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于1995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去世,我是她的二闺女婿。在老人家去世时,为了弥补生前的遗愿,联系上了与她失联几十年的弟弟。弟弟由于年迈,不能前来为姐姐送最后一程,安排了六位亲人前来为姑姑吊孝。
岳母家是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演马社区亮马村(现在的地址),解放前随家人讨荒要饭来到邳县(1992年撤县改为邳州市)。由于当时岳母己到结婚年龄,家里老人为了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回老家受苦,就把她留下嫁到当地刘家,从此远离亲人,生话在陌生的异乡。结婚以后,岳母和河南家人还经常保持着联系,以书信的形式往来,也曾于1960年前后二次带大儿子、大女儿回去看望慈祥健康的母亲。
1963年又一次带着二女儿回去,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偏僻的农村出行全靠步行,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更没有汽车,坐火车要到邳县火车站。据我老婆回忆,那年是冬季的某一天,那天早上她们娘俩早早起床,带着路上吃的煎饼,因路途遥远,两地上下车还要步行,当地的土特产也没有多带,从高渡口到邳县站大约有二十多里路,他们步行走了一个上午。到车站买好去修武县的车票,等到下午5点多才上车,次日经新乡火车站转车,下午天黑才到达修武县车站。下车后趁着夜色月光步行走了近二十里的夜路,才赶到娘家。
岳母年轻时胳膊受过伤,到了晚年两手发抖的象帕金森病,吃饭很困难。为了老人的生话,儿女们轮流照顾。在大女儿家住的最多,由于大姐在供销社食品柜上班,每到中秋节比较忙,我就在这个季节接过来。在我们家期间经常听到她对女儿说:“你舅来了,在门外快去接过来。”有时还说:“你听,你舅在楼下说话,快出去看看。”老人的记忆里一直怀念着、想着她的亲人。
现在老人虽然去世了,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她的亲人?还能否找到她的亲人?围绕这个问题大家最后还是决定,有一线希望也要寻找。虽然她老人家现在不在了,如果能找到也了结她生前的遗愿。
(老舅和妗子两位老人合影)
大家在一起回想,提供线索,记忆中想起当时的寄信地址:河南省新乡地区修武县,公社记不清了,只记得村名叫亮马村,收信人:舅舅叫赵得朝,还知道大表姐叫白妮,大表哥叫白孩。根据这些信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要为老人找到亲人。
我向他详细的介绍了老太太的具体情况:老太太今年八十多岁,解放前随家人逃荒要饭来到邳县,没有回去就嫁在邳县高渡口村刘家,一九六六年之前还有联系,之后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动就失去联系。在她的记忆里,只知道亮马村,村以上的机构因变动就不知道了。她兄妹四个,她老大叫赵连英,有二个弟弟,一个叫赵得朝,曾用名赵连玉,一个叫赵连双,一个妹妹叫赵连癸。另外还记得一个侄女乳名叫白妮(斑鸠),一个侄子乳名叫白孩。
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终于有了着落,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没走弯路,每一位总机的服务态度都比较热情,特别是九里山区的那位同志(由于当时心情激动,忘记留他的姓名),真是让我倍受感动,素不相识两地人只凭我的叙述,就当场表态,愿意与我合作为老太太找到亲人,真是精神可佳。
(来为岳母吊孝亲戚们合影)
他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走到姑姑的遗像前,跪在灵前痛哭流涕久久不起!虽然生前未曾见过面,但是他们听家人说过姑姑在年轻时对父母亲的孝顺,听说过姑姑对亲人的疼爱和关怀,听说过姑姑的为人处事,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姑姑不顾路途遥远曾多次带着孩子回家看望亲人,您时刻想着亲人、挂念着亲人,睡梦中还呼叫着亲人。
为了保持两地的关系,我们相互走动十次之多,特别是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建立了“两地亲情”群,将两地的亲情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