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十条出台已满月。多数大中城市的楼市成交量相继下挫,而高房价依然坚挺。温家宝总理13日、14日在天津进行调研期间再次重申,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下一步调控政策会开什么药方,各方都在观望
症状
量先缩,价后降。房价会不会降?什么时候降?会不会反弹?在调控满月之时,众多准购房者为之聚焦的疑问,或许亦是调控成败的关键所在。房产专家高海燕认为———
“楼市新政对一线城市影响大”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政出台之后,各地楼市出现了什么变化?新政对哪些地区影响较大?
高海燕(以下简称高):新政首先应该是对中国一线城市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城市在过往投资需求比例太大,如深圳,近年来投资比在50%以上。深圳楼市主要表现在新房交易量急剧萎缩,随后应该还会有更严重的状况出现,但是就价格本身来说,目前变化不是很大。
记:基于各地媒体报道的种种现象,如一些地方楼市出现量价齐跌,开发商打折促销,炒房者急于抛售等现象,是否说明新政已起作用?楼市是否真的到了拐点?
高:新政显然是起到了作用,但目前的作用更多的是改变了置业者和部分开发商对未来的预期,楼市还没有到“拐点”这个阶段。如果开发企业认为这轮调控的周期不会太长的话,他们的大多数则会选择动用更多的资源来坚持而不是积极降价。
记:各地的开发商、炒房者对新政有无对策?
高:我觉得观望是目前的主要心态,开发商在整体上还没有积极地去面对市场变化。炒房者一部分在上个月开始选择适当降价出货,另一部分有坚持能力的也会在观望。现在要担心的是“反预期”效应出现,即开发商和炒房者认为“越严厉的措施,越超常规的政策都不会太久”的判断出现,否则,开发企业会选择坚持,炒房者会选择伺机抄底。这样的话,楼市就只会出现僵持局面(但这种假象很容易被政府有关部门认为是调控效果)而不会迎来一个真正的调整。本报记者王黎莉
海南官员:确实不想房价下跌
期待什么恰恰意味着什么很难实现。正当人们对各地执行“新国十条”房产细则期待之际,因国际旅游岛概念被爆炒的海南楼市却很难迎来实质性的挤泡沫新政。
“政府确实不想房价下跌,希望保持价格平稳。”5月14日,海南省统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符国瑄对《华夏时报》坦言。海口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林明勇接受记者采访时持同样观点:“中央调控政策已经产生了效果,海南房地产销量已下降,已迎来冬天,现在没人买,所以也没必要限制购买套数了。”
西安开发商:刚性需求占大多数
谈及新政对项目的影响,西安市长安区一家开发商副总说:“量是有下降,可是毕竟刚性需求在西安占大多数。该下手还得出手啊!”
对于未来西安楼市的预期,一位营销总监说:“说到底,该买房的还得买,因为生活需要啊。该投资的可能会思考慎重,但是不会影响投资人的生活,他们该咋生活还咋生活。”本报记者王黎莉
猛药
“馒头刚蒸上,还没热透,不会撤火。”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专家近日表示调控远没有结束。下一步会开什么药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房产专家高海燕认为———
“物业税遏制高房价最有效”
记:据《扬子晚报》5月15日报道,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文件可能下周出台,您认为房产税会不会出台?国家是否还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
高:政府部门总是喜欢走一步看一步,我觉得如果再过三到五个月楼市还没能出现明显的调整效果的话,房产税是有可能出台的。
记:您认为遏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开征房产税“风”从上海来
上海副市长暗示正在制定,媒体称拟征8‰房产税
新华社旗下报纸《上海证券报》5月12日报道称,上海正紧锣密鼓讨论制定上海楼市调控细则,其中包括房产税征收办法。细则最快将在本月公布。
报道称,为尽快实现对住房保有环节征税,上海最终选定的方案是应用现有的房产税概念。初步草案将家庭人均面积作为是否征收房产税的重要依据。如果符合征税条件,需按年支付相当于房产值8‰的房产税。计税基础为评估价而非房产成交价。
此后,5月14日下午,上海市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屠光绍在2010“金融资”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暗示,上海市对当地房地产调控细则和房地产税的制定工作正在进行。屠光绍说,有媒体披露上海制定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细则和披露征收房产税,“我一会要提前走,也跟此事有关”。
发改委正起草“更严厉”政策
力度和范围大于“国十条”
该人士表示,发改委新版楼市调控新政将不同于“国十条”,其中将涉及政府在楼市中起到何种作用,以及政府投资比例的问题。
调养
病好得快,除了对症下药,更需要悉心调养。造成楼市高烧的投机资金被强行挤压出去后,如何从源头疏导,防止其伺机抄底回流,中央政府已在政策上提前着手布局。
“新36条”呼应楼市新政
5月1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这一被市场称为“新36条”文件中强调,鼓励民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六大领域。
温州8000亿游资何时回流实业
据中国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介绍,2009年温州人从国内外汇入温州的资金高达2.5万多亿元,汇出资金2.2万亿元,留在温州尚有近3000亿元。目前,温州民间流动资金高达8000亿元,这笔巨额资金是温州人承受紧缩政策的一大支撑。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己10%~30%的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原因是现在“实业不太好做”。在温州,最能反映工业景气程度的厂房出租价格,已经从2007年最高时的每平方米25元左右一路下降至目前的个位数。一位经济研究人士说,目前只有30%的温州民间资金回归实体经济,65%则流向了楼市和股市。
在“新36条”出炉之前,著名学者羊慧明先生就曾表示,现在应该鼓励人们去创业,过去以实干、做实业著称的温州人现在变身为炒家形象,这是中国经济体的悲哀。当一个社会炒房子炒股票比干实业更容易赚钱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投资实业?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机制如果不是鼓励创业致富而是鼓励投机炒作,是要出大问题的。