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行业而言,这是能够改善流动性的重磅利好消息!这也是时隔四年后,涉房企业A股融资的首次“破冰”。
针对证监会有条件放开涉房企业A股融资,今天,我们将结合券商、机构观点具体阐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涉房企业A股融资有条件放开
10月20日,《证券时报》称,对于涉房地产企业,证监会允许部分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
自身及控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收入、利润占企业当期相应指标的比例不超过10%;
参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产生的投资收益占企业当期利润的比例不超过10%。
21世纪经济报道称,这是时隔四年后,涉房企业A股融资的首次“破冰”。
《中国房地产报》称,对于当前房地产行业而言,这是能够改善部分涉房企业流动性的重磅利好消息。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证券时报表示,特定涉房企业A股市场融资新政,有助于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保交楼或出险项目收并购中,帮助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序释放和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主业非房地产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其中一些地方国企、城投平台或者其他实体企业,如果因为其(或子公司)参与了收并购和保交楼,从而导致‘涉房’而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这对于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收并购和保交楼,进而稳定房地产市场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少量涉及房地产,但不以房地产作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如果其在资本市场融资不仅不会因为参与的收并购或交楼而受到限制,反而可能会受到鼓励,有助于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保交楼或出险项目收并购。”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证监会将涉房比重限定为10%,说明此次调整的出发点是清晰的。
一方面,这种限定能够有效确保A股再融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产业;
另一方面,对于整个房地产业而言,去杠杆的大趋势并不会受到影响。
严跃进还指出,证监会明确了股市融资不投向房地产业务的前提,进一步体现了落实“房住不炒”和鼓励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导向。
房企A股融资史
房地产企业在A股融资通道一直非常畅通。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第一批企业登陆A股市场,其中就包括为数不少的房地产公司。
21世纪初,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推动一批房企快速做大,并陆续登陆A股。
(图源:网络)
不过,从2005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表现出周期性的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等情况。
为此,监管部门开始对房企的融资进行管控,其中就包括了A股融资。
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要求暂停批准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大资产重组。
当年10月,证监会称,已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
业内人士称,从2010年开始,涉房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的闸门明显收紧。此后虽有部分企业成功借壳上市,但过程都是一波三折。
2016年末,监管层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即“房住不炒”,房地产业的去杠杆进程正式开启。
其中明确,为防止募集资金变相用于房地产业务,房企或涉房企业申请再融资的,暂不推进审核。这也正式宣告涉房企业A股融资暂停。
2018年,证监会发布的《再融资审核财务知识问答》中规定,申报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但母公司或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存在房地产业务的,需在房地产业务全部清理完毕的基础上推进。
(图源:图虫创意)
业内人士后称,这表明监管部门对涉房企业A股融资不再一刀切,而是放松了限制。
谁将更加获益?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证监会适当放宽涉房企业在A股市场的融资要求,为此类企业上市创造了政策条件,也为A股市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源泉。
由于涉房收入、利润占比低于10%的要求,一些企业为了满足条件,充分利用政策进行融资,会加大对房地产业务或资产出售,以降低房地产业务比例。
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此举的信号、意义和实际影响均不可忽视。
受访者普遍认为,若更多的纾困资金进入房地产,既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也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更好实现保交楼、稳民生的政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