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房屋赠与免征个税,但以后你可能还会面临这些费用

近日,关于“父母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子女及子女继承父母房产是否需要缴纳个税”的问题引发热议。

6月2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取得有关收入适用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项目的公告》,对上述疑问给予解答,简单来说,父母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子女是免征个税,一旦父母不幸离世,子女继承父母房产也无需缴纳个税。不过,房屋产权无偿赠与虽然免征个税,但仍需缴纳3%契税及少量转移登记费及产证印花税。

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子女免征个税

所谓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赠与行为一般要通过法律程序来完成,即签订赠与合同,也存在口头合同和其它形式。

那么,父母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子女是否需要缴纳个税呢?

财政部发布的《公告》明确,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房屋取得的受赠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不过,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8号)第一条规定,符合以下情形的,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二)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这也意味着,无偿赠与房屋产权需要缴纳个税,但是无偿赠与子女等直系亲属,无需缴纳个税。

子女继承父母房屋产权免征个税

所谓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其中,法定继承中,遗产按照顺位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遗赠抚养协议则是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8号)第一条规定,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简言之,子女继承父母房屋产权无需缴纳个税。

免征个税后,无偿赠与还需缴纳其他税费吗?

多位业内从业人员指出,直系亲属之间房屋赠与虽然免征个税,但仍需缴纳契税、转移登记费及产证印花税。

而对于非直系亲属之间的房屋赠与,赠与方则视同销售,按出售房屋征收增值税及附加税;受赠方也需按“偶然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中,房屋交易过程中直系亲属认定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视为直系亲属。

对于直系亲属而言,受赠方主要承担的税费为3%的契税,即赠与房屋税务核定价*3%。

以一套满5年90平以内400万元的普通住宅计算,如果父母将房产赠与子女,则赠与税费为12万元。

对比二手房交易买卖税费而言,则只需缴纳1%的契税,即4万元。

对于子女等法定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房产的,契税是免征的,用费仅收取少量转移登记费及产证印花税。

具体税费可参考下图(以上海为例,地区之间或有差异,具体查询不动产所在地政府规定)

可以看到的是,虽然房屋赠与子女等直系亲属免征个税,但房屋赠与之后再出售,相比二手房交易所缴纳的个税就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是直系赠与房屋,一旦赠与房屋想要再上市,满5年家庭唯一住房免征,年限不满5年或满5年非家庭唯一,则个人所得税将付利润的20%。

对于继承房屋再上市的交易的,同样适用满5年家庭唯一住房免征;不满5年或满5年非家庭唯一:利润*20%,购入价可追溯继承前购入价格。

举例来说,相同情况下,以当前一套市场价值400万的房产来说,如果父母的购入价为100万,在赠与及继承时的核定价为300万元,则直系赠与及房屋继承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400-100)*20%,即需缴纳个人所得税60万元。

THE END
1.房屋赠予后是否可以出售?了解赠与房产的税费规定房屋赠予后可以出售,但需要缴纳相应的税费。根据赠与对象的关系和房产证的年限,可以确定是否需要缴纳个税和增值税。在办理房屋赠与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签订赠与书、缴纳契税、办理公证和产权转移登记手续。与买卖方式相比,房屋赠与的税费规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https://www.jiwu.com/baike/125661.html
2.离婚房子赠与孩子后对方能出售吗?税务解决及是不是可撤销在婚姻破裂后,房产疑问是离婚中常见而复杂的议题之一。有些夫妻在离婚期间选择将房产赠与给子女,以保证子女的居住和生活稳定。这类房产赠与后,对方是不是可以自由出售房产,是不是需要缴纳税款,以及是不是可以撤销这类赠与,都是离婚双方需要熟悉的关键疑问。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203722.html
3.房屋赠与多长时间可以出售出去房产赠与后过户到自己名下随时可以卖,其交易没有时间限制,但当地对房屋买卖有限制的除外。因赠与取得的房屋,不管持有多少年再卖掉,都需要缴纳差额20%的个人所得税。满五年再卖掉,可以免除免除增值税及附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https://www.lawtime.cn/tuwen/739583.html
4.父母赠与子女的房子可以卖吗?专家导读 父母赠与子女的房子子女是可以进行出售的。在父母已经办理好过户手续之后,子女可以对其进行处分,只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到房产局办理手续即可。若是还未办理过户手续,那么父母是可以撤销的,只有在完成过户手续之后子女才可以买卖。 父母赠与子女的房子可以卖吗? 一、父母赠与子女的房子可以卖吗? 子女可以进行售卖https://mip.64365.com/zs/1515270.aspx
5.申请家庭将自有住房赠与或出售给他人的,是否可以再申请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将自有住房赠与或出售给他人的,是否可以再申请保障性住房? 申请家庭出售自有住房或将自有住房赠与他人后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时,申请家庭出售或赠与住房办理房屋转移登记手续年限须满三年。申请家庭出售或赠与住房,起始日期以《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登记日期(填发日期)或完税时间为准。https://zjw.beijing.gov.cn/bjjs/zfbz/dyjh/364072/index.shtml
6.房屋赠与过户与买卖过户后再次买卖房屋如何处理?房产频道在房产交易中,房屋赠与过户和买卖过户是两种常见的产权转移方式。当房屋通过赠与或买卖方式过户后,业主可能会考虑再次出售房产。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两种过户方式后再次买卖房屋的相关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房屋赠与过户后的再次买卖处理 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权人无偿将其房产转移给他人。赠与过户完成后,受赠人即成为新的房屋https://house.hexun.com/2024-06-05/213072732.html
7.房子赠与后能卖吗?房子赠与后能卖。赠与人与受赠人已经就该房产办理了过户登记,受赠人取得房屋所有权后,即可以自由处分http://www.loupan.com/ask/1172864.html
8.房产赠与孩子,父母还可以随意出售吗?张女士与前夫王先生在离婚协议中明确约定共同居住的房产归独生女儿所有,待女儿成年时过户到其名下。离婚后,该房屋仍登记在王先生名下。然而不久,王先生竟擅自将其出售并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 张女士想咨询下,王先生能随意处置赠与孩子的房产吗?她该如何维护自己和女儿的合法权益? 【律师说法】 “王先生不能随意处http://www.lfcmw.com/m/2024-11/21/content_970766.html
9.父母赠与子女的普通住宅,子女再次出售时如何缴个税?子女受赠房产再出售的,是不是也是按照房屋总价的20%征收呢? 不是的!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8号)规定,将房产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的,对赠与双方均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至于子女再将受赠https://people.lyd.com.cn/wenti/20230418151447452/
10.2021年赠与房产再出售新规定2021年房子赠与子女怎么收费 1、赠与方式过户 兄妹之间房产过户可以走赠与方式进行房产过户。赠与需要按照全额3%的税率缴纳契税,双方需各自交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加起来是3.1%的税。另外,在赠与房屋进行再次交易时仍会再次收取各类税费。如此加和计算,成本较高; https://www.fanglingdi.com/zhuanti/content/150228.html
11.“房子给你住,你却拿去卖!”这赠与能撤销吗?于是,夫妻俩向张浩出具一份《承诺书》,表明自愿将张丹名下这套房产无偿赠与张浩,并随时可办理公证手续。之后,张丹夫妇将出售这套房产等权利公证委托给张浩,张浩及其家人搬进来居住,但双方并未办理房产过户及赠与公证手续。 4年后,张浩打算出售房屋,便多次要求姐姐、姐夫尽快偿还银行抵押贷款,注销抵押登记,但姐姐、姐夫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1/id/82111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