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继承赠与买卖,区别在这里

增值税=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1+5%)×5%

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7%/5%/1%×50%

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50%

地方教育费附加=增值税×2%×50%

土地增值税:

(非核定方式)

土地增值税=增值额×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

(核定方式)

土地增值税=征收机关核定价格×核定征收率

个人所得税:

买卖行为个人所得税=(收入-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

个人所得税=合同成交价格/征收机关核定价格×核定征收率

契税=(合同成交价格/征收机关核定价格-应交增值税)×税率

印花税(产权转移)=合同成交价格/征收机关核定价格×0.05%×50%

举例:

01、继承方式

例:小明的妈妈名下有一套普通住宅,过世后,小明法定继承了该套住宅,已知该套住宅为100平方米,征收机关核定的最低计税价格为90万元,那么小明需要缴纳多少税费呢

1、税款计算

小明是法定继承人,免征增值税及其附加税,不征契税、土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小明需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产权转移)=900000×0.05%×50%=225元

增值税免税规定

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依法取得房屋产权,免征增值税。

政策依据:

土地增值税不征税规定

继承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不征税规定

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契税应税规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非法定继承人根据遗嘱承受死者生前的土地、房屋权属,属于赠与行为,应征收契税。自2019年3月1日起,将安徽省契税适用税率统一下调至3%。

计税依据:

房屋赠与,由征收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计征契税的成交价格不含增值税。

不征税规定: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土地、房屋权属,不征契税。

印花税应税规定:

房屋继承应按产权转移缴纳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五。

由征收机关参照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

优惠政策: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50%征收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02、赠与方式

老张将一套普通住宅按100万元赠与孙子小张,已知该套住宅为110平方米,赠与合同价格不低于征收机关核定的最低计税价格,假设在过户过程中未发生除过户税费外的其他费用,那么老张和小张需要缴纳多少税费呢

捐赠人老张和受赠人小张为直系亲属关系,不征个人所得税,暂免征土地增值税,免征增值税及其附加税。小张需要缴纳契税和印花税,老张需缴纳印花税。

【小张需缴纳税费】

契税=1000000×3%=30000元

印花税(产权转移)=1000000×0.05%×50%=250元

【老张需缴纳税费】

增值税应税规定:

单位或者个人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

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无偿转让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上述政策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之外的地区。

增值税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费7%(市区),5%(县镇),1%(乡),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费附加2%。

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无价格的由征收机关按顺序核定。

免税规定:

1、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无偿转让的,免征增值税。

2、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免征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免税规定:

单位或者个人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除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外,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

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应税规定:

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房屋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赠与合同标明的房屋价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房地产赠与合同未标明赠与房屋价值的,税务机关可依据受赠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或采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受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二)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对于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行为,应对受赠人全额征收契税。自2019年3月1日起,将安徽省契税适用税率统一下调至3%。

房屋赠与应按产权转移缴纳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五。

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

征收机关参照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核定。

2、在计征个人受赠不动产个人所得税时,不得核定征收,必须严格按照税法规定据实征收。

03、买卖方式

小王将一套位于合肥市“满五唯一”的普通住宅按80万元卖给小李,已知该套住宅为100平方米,买卖合同价格不低于征收机关核定的最低计税价格,假设小李家庭名下无其他房产,且在过户过程中未发生除过户税费外的其他费用,小王和小李需要缴纳多少税费呢

因为房子满五唯一,免征小王的个人所得税。购买已满2年,免征增值税及其附加税。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因为住房的面积大于90平米,小李作为契税的缴纳者,名下没有住房,该套房属于首套住房,适用1.5%的税率。

契税=800000×1.5%=12000元

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

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上述政策适用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之外的地区。

以其转让房屋的收入减除取得该房屋的原值以及转让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实际成交价格。如纳税人申报的住房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税务机关可依据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或采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自2019年3月1日起,将安徽省契税适用税率统一下调至3%。

减税规定:

(一)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下同),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

(二)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

合同成交价格-应交增值税

印花税免税规定: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

1、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2、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2008年9月之前的筹划——

继承+赠与+买卖,如何合理避税

在二手房买卖中,最令交易当事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不菲的税费,税费要么由卖主承担,要么转嫁到买主头上,但无论哪种承担方式,本质上来讲都是卖主的成本,因为买方可能因为税费太高而放弃买受该房产。逃税、漏税行为是被国家法律所明确禁止的,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而合理避税行为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范围内,对税收政策合理把握的前提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合理税务安排,即避税是合法的。那么如何进行合理避税本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指引。

案例:甲乙系夫妻,育有儿女丙、丁、戊三人,儿女均在世,甲之父母己、庚也尚在世。2008年8月1日,甲死亡,留有甲乙婚后购买的房产一套。现继承人乙、丁、戊、己、庚一致同意放弃继承权,由丙单独出售该房产。请问:如何才能节省税费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继承+赠与+买卖的房地产交易案例。里面涉及房产继承、赠与、买卖三层法律关系。

遗产继承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属于被继承人的遗产。该房屋系甲乙婚后购买,因甲乙双方无特别约定,则该房屋属夫妻共同财产,其中一半产权归乙所有,另一半才属于甲的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夫妻、父母、子女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该房屋的一半作为遗产由乙、丙、丁、戊、己、庚共同继承。而乙、丁、戊、己、庚放弃继承后,被放弃继承的遗产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即全部由丙继承。至此,该房屋由乙、丙两人按份共有,各占50%的份额。

要想让丙单独出售该房产,乙必须将自己对该房屋享有的50%的产权份额赠与丙(因乙尚在世,因此这50%的房屋产权份额不产生继承问题,这也是普通市民最容易混淆的地方)。问题在于,一旦乙将上述50%的房屋产权份额先行赠与给丙,会产生不菲的赠与契税,这部分契税要么由乙或丙自己承担,要么转嫁到买方身上,无论哪种方式都无疑会增加丙的交易成本,因为买方可能因为税费太高而放弃买受该房产。

最合理的处置方式:在当事人各方到房地产登记部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将该房屋办成乙、丙按份共有,然后乙、丙将房屋卖与他人,乙将所得价款赠与丙。如此以来,不菲的赠与契税就可以省掉,财产赠与的目的也达到了,而且合理合法。

THE END
1.九月一号房产继承新政策新规明确规定父母可以自主选择房产继承人,也就是说子女可能不在继承父母的房产,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且合规合法分配房产,就算子女事后来闹也是没用的,因为父母的这一决定得到了法律的支持。一,父母可以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将房产和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换句https://wen.baidu.com/question/2019772115079569708.html
2.2022年上海最新买房政策!限购+贷款+交易流程+赠与+继承+新房积分2022年政策目录 1、上海户籍限购政策一览 2、外地户籍购房攻略 3、上海购房贷款政策(利率、额度、年限等)4、上海二手房交易流程5、上海房产税征收标准6、二手房交易所交那些税率及标准7、上海各区交易中心联系地址,电话8、上海新房购买流程,积分计算,热门话题问答9、直系亲属更名、赠与、继承,怎么划算10、公司名义购房https://sh.news.fang.com/open/42952836.html
3.2019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政策有哪些2019年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新政策有如下几点: 1、直系亲属过户采用房产继承方式时,无需支付任何房屋费用,只需出公证费和工本费,但要求遗产人去世之后才能办理过户; 2、直系亲属过户采用房产赠与方式时,需要多缴纳3%的契税; 3、直系亲属过户采用房产买卖方式时,需按房产交易规定缴纳各种税费。 https://www.zugou.com/baike/205-311735.htm
4.2020年房产继承过户新政策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房产过户给子女2020我们都知道,房产的更名需要去房管局过户,而过户就会产生税费,所以很多直系亲属之间过户就需要选择一种较好的过户*,让税费更少,当然了,也要考虑安全合法性。下面为大家介绍2020年房产继承过户新政策,直系亲属房产过户*,房产过户给子女2020新规,一起来了解下吧。 https://m.qizuang.com/gonglue/jsgh/112068.html
5.全国地产新闻08/20芜湖东方雨虹获评“2024年安徽省智能工厂”称号 08/20东方雨虹联手EEI集团深耕菲律宾市场 08/20东方雨虹:以专利技术守护城市“海绵”梦想 08/20今日地产要闻|厦门调整房产落户政策;河南:前7月全省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1.7% 08/202024年全国建筑防水行业(防水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原赛区/项城赛区初赛开赛 08http://news.dichan.sina.com.cn/
6.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根据《当代中国大城市青年婚恋问题调查报告—来自北京市的实证分析》,在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背景下,北京青年认为一对夫妇最理想的子女数为2个的比例最高[14],平均理性子女数为1.91个,可见青年在生育意愿上对于政策的反响仍是比较大的[14]。由此需要出台相应配套措施,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
7.房产继承最新政策有哪些?律师普法房产继承最新政策有哪些? 普法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https://www.110ask.com/tuwen/6277238109800163624.html
8.农村房产继承最新政策2019继承房产过户最新政策 最新房产过户方针直系亲属,即相互之间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爸爸妈妈与子女、外祖父与外孙子女等。一般分为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直系亲属房产赠与过户首要分为两种:夫妻之间,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直系亲属、抚养人、赡养人无偿赠与营业税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承继房产过户最新方针的https://www.tingsonglaw.com/label/29988
9.现行契税税收优惠政策全集(2024年11月最新版)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20.法定继承人通过继承承受土地房屋免征契税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21.夫妻因离婚分割共同财产发生土地房屋权属变更的免征契税 政策依据:《关于契税法实施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29号) http://www.jlshuiyuan.com/index.php?s=/Index/contents/classid/6/id/2216.html
10.养老保险继承政策是什么对于养老保险继承政策是什么的问题,简要回答如下:在养老保险政策中,参保人必须缴满15年方可在退休后享用,且缴费时间越长,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后能拿到的钱就越多。但由于每个人的寿命预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国家对养老保险做了调整,养老保险是可以被继承的。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保人员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https://www.66law.cn/laws/15109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