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房子归孩子不过户有效吗约定给子女的房产未办过户可以反悔吗婚庆知识婚庆百科

我们都知道离婚可以通过协议离婚,因为这样的方法快捷便利,而且能够快速领到离婚证明,离婚协议的内容就是双方在自愿的情况下,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包括子女抚养问题进行协商统一,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并进行签字,那对于夫妻双方的房产问题,有的父母觉得还是给自己的子女比较合适,所以就在离婚协议中将房产规定到自己子女名下,那离婚房子归孩子不过户有效吗,约定给子女的房产未办过户可以反悔吗。

一、离婚房子归孩子不过户有效吗

1、如果双方是通过协议离婚,并且房屋的所有权是夫妻双方,或者是其中一方的,那么在离婚协议中约定的将房子归子女是有效的,这种协议属于夫妻二人将房产赠与自己的子女,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但是赠予这件事的本身是没有正式成立的,也就是说,只是赠与并没有完成整个过程,所以想要这个正式成立,还是需要将房子通过过户手续转让给自己的子女。

2、在协议中所提到的将房产转账给自己的孩子协议是有效的,但是在法律上并不是房屋真正的房主,那对于将房产证女孩子属于男女双方的另一个约定合同,最后将房子真正的过户到孩子名下整个合同才算履行完成,这样才能正式的认可孩子是该房产的所有人。

二、约定给子女的房产未办过户可以反悔吗

1、在法律中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转让,需按照法律走法律程序进行交付,但是因为只是在协议中提到将房产归属给自己的子女,并未做产权的转让登记,只是一种有效率的合同,但是并没有产生物权效力,如果夫妻双方重新立协议,那么新的协议才算有效力。

2、但是有一个重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如果男女双方是通过协议离婚在协议中已经约定将房产给自己的子女,并且已经拿过离婚证明,一般对于离婚协议的内容很难进行再次更改。

手机号码不能为空

获取我的装修方案

活动亮点

免费热线:400-660-7700

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十月初三

【乙未年丁亥月甲午日】

结果已同步发送到您手机,齐家网,帮助用户轻松实现装修,感谢您的使用。

THE END
1.离婚时按揭房屋能否赠与子女宋卓彬律师团队精选解答离婚时按揭房屋是可以依法赠与子女的。但若尚未取得房产证的,该房屋无法办理过户手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https://m.64365.com/tuwen/1229330.aspx
2.离婚有房贷的房子是否可以过户给妻子律师普法离婚有房贷的房子可以过户给妻子。有房贷的房子为夫妻共同财产。若房产的贷款尚未还清,则未还清的部分为夫妻共同债务。由于房产为不动产,离婚则只能有一方获得房屋所有权,获得房屋的一方须向另一方支付首付和贷款的一半,剩余贷款部分由所有权人独立偿还。将离婚双方共同拥有的按揭房过户给原夫妻其中一方在这种情况下,要https://m.110ask.com/tuwen/5367210316073152863.html
3.父母的房子在银行抵押担保别人贷款中还可以过户给子女吗了解下现在的房子从理论上讲是不可以过户的。因为你的房子在银行抵押贷款就意味着房子已经被银行质押担保,在你http://qd.17house.com/chanquan/336e06ebc967a8dd4e3cc038040a6e1c.html
4.按揭房能否过户给子女综上所述,按揭房可以过户给子女,但需要同时处理房屋所有权转移和抵押贷款的问题。在过户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手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为你推荐 有贷款的房子可以过户给子女吗 房子有贷款可以过户给子女吗如果房子有父母名义的抵押贷款,是不可以直接过户给子女的,为此提供了四种解决方案:1、父母还清银行的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403715241004939605.html
5.唐河离婚子女成年能否过户名下房子给孩子唐河离婚子女成年能否过户名下房子给孩子 立即咨询 周律师3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谢律师1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罗律师2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许律师3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周律师3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谢律师1分钟前解答了民事相关问题 大家https://m.findlaw.cn/ask/question_25091498.html
6.夫妻离婚房子给孩子多大能过户综合法律夫妻离婚后,将房产过户给子女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利益。一般情况下,假如孩子年龄较小,无法独立生活或管理房产,那么过户给他们可能并不明智。而当孩子到达成年之后,他们就可以独立承担房产的权益和义务,此时过户给他们是可行的。 夫妻离婚房子判给孩子需过户费用吗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3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