起老房子加装电梯,这其实只是老旧社区改造的一部分。
除了加装电梯以外还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修建老年食堂、社区医院等保障设施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要,老旧社区里住的老年人比例较高。
房龄在20年以上的老旧社区大多数是以前的家属院,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在以前都大规模建设家属院。
这里的居民既是邻居也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有单位这个纽带的存在做他们的工作就简单很多,通过打通社区的围墙变成开放的大社区更加便利。
智能充电桩的建设也能顺应现在的潮流满足购买电动汽车业主充电的需要,这些便民的设施在改造中都会体现。
城市建设已经过了“大拆大建”的时代,接下来要发挥绣花针的作用,做细这些工作才行。
虽然他们产生的利润不如以前“大拆大建”的时代带来的利润高,商业价值也不算很突出,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非常的必要。
杜绝“大拆大建”不等于叫停房地产开发,对于开发商看重的优势地段国家还会把土地给他们进行开发建设。
保障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老旧社区改造都在按部就班的推动。
不知道大家能否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我们从注重城市发展的规模转化为注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也算是进步的表现。
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城市改造将会带给大家更多的便利,让这些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